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除了小小孩之外,手機幾乎人手一部。不斷更新換代的手機愈加智能化,將電腦、電視、電話等功能集於一身,把每一個持有者連在同一網絡上。人的信息化能力,相當程度體現在對手機的掌控和運用。
我們絕大多數的鐵道兵都過了甲子之年,進入「老年」時期,但是我們很幸運,修了個好時代。
當年十大元帥指揮千軍萬馬作戰沒有手機;抗美援朝《英雄兒女》中的王成與敵人決戰時,背著步話機,向指揮部高喊「向我開炮!」時沒有手機;少將郭維城率領我們三師、六師、九師的八萬鐵道兵和二萬民工開發大興安嶺時沒有手機;而現代的我們用上了手機。
出門辦事,手機一點,網上預約,的士開到你跟前。
上醫院看個病,手機一點,網上預約,自動掛號,省去了排長隊的時間。
不會燒菜,手機上下載「下櫥房」軟體,跟著手機學做菜。
坐火車,坐飛機,手機一點,網上訂票……
手機太方便了,出門沒帶現金沒事,沒帶手機可不行。導航要手機,消費要手機,聯絡要手機。然而對於我們大多數老年人來說,現在手裡的智慧型手機,很多功能是閒置的,實際上是把衝鋒鎗當燒火棍用。
我自己就是一個使用燒火棍的實例。
打車軟體已經問世有幾年了,和女兒一起出行時,看她用,很方便。女兒問我要不要裝?一想下載了還得佔用手機空間,也打不了幾次車,就算了,不想後來還真就吃了後悔藥。
今年夏天,暑假結束,周六這天中午11:00我們夫婦和孫女一起從江蘇如皋返回上海,原定的私人長途車輛的司機在我整裝待發之前突然給我來電話說:「車要年檢,今天不開」。
我又不會網上約車,只得回家,打開行裝,重啟家裡的水、電、氣……哎,手機功能不下載全,真是舉步維艱。手機不會用,就是個燒火棍!
說句老實話,我用智慧型手機還是比較早的。2014年我女兒大學畢業去日本國留學已經兩年了,我在江蘇省如皋市夜市上做生意,拼命賺錢供女兒讀書。
那時智慧型手機剛剛在年青人手裡運用,已經學會了識別真假幣,習慣了收現金的我,又遇到難題。
許多青年人不帶現金,用手機掃碼支付,可是我沒有智慧型手機,失去了許多生意。一次快收攤了,來了一位青年人問我買「好神拖」,(剛上市,可自動脫水)好不容易談好價錢,可他沒帶現金,要微信支付,因我沒有智慧型手機,他揚長而去。
正好我的女兒回國探親,女兒把她的「蘋果4」下放給我使用,並教我打開二維碼收錢的方法。女兒走後,我試著用二維碼收錢。
一次來了一位女青年問我買商品,付款時見我手機操作不熟練,假裝在我二維碼掃描,大街上嘈雜聲喧鬧,我又忙著做下一個生意,結果生意結束後,我一查看,哎呀錢未到帳,我又氣又恨,心裡直嘰咕:收現金多好,誰發明這玩意,害死人了。
為了防止此類事再發生,我請教了專業人士才知道,要打開自己的語音功能並看對方的手機是否有「支付成功!」四個字。你看,手機不熟悉,吃虧的是自己。
退休後來申城帶孫女,加入了連隊群,寫了一篇《夢回十連》的文章,從寫初稿到修改謄清花了半個月,然後再謄寫到手機上,非常忙繁。學理工科的博士女婿教我在手機上「備忘錄」,或者「Microsoft Wor…」上書寫,以後我逐步學會了直接在「備忘錄」上書寫。
賢婿幫我插圖編輯,完成後發至連隊群和我們江蘇如皋鐵道兵戰友群,給戰友們看看,回憶回憶軍旅生活,誰知一炮打響。從此以後,我走上了弘揚鐵道兵文化,傳承鐵道兵精神的創作之路。
從在紙張上書寫到直接在手機上書寫,從寫初稿到修改定稿,選字選詞,空格分段,全選、複製、發送,全在手機上完成,比原來在單位工作時向報社投稿方便快捷。你看用手機多方便!
不過學用手機,既要膽大又要心細。有一次(2019年11月),我寫了一篇《十一月,您好!》從構思、初稿到定稿整整七天,發稿時太興奮了,錯把「複製」點成旁邊的「粘貼」,結果全文一個字都沒有了,只得重寫,又花了三天時間。
學習手機知識,要結合自己實際應用情況循序漸進。近三年來,我將發表的含一稿被多家媒體採用100餘篇文章保存在我與內人的微信中,(收藏室內都是收藏的別人的好文章)近期由於手機內存太多,常常卡機。
我請女兒清理手機垃圾,女兒來了個一鍵清,我的微信全部清零,所有發表的文章全部消失,(應該將自己的文章保存在收藏室內)氣得我兩天吃不下飯,這是我近三年來的心血啊?!這是我人生創造的精神文明啊?!
氣了幾天,我重新振作起來,一篇一篇地找,雖然到現在還未找全,但是我學會了從鐵道兵白浪情公眾號,從百度上,從《今日頭條》上,從搜狐網上,從新華網客戶端上查找下載自己發表的文章。
學習應用手機功能並不是多麼深奧,你看那些孩子們,也沒怎麼有人教,不知怎麼就擺弄熟了。我的孫女才五歲,看見手機比媽還親,翻來覆去用小手指一頓點,什麼「嘰裡呱啦」、「哈囉拼音」、「斑馬AI」,學認字,學拼音,學英語,學思維,操作熟練靈活。
有一次我自己竟沒轍,請教我五歲的孫女。我上海的家是網絡電視,我不常用,偶爾一次打開,摸到一個好看的諜戰片,看著看著想暫停,我翻來覆去查看遙控器,就是沒找到暫停功能,只得關機。
再看時,又得重頭開始,我試著問旁邊的孫女,她的小手指輕輕地在中間的圓圈上點了一下,電視暫停了。原來她平時少兒片看多了,無師自通,到讓我學了一招。
說到底,孩子們思想沒負擔,敢於實踐。這是我們老年人所缺乏的。
我們這一代人絕大部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沒有能力自己編程序,而是學習使用別人編好的程序。因此,我們應該放下自己的長輩架勢,虛心向年青人學習,向晚輩學習。不過現在的年青人工作節奏十分緊張,沒有多少時間對你過分輔導,你自己要慢慢消化吸收,多實線。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老戰友們,老夥計們:信息化的浪潮洶湧澎湃,波及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傳統的專業技能和生活技能不斷被淘汰,空間越來越小,而新的技能多與信息化相聯繫。
手機可以拓展我們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生活。讓我們發揚「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的鐵道兵精神,認真學習手機應用吧,在有生之年跟上時代的潮流,活出自己的精氣神!不做時代的「落伍者」,與時俱進,勇做時代的「弄潮兒」!
(圖片來自網絡,致謝攝影者)
作者: 吳鳳祥 三師
責編:嚴京平《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