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王進良 國倩 通訊員陳依
人物:王平,湖北中醫藥大學二級教授、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內經學重點學科帶頭人,老年病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湖北中醫名師、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計劃「岐黃學者」,全國名老中醫師承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李時珍醫藥研究與應用專業委員會會長。
背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由近百位專家和青年才俊歷時近10年編著的大型學術專著《本草綱目新編》正式出版。全書共6冊,達500餘萬字。
時間:2019年10月31日
湖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平教授
終於做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記者:十年磨一劍,500萬字的《本草綱目新編》終於正式出版發行,拿到新書時您的心情如何?
王平:《本草綱目》不僅是一部藥物學巨著,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內容涉及醫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天文、地理等等諸多領域。成書至今400多年,已有數十種刻本,先後被譯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於2011年與《黃帝內經》雙雙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其在醫藥界的地位早已是世界公認。
作為主編,我深感責任重大,但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終於做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記者:本書的編輯團隊有七八十人,他們是怎麼有效分工的?
王平:我的研究領域側重於中醫學,詹亞華教授是中藥學專家。副主編裡面基本上也是中醫學和中藥學兩個領域的各一半,涵蓋了諸如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中醫診斷、中醫方劑、臨床中藥學、內經、傷寒論、中藥炮製、中藥製劑、中藥化學、中藥藥理等不同學科。
此外,還有團隊成員是研究文學、史學、古代漢語的,便於我們原汁原味地理解古書裡的含義;也有臨床現代醫學的、植物分類的,等等,共有七十多位專家組成。
多個學科的專家在一起合作這麼久,是比較難的,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大挑戰。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使我們從編寫人員的知識板塊上確保這部書的學術性、正確性,這也是編寫這部書的初衷。
記者:統籌這麼大一個團隊特別不容易,有沒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王平: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在各自的板塊貢獻力量。令我感動的人和事有很多,像詹亞華教授,他是湖北中醫大師,長期致力於中藥鑑定學、藥用植物學、中藥資源學、醫藥拉丁語的教學和研究。詹教授八十多歲了,每次統稿會他都親自來。他在拉丁文檢索方面是很權威的,對於這方面的內容,他總是一個個去把關、校對。他這種嚴謹、事必躬親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共6冊的《本草綱木新編》
新編保留了原著的內容和框架
記者:據統計,《本草綱目》問世至今已有150多個新版本。從您接觸的一些版本來看,哪一版本最權威呢?
王平:金陵版。《本草綱目》出版至今歷經400多年,平均3年就有一種新版本問世。雖有很多版本,但不少只是裝潢、設計上略有區別,內容大都相同。所有版本中,金陵版是最權威的。
在《本草綱目新編》中,我們保留了原著內容及框架。
記者:既然已經有那麼多版本,我們為什麼還要耗時費力去重新修訂呢?
王平:《本草綱目》被稱為「東方醫學巨典」「十六世紀的中國百科全書」,收載藥物1892 種,附圖1109種,並載附方11096首。
隨著時間的推移,金陵版《本草綱目》也有必要做一定更新:首先,現代人看著也不方便;後世版本雖多,大都是根據金陵版刊行的,多是在原著的範圍內打轉轉,少有超越的;所記載的部分藥物也發生了變化,比如有的藥的產區發生了變化,有些原來的常用藥現在成了瀕危要保護的;它的部分篇目也有一些時代局限等等。而李時珍所提倡的醫藥並重、濟世壽民的精神,更是值得不斷發揚光大,《本草綱目》亦待更深入的研究和利用。
湖北是李時珍的故鄉,作為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醫藥本科院校,李時珍的影響和精神都促使我們去做這件事,我們也有責任去做這件事。我們有必要充分繼承《本草綱目》中醫藥並重、藥食同源的思想,做到醫必知藥、藥為醫用,讓其為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和人類健康貢獻更大更多的能量。因此,我和詹亞華教授等人在10年前萌生了重修《本草綱目》的想法。
記者:書名定為《本草綱目新編》,這個「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平: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在於創新,而創新的基礎是繼承。《本草綱目新編》基於原著的編寫體例,充分貫徹了李時珍「剪繁去復、繩繆補遺、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編撰思想。首先在欄目上體現了「新編」:根據目前藥物的常用程度,將藥物分為常用藥物、非常用藥物、當下不再用藥物等五類,便於現代人學習和利用;內容上,採用了各個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吸納了400多年來中醫藥學和現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本草綱目》插圖多為線條圖,我們增加了242張實拍圖片,更便於比較鑑別。
但本書的意義並不在於全。李時珍是很尊重前人的,他很重視醫學的書對藥的用法。他考慮書寫出來是給醫生看,是用來治病的,他這個理念很重要,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陳可冀教授在書中題詞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藥用植物學家肖培根教授在書中題詞
多次到原著記載的藥材產地考證
記者:在2014年,媒體曾報導說,這本書有望在2015年出版,為什麼推遲了這麼久呢?
王平:主要是進一步對書的內容進行完善,以求最大限度的讓對醫藥感興趣的人,從這本書上得到準確權威的信息。
把常用的藥的架構確定以後,通過多次討論,聽取國內外專家的意見,確定了編寫的體例和提綱。由於欄目涉及古今,藥材介紹包括從種植採集到炮製加工,再到藥理、劑量、應用等,涉及的學科也比較多。我們儘量把每一環節都做到權威,不為了趕進度而降低要求。
記者:修訂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呢?
王平:核實、求證難度最大。比如,藥的基源發生變遷,本藥本身也存在同名異物的,就面臨著一個選擇和逐一核對的問題。如黨參以道地藥材在上黨而得名,但如今上黨已經種得比較少了,目前的主產區在甘肅等地;茯苓是我省的一張名片,現在湖北羅田等地已成為主要產區,而以前記載的叫雲苓,主產地在雲南。有時為了弄清楚某味藥的產地,成員就親赴書中記載的地址考證,以求還原藥物種植地變遷的歷史。文獻考證時遇到不同觀點,大家就開會共同商討。
而從臨床使用來說,最難的是劑量的確定。這個認定的過程比較複雜,但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研究的過程。
記者:對於《本草綱目》所記載可能不準確的藥材、藥方,我們是怎麼處理的?
王平:人們對於藥的認識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對原著中某些在目前看來「過時」的藥物,我們並未草率刪除,而是將其在「編寫說明」中一一列出,並作說明。如對「洗手足水」等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不科學、不衛生或已經過時不用的藥材,對「蛟龍(海鱷)」等與現行野生動植物保護法規相違背,不符合現代生態環境保護的藥材,不應再使用或使用代替品;對如「金、銀」等目前尚無明確依據表明可用或不可用的藥材,應謹慎使用。
對於古人的經驗,我們需要去偽存真,但也要有文化自信。我們可以存疑,但我們把前人的經驗放在這裡,讓後來人可以看到原著的全貌。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的初心,是希望把前人的東西比較完整的保留下來。這也是我們的初心。
李時珍雕像
經典著作和臨床療效是中醫的閃光點
記者:對於已經出版的《本草綱目新編》,有沒有讓您略感遺憾的事呢?
王平:一是拍得實景圖片如果再多一些會更好,我們附了242張,都是編輯過程中大家一張張拍的;二是臨床應用的經驗很多,但是由於篇幅的限制,還不能完整收錄;三是,現在科技更新速度加快,對於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還不能及時收錄進去。
記者:當前中醫藥迎來高質量發展關鍵時期,您認為《本草綱目》在當今的實際價值有多大?
王平:毛主席早在1958年就提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中西醫學各有所長、各有所偏,醫理各有特點。而中醫的閃光點就在於它的經典和臨床療效。後人可繼承、借鑑和發展經典著作中前人先進的治療思維和理念,這與現在醫學發展並不矛盾,反而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本草綱目》這樣一本經典著作,既呈現了中醫藥學發展史,更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
記者:下一步計劃是什麼?
王平:在編寫過程中,團隊中年輕的參與者,對中醫學的信心也增強了。他們感受到了中醫學的博大精深。包括我自己,在整個過程中對醫和藥的認識也提高了。也感覺到有很多值得、很有必要去學習鑽研的地方。所以,我們下一步計劃是將《本草綱目》按照不同專題去深入研究,進一步將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相結合,讓理論能夠服務於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