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醫藥大學王平教授:讓中醫藥經典在守正創新中煥發新光彩

2020-12-15 楚天都市報

楚天都市報記者王進良 國倩 通訊員陳依

人物:王平,湖北中醫藥大學二級教授、中醫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內經學重點學科帶頭人,老年病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湖北中醫名師、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計劃「岐黃學者」,全國名老中醫師承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李時珍醫藥研究與應用專業委員會會長。

背景: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由近百位專家和青年才俊歷時近10年編著的大型學術專著《本草綱目新編》正式出版。全書共6冊,達500餘萬字。

時間:2019年10月31日

湖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平教授

終於做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記者:十年磨一劍,500萬字的《本草綱目新編》終於正式出版發行,拿到新書時您的心情如何?

王平:《本草綱目》不僅是一部藥物學巨著,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內容涉及醫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天文、地理等等諸多領域。成書至今400多年,已有數十種刻本,先後被譯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於2011年與《黃帝內經》雙雙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其在醫藥界的地位早已是世界公認。

作為主編,我深感責任重大,但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終於做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記者:本書的編輯團隊有七八十人,他們是怎麼有效分工的?

王平:我的研究領域側重於中醫學,詹亞華教授是中藥學專家。副主編裡面基本上也是中醫學和中藥學兩個領域的各一半,涵蓋了諸如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內科、中醫診斷、中醫方劑、臨床中藥學、內經、傷寒論、中藥炮製、中藥製劑、中藥化學、中藥藥理等不同學科。

此外,還有團隊成員是研究文學、史學、古代漢語的,便於我們原汁原味地理解古書裡的含義;也有臨床現代醫學的、植物分類的,等等,共有七十多位專家組成。

多個學科的專家在一起合作這麼久,是比較難的,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大挑戰。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使我們從編寫人員的知識板塊上確保這部書的學術性、正確性,這也是編寫這部書的初衷。

記者:統籌這麼大一個團隊特別不容易,有沒有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王平: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在各自的板塊貢獻力量。令我感動的人和事有很多,像詹亞華教授,他是湖北中醫大師,長期致力於中藥鑑定學、藥用植物學、中藥資源學、醫藥拉丁語的教學和研究。詹教授八十多歲了,每次統稿會他都親自來。他在拉丁文檢索方面是很權威的,對於這方面的內容,他總是一個個去把關、校對。他這種嚴謹、事必躬親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共6冊的《本草綱木新編》

新編保留了原著的內容和框架

記者:據統計,《本草綱目》問世至今已有150多個新版本。從您接觸的一些版本來看,哪一版本最權威呢?

王平:金陵版。《本草綱目》出版至今歷經400多年,平均3年就有一種新版本問世。雖有很多版本,但不少只是裝潢、設計上略有區別,內容大都相同。所有版本中,金陵版是最權威的。

在《本草綱目新編》中,我們保留了原著內容及框架。

記者:既然已經有那麼多版本,我們為什麼還要耗時費力去重新修訂呢?

王平:《本草綱目》被稱為「東方醫學巨典」「十六世紀的中國百科全書」,收載藥物1892 種,附圖1109種,並載附方11096首。

隨著時間的推移,金陵版《本草綱目》也有必要做一定更新:首先,現代人看著也不方便;後世版本雖多,大都是根據金陵版刊行的,多是在原著的範圍內打轉轉,少有超越的;所記載的部分藥物也發生了變化,比如有的藥的產區發生了變化,有些原來的常用藥現在成了瀕危要保護的;它的部分篇目也有一些時代局限等等。而李時珍所提倡的醫藥並重、濟世壽民的精神,更是值得不斷發揚光大,《本草綱目》亦待更深入的研究和利用。

湖北是李時珍的故鄉,作為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醫藥本科院校,李時珍的影響和精神都促使我們去做這件事,我們也有責任去做這件事。我們有必要充分繼承《本草綱目》中醫藥並重、藥食同源的思想,做到醫必知藥、藥為醫用,讓其為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和人類健康貢獻更大更多的能量。因此,我和詹亞華教授等人在10年前萌生了重修《本草綱目》的想法。

記者:書名定為《本草綱目新編》,這個「新」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平: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在於創新,而創新的基礎是繼承。《本草綱目新編》基於原著的編寫體例,充分貫徹了李時珍「剪繁去復、繩繆補遺、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編撰思想。首先在欄目上體現了「新編」:根據目前藥物的常用程度,將藥物分為常用藥物、非常用藥物、當下不再用藥物等五類,便於現代人學習和利用;內容上,採用了各個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吸納了400多年來中醫藥學和現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本草綱目》插圖多為線條圖,我們增加了242張實拍圖片,更便於比較鑑別。

但本書的意義並不在於全。李時珍是很尊重前人的,他很重視醫學的書對藥的用法。他考慮書寫出來是給醫生看,是用來治病的,他這個理念很重要,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醫大師陳可冀教授在書中題詞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藥用植物學家肖培根教授在書中題詞

多次到原著記載的藥材產地考證

記者:在2014年,媒體曾報導說,這本書有望在2015年出版,為什麼推遲了這麼久呢?

王平:主要是進一步對書的內容進行完善,以求最大限度的讓對醫藥感興趣的人,從這本書上得到準確權威的信息。

把常用的藥的架構確定以後,通過多次討論,聽取國內外專家的意見,確定了編寫的體例和提綱。由於欄目涉及古今,藥材介紹包括從種植採集到炮製加工,再到藥理、劑量、應用等,涉及的學科也比較多。我們儘量把每一環節都做到權威,不為了趕進度而降低要求。

記者:修訂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呢?

王平:核實、求證難度最大。比如,藥的基源發生變遷,本藥本身也存在同名異物的,就面臨著一個選擇和逐一核對的問題。如黨參以道地藥材在上黨而得名,但如今上黨已經種得比較少了,目前的主產區在甘肅等地;茯苓是我省的一張名片,現在湖北羅田等地已成為主要產區,而以前記載的叫雲苓,主產地在雲南。有時為了弄清楚某味藥的產地,成員就親赴書中記載的地址考證,以求還原藥物種植地變遷的歷史。文獻考證時遇到不同觀點,大家就開會共同商討。

而從臨床使用來說,最難的是劑量的確定。這個認定的過程比較複雜,但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學習研究的過程。

記者:對於《本草綱目》所記載可能不準確的藥材、藥方,我們是怎麼處理的?

王平:人們對於藥的認識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對原著中某些在目前看來「過時」的藥物,我們並未草率刪除,而是將其在「編寫說明」中一一列出,並作說明。如對「洗手足水」等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不科學、不衛生或已經過時不用的藥材,對「蛟龍(海鱷)」等與現行野生動植物保護法規相違背,不符合現代生態環境保護的藥材,不應再使用或使用代替品;對如「金、銀」等目前尚無明確依據表明可用或不可用的藥材,應謹慎使用。

對於古人的經驗,我們需要去偽存真,但也要有文化自信。我們可以存疑,但我們把前人的經驗放在這裡,讓後來人可以看到原著的全貌。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的初心,是希望把前人的東西比較完整的保留下來。這也是我們的初心。

李時珍雕像

經典著作和臨床療效是中醫的閃光點

記者:對於已經出版的《本草綱目新編》,有沒有讓您略感遺憾的事呢?

王平:一是拍得實景圖片如果再多一些會更好,我們附了242張,都是編輯過程中大家一張張拍的;二是臨床應用的經驗很多,但是由於篇幅的限制,還不能完整收錄;三是,現在科技更新速度加快,對於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還不能及時收錄進去。

記者:當前中醫藥迎來高質量發展關鍵時期,您認為《本草綱目》在當今的實際價值有多大?

王平:毛主席早在1958年就提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中西醫學各有所長、各有所偏,醫理各有特點。而中醫的閃光點就在於它的經典和臨床療效。後人可繼承、借鑑和發展經典著作中前人先進的治療思維和理念,這與現在醫學發展並不矛盾,反而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本草綱目》這樣一本經典著作,既呈現了中醫藥學發展史,更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

記者:下一步計劃是什麼?

王平:在編寫過程中,團隊中年輕的參與者,對中醫學的信心也增強了。他們感受到了中醫學的博大精深。包括我自己,在整個過程中對醫和藥的認識也提高了。也感覺到有很多值得、很有必要去學習鑽研的地方。所以,我們下一步計劃是將《本草綱目》按照不同專題去深入研究,進一步將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相結合,讓理論能夠服務於臨床。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新論:中醫藥重在傳承創新發展
    中醫的底蘊是文化,中醫的思維是哲學,中醫的臨床是技術      前不久,全國中醫藥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
  • 山東中醫藥大學:破譯中醫藥創新創業「密碼」
    ,年收入達到150多萬……所有這些和中醫藥創新創業有關的成功案例,都來自同一所學校——山東中醫藥大學。近年來,山東中醫藥大學不斷加大創大學生中醫藥創新創業扶持引導力度,破譯中醫藥創新創業的「密碼」,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傳承中醫藥文化,投身創新創業大潮。
  • 關於新冠,中藥經典名方,守正創新,聽聽中醫藥大咖都怎麼說……
    今年的新冠一戰,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得到了彰顯,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的早期預防、中期治療、後期恢復的過程中表現突出,充分詮釋了中醫藥的臨床價值。為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中醫藥,解決中醫藥發展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 這就是我,期待與你相逢的湖北中醫藥大學!
    Hi 親愛的同學們我是湖北中醫藥大學經歷了去冬今春的考驗與等待在即將到來的人生的關鍵路口期待 與你最美的相遇我建有1個中藥資源與中藥複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1個湖北省中藥資源與中藥化學重點實驗室,3個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道地藥材與創新中藥新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基地,1個針灸治未病國際合作基地,以及老年病中藥新產品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針灸治未病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
  • 第十屆全國中醫藥博士生學術論壇暨岐黃杯第十屆全國中醫藥博士生...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北京岐黃中醫藥文化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楊繼,《中華中醫藥雜誌》社社長閆志安,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社長範吉平,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李燦東,安徽中醫藥大學原校長王鍵,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姜彤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施建蓉,浙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張光霽,湖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平,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何清湖等出席頒獎典禮。
  • 聚杏林情 圓強校夢 | 湖北中醫藥大學舉行建校六十周年紀念大會
    2018年11月8日,湖北中醫藥大學在黃家湖校區體育館隆重舉行建校六十周年紀念大會。各界嘉賓、廣大校友、師生員工齊聚一堂,共襄盛舉,慶祝湖北中醫藥大學的甲子生日。   湖北中醫藥大學校長呂文亮以「守正創新 繼往開來」為題作了主旨報告。他回顧了學校六十年來始終與國家中醫藥高等教育事業同頻共振,與經濟社會發展同向同行的發展歷史。
  • 傳承中醫藥 風好正揚帆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健康中國建設的快速推進、健康服務產業的日益壯大、中醫藥服務需求的日趨旺盛,都將對中醫藥事業與產業發展帶來重大影響,中醫藥在中國醫療體系中的健康保障作用日益凸顯。中醫藥正迎來最好的發展契機,接軌國際標準與統計體系後,不僅會推動世界傳統醫學的發展,也將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 醫共體項目火熱推進中 赤水河醫派亮相「星城」|針灸|中醫|中醫藥|...
    ,推動針灸學術交流,經中國針灸學會、世界針聯、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批准,以「凝心聚力 守正創新」為主題的「中國針灸學會民間針灸分會及世界針聯義診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暨2020年湖南省針灸學會學術年會」於2020年10月15日-2020年10月17日在湖南長沙隆重召開。
  •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正在加速推進
    「中醫藥的發揚離不開創新,但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近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毛以林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醫藥的生命力在於療效,傳統中醫藥發展和創新意義重大,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深入研究闡析證候本質、中藥和方劑治療疾病作用機制非常有必要,但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
  •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暨新冠肺炎防治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閆局長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分會在此次疫情防控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向援助湖北武漢的全體醫務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國辰致辭王國辰副會長兼秘書長在致辭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華中醫藥學會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的堅強領導和統一部署下,主動謀劃,迅速行動,積極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 湖北省內知名高校,湖北民族大學和湖北中醫藥大學
    湖北民族大學和湖北中醫藥大學兩所學校都是省部共建高校,湖北民族大學是省屬重點大學;而湖北中醫藥大學是湖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兩所學校相對湖北省內眾多「雙非」高校而言,實力都比較強,知名度也比較高,屬於湖北省內知名高校。
  • 湖北中醫藥大學
    湖北中醫藥大學2011年攻讀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熱忱歡迎廣大考生報考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始建於1958年,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唯一一所普通全日制中醫藥高等院校。
  • 不忘初心 守正創新 北京中醫藥大學舉行「神農嘗百草」塑像落成揭幕儀式
    8月30日,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良鄉校區)舉行了捐建「神農嘗百草,塑像落成揭幕儀式」。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谷曉紅、校長徐安龍、校黨委副書記靳琦、校長助理閆振凡以及中藥學院書記劉雯華、院長雷海民、院副書記李維峰、副院長吳清、李軍、魏勝利等以及捐建人北京中藥大學教授王林元出席了揭幕儀式。揭幕儀式由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繼旺主持。
  • 貴州中醫藥大學:面向未來 培養中醫藥高層次人才
    貴州中醫藥大學立足地方,聚焦貴州民族醫藥資源優勢,助推貴州走出獨具苗醫藥特色的中醫藥發展新路。目前,全國上市的154個地標升國標的苗藥品種中,60%由貴州中醫藥大學科研人員和畢業生開發或參與開發。學校主持和參與研發的苗藥產品56個,8個單品年銷售額超億元。
  • 上海中醫藥大學專家委員會主任施杞教授一行調研嶽陽醫院青海路...
    12月11日上午,上海中醫藥大學專家委員會主任施杞教授和陳漢平教授、王靈臺教授、韓謀鉅教授、夏炎興教授、徐振曄教授、徐蓉娟教授
  • 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
    王綿之,男,漢族,1923年10月出生,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42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提起王綿之教授,最值得稱道的就要屬三項令人矚目的創新——開中醫歷史先河,創建和發展了中醫方劑學科;組方防治太空病的中藥「太空養心丸」,將傳統中醫與現代航天科學完美結合;治癒大量疑難病症,擴大了傳統中醫的治療範圍。這可說是王老這輩子對中醫藥發展的三大創新和三大貢獻。
  • 湖北中醫藥大學領導蒞臨市中醫醫院調研指導
    12月16日,湖北中醫藥大學校副校長黃必勝一行,蒞臨隨州市中醫醫院調研指導,重點考察了該院實習教學管理運行和申報碩士研究生聯培基地工作。市衛生健康委二級調研員周厚高、市中醫醫院黨委書記鄭德元、院長梁冬波陪同調研。
  • 湖北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湖北中醫藥大學考研信息網-研究...
    湖北中醫藥大學針灸骨傷學院2020年碩士研究生複試工作細則 根據《湖北中醫藥大學2020年碩士研究生複試錄取工作辦法》(中醫校〔2020〕9號)和《湖北中醫藥大學2020年碩士研究生複試工作通知》(中醫研〔2020〕21號)文件精神,經我院研究生複試工作領導小組討論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中醫藥在創新中傳承
    今天,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正在讓古老的中醫藥煥發勃勃生機;中醫獨特的健康觀,也正在為人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考,中醫藥交出一份出色答卷。以張伯禮、黃璐琦、仝小林3位院士為代表的中醫藥人,從古典醫籍中挖掘精華,在傳統方劑中尋找靈感,在現代科技中攻關突破,創造性、高效率地篩選出「三藥三方」,為抗擊疫情做出了重要貢獻。
  • 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立「國際針灸創新研究院」!
    會上,在聽取了我校針灸推拿學院院長劉存志關於國際針灸創新研究院籌備情況的匯報後,校黨委書記谷曉紅髮表了致辭。谷曉紅書記在致辭中說,成立針灸創新研究院是應時代之需。針灸是中醫藥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更是中醫走向國際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