因為ISO越低畫質越好,所以不少人傻傻地總是用低ISO拍攝,寧可曝光不足也要用低ISO,寧可用低快門速度冒著糊片的風險也要用低ISO。那麼,真的任何時候ISO越低畫質越好嗎?還真不一定!「寧欠勿過」的說法就更加片面。下面用實拍試驗來證明這兩點。
數碼照片噪點多少與相機本身的信噪比屬性品質有關,但相機確定之後,照片的噪點主要來源於下面三個方面:曝光不足、高ISO和長時間曝光。長時間曝光噪點是指快門速度超過1秒時間拍攝產生的噪點,這在實拍中主要是夜景、星空、星軌、光軌等特殊題材的拍攝,本文就不予討論了。本文重點討論的問題是:我們究竟應該怎樣把握曝光才能讓細節保留更好、噪點更少,從而畫質更好。
如圖一,光圈、快門相同,左邊為ISO100拍攝,右邊為ISO800拍攝。圖二是由圖一的照片相機直出JPG照片,後期調整曝光度、高光、陰影后的照片。很明顯左邊ISO100拍攝的照片的噪點,明顯比右邊ISO800拍攝的照片噪點多得多,尤其是顏色噪點。就是說,拍攝時ISO高了三個級差,畫面噪點卻更少、畫質更好。
這是否證明「ISO越低畫質越好」這個常識是錯誤的?當然不是。不過說明一點,「ISO越低畫質越好」是有條件的:同樣曝光充足的情況下。如果嚴重欠曝,那麼低ISO拍攝的照片,後期提亮之後的噪點會大幅多於提高ISO達到曝光充足時的噪點。
當然,如果存儲為RAW格式,後期修圖的效果大大優於JPG格式的後期修圖。如圖三就是RAW格式的後期對比圖。但是基本結論是不變的:還是曝光不足的低ISO拍攝的照片(圖三左圖),其噪點比提高ISO、曝光充足拍攝的照片多,只是沒有JPG格式那麼明顯。
「ISO越低畫質越好」,如果在同樣曝光充足的情況下是對的,但是,如果低ISO下欠曝,就不一定ISO越低畫質越好,甚至高ISO拍攝的照片畫質更好。知道了這點,就會丟棄唯低ISO的思維,不再寧可曝光不足也要用ISO拍攝。
在做這個拍攝試驗的時候,其實同時做了另一個拍攝試驗。圖一的左圖是以高光部為基準曝光的,那麼右圖的高光部相當於過曝了三級。從圖三看即使存儲RAW格式,高光部的細節還是有丟失,很多拍攝試驗證明如果想要高光部細節不丟失,就是專業上說的高光不被裁切,那麼過曝的極限量是2又2/3級,為了保險起見,一般拍攝大光比照片以高光為基準過曝2級,這樣高光部細節能夠在後期中拉回來,暗光部也得到比較多的曝光,能夠最大限度保留高光部和暗光部細節,也減少暗光部噪點,是一種拍攝大光比照片的優選方案。
攝影理論中的「寧欠勿過」,說的是過曝有高光被裁切(直方圖高光溢出)的風險,如圖一高光部過曝3級,高光部細節就部分被裁切,但是欠曝3級還是能夠基本拉回來(如圖一左圖的暗光部),只是噪點多點。但是只要把握高光被裁切的過度極限曝光量(2又2/3級),就沒有高光被裁切的風險。
對數碼照片而言,總的原則是要曝光充分,如果欠曝後期提亮會增加噪點。
總之,「ISO越低畫質越好」、「寧欠勿過」並不全對,片面理解反而會鑄就低畫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