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個「口罩族」

2020-12-19 人民日報海外網

口罩有哪些功能?禦寒、防曬、保溼、遮羞、隔絕(汙染物、過敏原、病菌)……臺灣有許多人習慣戴口罩,在臺灣不同的場所,經常可以見到佩戴口罩的民眾。

臺北捷運車廂中戴口罩的小女孩(右)。

臺灣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的人。

在大陸,如果街頭頻現口罩族,那多半是個霧霾天,或者風沙漫天柳絮飛舞。室內還戴著口罩的人更是稀少,大概不是感冒生病就是過敏。

秋冬時節去臺北,由於皮膚問題,我成天戴著口罩遮護,卻不覺得突兀。放眼望去,大街小巷、寫字樓、商店中的口罩族大有人在。

有人口罩一戴就是一整天,還包裹得嚴絲合縫。式樣從醫用口罩到時尚設計款各不相同,看去也不像全出於身體原因而戴。

臺灣人為什麼喜歡戴口罩?口罩如何融入日常?在有限的臉書好友中檢索「口罩」一詞,已有不少圖片貼文結果——「過敏長痘有礙觀瞻」「感冒咳嗽」「騎機車要戴」「室外防汙染」「擋臉一秒變正妹」「六親不認玩消失」「花式口罩拗造型」……

好友K是臺灣大學英文系畢業的碩士,她對我關於口罩的疑問絲毫不感到意外。「好多從境外來的朋友都會問啊,臺灣人為什麼成天戴著口罩,好奇怪。」她列舉的理由除臉書中提到的那些,還有「公共場所防病菌」「出門沒化妝擋一下」「早起臉很臭別看我」「身體不舒服想戴」等。

臺灣人囤積口罩和日常使用的習慣,源自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後。疫情爆發突然,臺灣民眾爭相囤積口罩渡難關,不管走到哪裡都戴,口罩成為生活必需品。市面上出現搶購風潮,口罩一時間供不應求,人們對醫用、紗布、活性炭等口罩的認知度和依賴度也顯著提升。

經此一役,臺灣民眾意識到口罩的重要性。來自學校和社會的衛生教育,都會強調有需要時就佩戴口罩,來保護自己和關愛他人,一些家庭也會囤積口罩以備不時之需。隨著人們對口罩功能性認識的提升,日常佩戴的社會風氣逐漸形成,口罩的樣貌也更多元。

有網友粗略概括,臺灣人戴口罩的情況大致呈現:北部>南部,女生>男生,年輕人>老年人。根據臺灣人口分布密度,臺北市在全臺首屈一指。行走在熙來攘往的都會,佩戴口罩成為適度與他人拉開距離,減少人流密集場所有害物質感染的手段。

在口罩使用的性別差異上,女生愛美或化妝者比男生多,相對更注重口罩的修飾或遮瑕作用。同樣的過敏或長痘情形,女生或許備受困擾緊張應對,男生卻能淡定地袒露滿臉青春。至於化妝不到位或熱衷修飾臉型的口罩支持者,大多是女生。

不過在年輕人之中,男女佩戴口罩的差異較之長輩有縮小趨勢。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成為口罩族,口罩如今儼然成為個性符號和衣飾延伸。在青少年流行文化匯集地臺北西門町逛逛,彩色口罩、印花口罩、格紋口罩等都不難見到,黑色口罩更是藥妝店全年熱銷款。貓狗嘴部、嬰兒賣萌、海綿寶寶等圖案吸引眼球,富有想像力,活力和趣味十足。

臺灣多年前已從日本引入了「口罩聯誼」,「口罩依存症」現象也引發社會關注和討論。懶於或不願袒露表情,乃至拒絕進一步社交,背後的退縮封閉心態和對人際交往可能帶來的傷害讓人擔憂。

臺灣現在甚至有亞洲唯一以口罩為主題的觀光工廠,因為家家戶戶離不開口罩,有民眾在參觀時說可以多買點備著,既可自用,又能將口罩作為伴手禮送人。

在參加戶外跨年活動時,比如匯入人海欣賞臺北101燈光煙火秀,年輕人也紛紛戴上口罩,既能適度為面部和咽喉保暖保溼,又在一定程度上隔絕了汙染空氣。若還能標榜個性凸顯時尚,何樂不為呢?

本報記者 張 盼 文/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5月31日 第 11 版)

相關焦點

  • 翁立友爆長年流鼻血 成資深口罩族原因曝光
    (圖/豪記唱片提供)近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翁立友在中國臺灣的5場春酒演唱、新加坡個唱以及海外的演出都宣告延期,難得能放大假的他,有時間就當母親的司機,重溫睽違已久的母子倆逛超市、到戶外走走的時光,媽媽也天天準備豐盛的大餐給他,沒想到日前要開始專輯宣傳行程,穿上造型服時,才驚覺體重飆升、腰圍變緊,翁立友笑說:「現在我都拜託老媽餐點減量啦」。
  • 再多2族 臺灣少數民族增至16族(圖)
    (資料照片,林金池攝)    臺灣少數民族有幾族,是9族還是14族?真正答案是16族!臺「行政院會」今將通過「原民會」提案,同意增設「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成為臺灣少數民族第15族、第16族,臺「行政院長「江宜樺並將主持記者會宣布此一消息。
  • 解讀:為什麼臺灣有口罩卻一片口罩都不肯給大陸?
    在幾天前蔡當局卻下令禁止向大陸出售口罩,這個命令一經傳達就引起了輿論的熱度,甚至讓一些政客們開啟了論戰。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近幾日日本民間所組織的愛心捐贈活動,向武漢捐贈100萬個口罩,並且第1批已經到達了成都,加急送往武漢。臺灣的口罩是比較充足的,但是卻在這個關鍵時刻明令禁止支援大陸口罩,民進黨這樣的做法明顯讓對抗疫情都要捲入到政治當中,以後兩岸關係將會怎樣發展呢?
  • 還搶口罩?臺灣開售消費券振興經濟 民眾擔心口罩搶購潮
    臺灣政府推出促進消費的振興三倍券今天(15日)正式在郵局開賣,儘管上午8時30分郵局才開始營業,不過清晨4時許就已有民眾開始排隊。
  • 臺灣太魯閣族傳統文化祖靈祭
    華夏經緯網3月16日訊:太魯閣祖靈祭在太魯閣傳統認定中,祖靈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不能觸犯祖靈禁忌,不然就會有災禍降臨。這時就得殺豬歌舞來慰祭祖靈。魯閣族(德魯固,Taroko、Truku),原居住於臺灣南投縣仁愛鄉靜觀部落,十七世紀跨越中央山脈遷移至現在的花蓮縣北部一帶,依據原住民委員會統計2020年2月底太魯閣族人數32370人。
  • 灰頭土臉秀口罩 賣房標榜防霾窗 臺灣大空汙時代來了
    臺灣西部空汙嚴重,越來越多學童出門戴口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1月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西岸空汙嚴重,紅害紫爆有如臺灣人的日常,不少人「心驚驚」。
  • 臺灣現「口罩搶購潮」
    2月6日起, 臺灣地區起實行「口罩實名制」,民眾須使用「健保卡」在臺灣地區6000多家健保特約藥局購買醫用口罩,其中身份證尾數奇數者可在周一三五購買,尾數偶數者可在周二四六購買,周日全臺民眾可購買,每人一周只能買2片。
  • 臺灣康師傅宣布解散不影響大陸 但泡麵族已轉為外賣族
    臺灣康師傅宣布解散  方便麵業務不受影響?但「泡麵族」已轉為「外賣族」  塗端玉  廣州日報訊 (記者塗端玉)臺灣康師傅對外宣布解散了!在業內人士眼中屬於「問題油」後遺症,而在不少網友看來則是「童年小夥伴」的告別。
  • 臺灣的口罩之亂
    新冠肺炎疫情作亂,戴口罩本來是最簡單且有效的防疫舉措,但是民進黨當局的官員在戴不戴口罩這個問題上,卻是反反覆覆,前後不一,引發臺灣的口罩之亂。臺灣網絡工作者汪葛雷就在臺灣《中國時報》撰文指出,民進黨當局官員「一路走來的表現,可謂是反覆無常,具高度說謊嫌疑。」汪葛雷說,疫情大爆發的1月下旬,民進黨當局是主張民眾帶口罩的。
  • 兩岸族韻喜福匯走進臺灣少數民族部落交流互動
    31日晚間,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第四屆兩岸族韻喜福匯暨兩岸少數民族大聯歡活動參訪團一行走進臺東布農部落,與當地布農族同胞一起大聯歡。31日晚間,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第四屆兩岸族韻喜福匯暨兩岸少數民族大聯歡活動參訪團一行走進臺東布農部落。來自中央民族大學和北京舞蹈學院舞蹈、音樂專業的少數民族同學,與布農部落族人同臺歌舞,為當地民眾帶來一場融合多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彩演出。
  • 臺灣疫情形勢嚴峻,蔡英文卻宣稱要捐贈1000萬個口罩給歐美國家
    臺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持續攀升,疫情形勢愈發嚴峻,這個時候,蔡英文在昨天宣布將捐贈一千萬個口罩給疫情嚴重的國家,這話在臺灣民眾聽來是什麼感受呢。臺灣媒體刊登的一張漫畫,畫面裡臺灣民眾帶著口罩在藥局門口大排長龍,只為了能買到當局配給的一周三個的口罩,除了健保卡單雙號的限制外,還要規定排隊發號碼的時間段,即便如此,排了一兩個小時的隊也不一定能買到,因為每家藥局每天的配額也只有400個。
  • 美媒:川普政府對外說不用戴,卻自留3600個臺灣捐的口罩
    隨後,儘管臺灣已宣布禁止口罩出口,臺灣民進黨當局還是同意向美國捐贈了數十萬個並非N95的醫用外科口罩。據知情人士透露,大約在3月24日,50萬個口罩從臺灣運抵美國,其中3600個是運往白宮的。NSC保留了一半,並把剩下的1800個交給白宮新冠疫情應對小組,發放給白宮的其他工作人員。
  • 大S向武漢捐贈1萬個口罩卻遭臺灣網友謾罵:認為大S先幫助臺灣人
    武漢肺炎肆虐,口罩消毒液等物資大短缺,人人自危。但仍有不少明星都出錢捐物資到武漢,臺灣藝人徐熙媛(大S)與老公汪小菲亦不例外。汪小菲昨日在微博表示與大S在日本找到一萬個口罩寄往武漢,不過大S夫婦義舉,結果惹起網民抨擊,認為身為臺灣人的大S應先協助臺灣人。
  • 蔡英文宣布捐1000萬口罩給歐美等國,外交部:臺灣島內個別人若想就...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日表示,她好像記得在大陸疫情剛剛發生的時候,臺灣當局是不是有人發布公告說不允許口罩出口;現在美國疫情嚴峻,臺灣願意提供幫助,大家都樂見其成,但如果島內個別人想就疫情搞政治操弄,就得自省自重。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蔡英文4月1日與「行政院長」蘇貞昌和「外交部長」吳釗燮等人在「總統府」舉行「敞廳談話」。
  • 第五屆「兩岸族韻喜福匯」在臺灣花蓮開幕(圖)
    (北京市臺聯 郝奇一 攝)  中國臺灣網11月24日花蓮訊(記者 馬一娜) 11月23日晚,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的「民族風·兩岸情」第五屆兩岸族韻喜福匯活動在臺灣東部的花蓮東華大學拉開帷幕。兩岸青年不僅在歌聲與舞蹈中領略到兩岸少數民族的獨特魅力,更拉近了彼此間情誼。
  • 蔡英文不是說不缺口罩嗎?臺灣民眾為啥還瘋搶口罩?
    現在由於民進黨的惡意操作,竟然讓"口罩"成為臺灣島內成了一個"敏感詞"。2月1日,新一屆臺灣立法機構宣布正式工作。而在113位"立委"當中,只有一位國民黨"立委"佩戴口罩,這不禁讓人疑問,這些人到底是買不到口罩還是無視相關的規定呢?其實臺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蔡英文當局採取的一個昏招造成的。
  • 臺灣對大陸禁止出口口罩,卻每周提供10萬隻口罩給美國
    對於美國來說尤是如此,由於對抗疫情最主要的物資便是口罩和防護服等等,但是美國所擁有的口罩數量經濟只有三千萬個,和他們所需要的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中間有很大的缺口。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美國只能夠將目光投向全球的其他國家,希望其他國家能夠對他們伸出援手。
  • 2019臺灣臺中市原民傳統文化節 市長盧秀燕溜4族語言
    華夏經緯網10月2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臺中市擁有臺灣認定16個原住民族,市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19日於臺中農田水利會廣場舉辦「臺中市原住民傳統文化節」。市長盧秀燕穿著賽德克巴萊族傳統服飾出席,以4族語言向在場民眾問候,一一走訪特色攤位,展現十足親和力;為求公平;她承諾未來她將年年穿不同族的服裝出席,祈禱年年平安、年年豐收。2019中市原民傳統文化節登場,市長盧秀燕(前排中)著傳統服飾溜4族語言,展現高親和力。
  • 被臺灣網軍攻擊後,李顯龍夫人轉發了條「臺灣電鍋煮口罩」的新聞
    但事情到了這步似乎還沒結束,「社交狂人」何晶今天照舊在個人社交媒體招呼上轉發了許多內容,其中有條內容在一溜食譜、生活常識類的信息流中顯得異常醒目:這則新聞是「臺灣有一種生活小妙招,用電飯鍋給口罩消毒」,說的正是此前臺灣「衛福部長」陳時中在防疫記者會上現場示範如何用電鍋蒸乾口罩,聲稱這樣消毒後口罩可重複使用4-5次的事。
  • 兩岸族韻喜福匯交流參訪團深入臺灣布農部落
    中國臺灣網11月2日北京訊 剛剛結束與屏東美和科技大學的愉快交流,兩岸族韻喜福匯交流參訪團繼續深入島內基層,來到位於臺灣東部中央山脈地區的布農族部落,與當地族人交流聯歡。這也是時隔一年後喜福匯參訪團再次來到布農部落,摯友相見,分外親切,對再一次的共同演出更是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