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話屬於中原官話,使用區域較為廣泛,除了河南全省之外,周邊省份無一不受影響!可以說,中原官話的影響力之大之深,也是一種文化傳播學的典範。
原因應該有以下方面:其一中原文化源遠流長,以廣大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二,黃河流域人口眾多,在對外遷徙過程中,不斷將中原官話擴大領地,乃至形成語言的社會屬性,進而在推廣過程中更具有活力和開放功能。
自上而下。先說北方,河北的邯鄲邢臺方言發音趨向河南話,一些鄉村俚語無論是在發音的強調還是感情色彩上頗為顯著,故邯鄲成立有豫劇團也就不足為奇了。某種意義上來說,地理位置臨近黃河中遊,生活習性更為貼近,加上平原上溝通交流十分容易,招親訪友相對便利,文化的載體更為貼近,融合起來增進團結,受眾自然就多了。
再說南方,也就是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部分區域。如湖北隨州的廣水,臨近信陽地區,這個片區屬於長江和淮河流域交匯之所,一衣帶水,山川相連,且是神農氏出生之地,加上歷史淵源,鄉音自是十分接近。或者說是西南官話區和中原官話區的激烈碰撞區,鄉間方言相同只是發音有點區別,熟知的還能分辨一二,不熟知的卻是不好分辨,自是歸在中原官話區,這也是源於中原文化的正統和純粹。
西部區域,陝西渭南發音和河南三門峽靈寶地區幾乎一致,這裡屬於中原官話區和關中官話區重疊區域,也是黃河中遊流經區域,自古沿黃而居,生活習性、人文活動、耕作方式等更為接近。而偏西北的的山西運城地區,則是完全屬於中原官話區,也是河南省外建立豫劇團的城市,這一點非常值得尊敬!以戲劇的形式進行推廣,語言才能更具有活力,才能深入民心,口口相傳,代代相傳。最終,融入中原文化圈,乃至百年千年之後也會一如既往。
東部區域,山東菏澤濟寧聊城,江蘇徐州宿遷,安徽蚌埠淮北阜陽亳州,這些地區基本還都處於中原官話範圍之內。這些區域,位於黃淮下遊,帶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筆者老家在開封,這些年務工期間曾在不同地方遇到過以上地區的人,經過交流之後,基本放棄洋腔怪調的普通話,統統說起老家話,真的是不亦樂乎,再後來見面都是稱呼「老鄉」!鄉間土話的音調,用字用詞,幾無二致。僅舉一例,喝水(shuǐ,第三聲)十有八九被讀為喝菲(fěi,第三聲)。這說明語言更為貼近,融合的相當完美。
以上僅僅是說明中原官話使用的地理分布,這與河南處於中原文化的核心層是密不可分的。北宋建都汴梁(今開封)之後,大力推進正宗的中原官話(此處可理解為汴洛方言,含現在鄭州區域),以宋代官話為基準,不斷對外輻射,進而形成今日之局面。故在故鄉有此一說,南蠻北侉。可見,皇朝時代對這種帶有更多社會屬性的方言也是厚此薄彼的,也想達到形式上和根本上的統一。儘管這種帶有更強的私利性,同時也是在進行片面擴張,顯現著歷史發展的局限性和狹隘性。
要說河南話,相對普通話來講,並沒有太多的差異,而且更能簡潔地表達語意,短短幾個字,就能透露出很多信息量,特別適合於現階段的網際網路時代。比如下面這四個字:「誰?」「我。」「咋?」「尿!」加上標點也不佔多大地方,所描述的對象和對話內容,非河南人會有雲裡霧裡的感覺,但是一旦掌握河南話說話的用意和內涵,肯定會拍案叫絕!
這四個字裡所講可以是一個段子或者是一個故事:天黑了,一個人走夜路,看見前面人影晃動,本身膽子較小,便壯膽大聲詢問,「誰?」若是普通話來講,肯定就是「你是誰?」,又或者是客氣點的話「您哪位?」不管哪種方式,在簡潔性方面是不能與河南話做對比的。「我。」回答乾脆爽利!意思反正我是我,是一個人,不是你想像中的鬼魂或者嚇唬人的東西,更深點就是說,你大可放心。但是,遇見了一個膽小如鼠的人,這般回答還是不放心哪。那麼,接著問,繼續著精彩,「咋?」,河南話裡還有同意問法「你是弄啥哩?」,或者書面語「你是做什麼的?」「你是幹嘛的?」,與「咋」相比,拖沓的語句頓覺無味。回答者也省事,「尿」不僅是行為,也是一種動作,告訴那個一而再詢問的人,咱倆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的道,你也甭怕了,我就是憋不住了才站路邊尿尿,要不是天黑了,真有點丟人。這麼一問一答,頗有喜劇色彩,同時也彰顯出河南話的無限魅力。
網際網路興起之後,一些河南話也開始走進「網紅時代」。如「懟」。這個字在我印象中出現也是值得玩味的。幼時,村裡的小夥伴們學騎自行車,那都是帶著大梁的,車高不說,都還帶載重的。沒有膽量,沒有力氣,真的玩不轉。那自行車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產物,除了鈴不響,真是哪裡都響。所以,我們在騎著上路時都會喊「沒閘沒鈴,懟住不疼!」且不說會不會肇事,就憑這自己為自己開脫責任的勁兒,就有點黑色幽默。現在「懟」已經流行開來,倒是把之前用來表達「撕逼」之爭全部改為「懟」,就連一些比賽常用的VS也少見了。一個「懟」,包含的意思太多,就像「中」一樣,早已變成耳熟能詳的一個字了,或是在河南話裡沉寂太久,一旦出世就有點挾雷厲之勢,普遍佔據網際網路熱詞排行榜,也引起眾多人對河南話的好奇和研究。使用起來,也是毫無禁忌,巴不得多多使用,顯出使用者和流行是無距離的。
當然,這不止一個字就能帶動網際網路時代學習和模仿河南話的趨勢,更多的是要河南話或者河南方言如何持久性地發展和傳播,倒是一個大難題。隨著打工的興起,鄉村人開始湧向城市。「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掙錢才是目的,帶著土得掉渣的方言,開始在城市的角落裡定居謀生。如在北方,賣早點的多位河南人。在東部沿海各大港口,貨櫃車輛多是掛有豫籍牌照,駕駛員也多是河南人。還有,在廣東,打工隊伍裡河南人也是蔚為壯觀。
入鄉隨俗,或者同講普通話,打破溝通壁壘,進入全民無阻礙交流時代已是指日可待。跟隨父母或者長輩完全融進都市生活圈子的「農名工二代」,多多少少都會忘記故鄉的方言,起碼也少了那份醇正和厚道,再也找不回方言裡的俏皮和喜興!
而聚集在城市裡的河南老鄉,也在自發維護著自己的鄉音,生怕回到故鄉講不出來,缺少了那份親切感隨和感,就感覺背叛了老祖宗,丟棄了出來打拼的初衷,所以逐漸在城中村或者郊區角落,擇群而居,進而形成一個無形的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