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年文摘》公布了新鮮出爐的「2020十大熱詞」,除了上半年廣受關注的「後浪」「集美」「逆行者」等熱詞外,雙11中的「雙節棍」「尾款人」等網友創造的「新梗」也憑藉超高人氣強勢上榜。
雙節棍尾款人,
後浪集美打工人
雲監工逆行者,
專業工具網抑雲。
疫情期間
超1億網友看直播
「監工」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建造
見證著攻堅克難的中國速度
這場慢直播還被融入了飯圈文化
網友們紛紛為鏟車、挖掘機起名
「叉醬」「藍忘機」「嘔泥醬」
並為它們的神速加油打榜
高分範文
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些流行語熱起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說出了不少人對詩和遠方的憧憬;體內爆發的「洪荒之力」,點燃了不少人挑戰自我的「小宇宙」;而「新四大發明」,更是帶火了「秒殺」「刷臉」「搶紅包」「高鐵遊」等一批熱詞……這些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時代的發展進步,也折射出人們的精神氣質。
語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達思想的手段,影響著人們對自我和社會的認知。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實驗:六名專業攝影師為同一個人拍攝肖像,拿到的卻是不同的身份資料,為了「準確傳達」這樣的信息,六張肖像照最終迥然不同。有時候,哪怕只是一個語言標籤,也容易讓人先入為主,進而反作用於人的情緒和思想。從這個角度看,一個語彙的背後,往往涉及一系列的價值判斷。
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網絡流行語,只是熱衷於簡單粗暴地「貼標籤」,傳遞極端的情緒、使用誇張的表達,渲染或消極、或焦慮的心態。這樣的語彙如被濫用,難免給社會心態造成不良影響。比如,有人用「槓精」來形容動輒「抬槓」的情形,可如果只是生活上有不同看法、工作中提出改進意見就被如此稱呼,豈不冤枉?又比如,有人用「積極廢人」指稱那些愛給自己定目標但永遠做不到的人,如果僅停留在揶揄或自嘲層面,奮鬥的意義又該如何安放?實際上,不論是「隱形貧困人口」還是「逃避性沮喪」或是「口頭學渣」,這些網絡熱詞看似調侃,實際上卻是用貼負面標籤的方式傳遞著焦慮,不經意間放大了一部分並沒有那麼大的負面情緒。
傳播學裡有個概念叫「沉默螺旋」,是說當人們發現自己的觀點處於少數或者容易被批駁時,會選擇沉默來防止被孤立。然而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對媒體的影響增大,有學者提出「反沉默螺旋」現象:曾經的「一己之見」「片面認識」「表面意思」,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條件下,反而比以往更容易傳播。一些網絡流行語,正是因為抓住了人們對困難際遇、負面情緒的代入感而走紅一時。我們需要認識到,被情緒裹挾的判斷不會令人信服,被標籤標註的生活無法讓人熱愛。更何況,正如短暫的陰雨不能反映整年氣候,一兩個情緒化的熱詞,也不足以勾畫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全貌,更無法給我們解決問題提供精神動力。
網絡熱詞的生命力,不在於會不會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發笑,而在於有沒有創造出社會價值、能不能經歷時間的沉澱。從「任性」一詞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劍指權力使用亂象;到「APEC藍」來之不易,成為環保重要目標;再到「工匠精神」熱度不減,一系列利好舉措出臺……這些經久不衰的流行語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在於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屬性,既反映時代又推動時代的改變。而那些價值導向負面的流行語,終難逃曇花一現的命運,在大浪淘沙之後被人遺忘。
從20世紀80年代的「個體戶」,到20世紀90年代的「下海」,再到21世紀之後網絡技術帶來的新詞大爆發,再熱極一時的流行語,也都要經歷從廣泛流傳、不斷打磨到沉澱結晶的過程,最終成為時代的一種書寫。如果把語言比喻成一座城市,那麼這些沉澱下來的流行語就是城市建設中的一磚一瓦。從熱詞中驅散負能量的寒霜,讓流行語成為正能量的載體,才能讓這座語言的花園更美麗、這個語言的城市更繁榮。
|聲明:文章內容來自高考語文資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