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鍋
本報記者 李穎
夏季高溫多雨,溼熱天氣讓蚊蟲也活躍起來。近來微信裡流傳的一條「隱翅蟲致命」的消息更令很多人感到恐懼。請關注——隱翅蟲劇毒致命是真的嗎?
「隱翅蟲有毒液,拍了它你就死定了」「全球發出警示,擴散!」……微博和微信上這些信息被廣泛轉載。遇到隱翅蟲到底怎麼辦?皮膚科醫生提醒市民,遇到隱翅蟲最好手下留情,因為它的體液具有一定的毒性。
隱翅蟲傷人事件屢有報導
隱翅蟲又被稱為「影子蟲」,因翅膀不可見而得名,屬昆蟲綱,鞘翅目,隱翅蟲科。其狀似白蟻,體長約0.5至1.0釐米,身體為橘黃色,頭、胸及尾部為鐵青色,也被稱為「青螞蟻」。自然界中的隱翅蟲分14亞科900餘屬,有20000餘種,廣布世界各地。在國內,南方地區包括四川,是隱翅蟲的重要分布地,而北方則較少。
隱翅蟲喜好棲息在水田、草地及樹林中,有趨光習性,常在晚上飛入有燈火的地方,食腐敗的植物與腐爛的動物,也吃蚜蟲、飛蝨等越冬害蟲,算是一種「益蟲」。
據了解,毒隱翅蟲傷人事件在國內很多媒體上都有過報導。去年夏季,廣西、湖南、湖北等南方各省媒體均有毒隱翅蟲傷人事件報導,但普遍症狀較輕,不會致死。
「毒隱翅蟲不是新發現的蟲子,咬人也不是新鮮事。」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曾曉芃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有市民在郊外被毒隱翅蟲咬傷後到疾控部門來諮詢的情況,可以說,毒隱翅蟲咬人的事兒「一直都有」,但不像微博或微信上說的那樣被咬之後就「死定了」,因此,市民沒有必要驚慌。
曾曉芃說,毒隱翅蟲在北京也有分布,但是並不常見,「主要分布在潮溼的地方,河溝等雜草叢生的地方會有它們的身影。」
浙江大學城市昆蟲學研究中心教授莫建初則表示,隱翅蟲生長於潮溼草地裡,在全國各地都很常見。
遇到隱翅蟲不要用手直接拍
「你不傷它,它也不會傷你。」據有關專家介紹,隱翅蟲只有少數種類有「毒」,即毒隱翅蟲亞科和少部分種類。但毒隱翅蟲並不會「蜇人」,它們造成人體皮膚過敏、中毒反應的原因是隱翅蟲體內有「隱翅蟲素」,其為強酸性,存在於隱翅蟲的體內,屬於它們的防禦機制。只有其身體被破壞時,這種毒素才會溢出。
「遇到隱翅蟲不要用手直接拍。」曾曉芃解釋說,雖然隱翅蟲的體外沒有毒腺,不會蜇人,但是體內有毒液,被打死後毒液會流出來。一旦毒素進入體內,會使得皮膚產生過敏反應,出現條狀或者斑狀的紅腫,一般來說,一周左右這種症狀就會消失,不會留下後遺症。因此,微博中所說的「萬一身上有這蟲,用嘴巴輕輕吹走就好,絕對不要用手打。」還是有一定科學根據的。
莫建初則表示,如果把隱翅蟲成體弄破,使其毒液觸及人體皮膚,的確會引起人體表皮紅腫。嚴重時,當表皮破損,可能發生潰爛。「但要說隱翅蟲危及生命,這是不正確的。只有過敏體質人群當中的極少數人,可能在遭遇該蟲之後,因嚴重過敏而有生命危險。普遍而言,這種蟲子不會引發死亡。」
如何預防毒隱翅蟲的傷害
曾曉芃說,與蚊子咬的包相比,毒隱翅蟲咬的包可以說是「又辣又疼」。如果不小心接觸到它的體液,可用肥皂水、蘇打水等鹼性物質中和,用清水衝洗乾淨後可塗抹爐甘石洗劑,如果嚴重的應儘快到正規醫院接受治療,避免造成更嚴重的皮膚感染。
如何預防毒隱翅蟲的傷害,專家提醒說:夏季睡覺關好門窗。假如有紗窗的要儘量關嚴,紗窗眼粗隱翅蟲可以從紗窗縫隙中進入屋內,因此必須關窗。
務必關燈睡覺。由於隱翅蟲具有很強的向光性,因此入室之後儘量少開燈,或者在燈下放一盆鹽水,利用隱翅蟲的趨光性捕殺之。另外,關燈睡覺前檢查床上是否有隱翅蟲。
採取各種驅蚊措施。家中可備溴氫菊酯或奮鬥吶類殺蟲劑對室內和四周環境進行噴灑殺蟲。離家時,可在屋內噴灑殺蟲劑以殺死進屋的隱翅蟲。
隨身攜帶風油精。隱翅蟲在遇到風油精時會立即斃命,甚至是500ml水內加入2—3滴風油精,隱翅蟲也會在一分半鐘內斃命。
保持室外整潔。要及時清除房屋四面的朽木、廢料、雜草,讓隱翅蟲無孳生場所和棲息地。
「如果市民到郊區遊玩,要做好必要的防護,儘量穿長袖衣褲;還可以噴灑一些驅蚊劑,以起到預防毒隱翅蟲叮咬的作用。」曾曉芃強調說。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隱翅蟲的活躍期,入伏後天氣將越來越潮悶,仿佛置身於大蒸籠,這也是夏季最難熬的一個時期,也是毒隱翅蟲傷人高發期。近段時間雷雨天氣較多,雨後積水容易孳生蚊蟲,專家提醒有小孩的家庭,更應注意防蚊蟲。除了選用防蚊蟲叮咬的產品,如花露水、蚊帳等,還要注意不要在草地裡久待,尤其雨後不要坐在草坪裡。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