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122「全國交通安全日」即將來臨,今年的主題是「知危險會避險、安全文明出行」。圍繞這一主題,結合道路交通事故預防「減量控大」工作部署,交通言究社開設了「知危險會避險」專欄,將陸續為大家推送相關主題專業文章,供交流和探討。本期為大家推送的是由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3M交通安全系統部首席交通安全教育與政策聯絡官官陽撰寫的《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交通安全知識?》。這是一個開放性話題,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參與探討。
今年122全國交通安全日的主題是「知危險會避險、安全文明出行」,從主題上看,讓人感覺到務實和踏實的氣息。同時,這次主題的發力點放在了提高人的主觀能動性上,說明我們開始重視人的行為科學,這在安全領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任何安全方案都要綜合考慮投入和產出的平衡,再完善的道路安全系統也無法隨時隨地保護每一個人,在盡最大努力完善道路安全通行條件的同時,也要讓每一個道路使用者都能夠深悉危險,懂得避讓,學會在道路上、在全天候條件下保護自己。
那麼,道路使用者最需要的交通安全知識是什麼呢?
傳統的交通安全教育內容主要是圍繞交通法規和交通事故案例展開的,這些內容都是必要的知識和必須長期反覆強調的。交通法規,是讓道路使用者知道如何使用道路,無論是開車、騎車還是走路,都要知道如何與其他的用路人互動,這是社會秩序的基礎和社會文明特徵;交通事故案例,則是一次次的警鐘,提醒人們,出行中需要時刻提高警惕。除了上述這些傳統內容外,還有一些基礎常識,是每一位道路使用者都應該知道的,在發達國家,這類知識往往會寫入法規類文件來加以強化。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常識:
1路緣石
要時刻記住,路緣石(俗稱馬路牙子)是車輛運動空間和行人運動空間的分界線,行人在決定跨過路緣石之前,一定要「左顧右盼」,同時做好以下判斷:一是有沒有機動車或者自行車駛來;二是自己有沒有可能被撞到;三是對方駕駛人是不是已經領會到自己準備過街的意圖,兩個人的目光有沒有交換。沒有上述這些判斷,絕對不要跨過路緣石,即使這個位置有人行橫道線。
圖1:跨過路緣石前要「望左」。
圖2:即使有行人信號燈,也要「左顧右盼」。
2人行橫道
人行橫道並不安全,通過的時候,一定要快速並提高警惕,不要看手機和帶著耳機聽音樂,或者兩人說著話分散觀察路況的注意力,因為你無法確定是不是所有的車輛都能停住避讓你,即使通過有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也要提高警惕;要儘量縮短自己逗留在斑馬線上的時間,這不僅是公共道德的需要,也是安全的需要。
圖3:日本小朋友高舉著手臂通過斑馬線,同時觀察來車方向。通過提高高度,增加自身顯著性,做好過街示意,完成與駕駛人的互動。
3行走
如果有人行道,走在人行道上,並使用道路的右側,需要超越前面的人時,從左側超越;如果沒有人行道,要走到馬路對面,迎著機動車車流的方向靠邊行走,這樣能讓自己發現危險的機會增加一倍。
圖4:美國設置在自行車專用道內的標誌牌,提示人們如何使用道路的法規標誌,速度慢的要在道路右側行走。
圖5:英國的標誌牌,提示這裡是共享通道,騎車人和行人要靠左側使用道路,行人不要擋住道路,騎車人超越時要響鈴。
圖6:美國共用通道上的標誌牌,提示用路人要超越時發出警示聲音,即:騎車人警示跑步者、跑步者警示步行者。
4著裝
在視認條件不好的白天和夜間,無論騎車還是步行,要儘量選擇淺色的衣服,最理想的是確保著裝上有反光材料,雖然白色衣物是皮膚反光能力的兩倍,但反光材料往往是皮膚的反光能力的上千倍,可以大大提高被駕駛人發現的機會。
圖7:夜間出行,安全的著裝樣式。
圖8:即使行人走在逆光中,在車燈的作用下,也容易被發現。
5自行車
騎行者要在自行車車道內騎行,如果沒有自行車道,要順著機動車的車流方向騎行,在無法確信機動車駕駛人是不是能看到你的時候,要騎到機動車的前面去,讓駕駛人看到你;如果要拐彎和機動車有互動,要去看駕駛人的眼睛,確定兩人有眼神的互動後才可以拐到機動車車頭前;騎車時,要佩戴頭盔和手套,要確保前後有車燈,後面紅燈,前面白燈,最好在車身四周粘貼反光材料,著裝也要有反光材料和淺顏色為主,在超越其他騎行者或者步行者時,要從左側超越,並提前按車鈴或者喊話,提示自己正在超越;拐彎時,要打手勢,告訴其他人你的操作意圖。
圖9:標準的安全騎行六件套。
6他人
永遠要記住,自己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影響到他人,他人的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影響到自己,而且這種影響可能是以生命為代價的。全體用路人在道路上構成了一個契約體系,相互之間尊重和遵守規則,才能實現最大化的安全。所以,無論何時,都不要「目中無人」,要時刻集中注意力,想著動態的道路,每下一秒都可能出現未曾預料到的威脅。
上述六點,是每一位道路使用者都需要掌握的安全知識,應該儘可能地在全國範圍內,在每一所學校的每一次家長會上,每一堂課上進行講解,讓這些最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識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每年的122全國交通安全日,既不是交通安全教育的起點也不是終點,而應該是交通安全知識的再一次普及!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特約專家、3M交通安全系統部首席交通安全教育與政策聯絡官 官陽)
編校丨劉林、趙洹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