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八樓象女士
我在北京,今天沒出門
我是象女士,這是我們在一起的第286天
突然想到很久都沒有在文章裡貼歌了,於是找出每年都會聽的,應應景。
昨天有一個小愛豆被爆戀愛又劈腿,女方噼裡啪啦寫了一篇長文開啟實錘模式,成了12月第一個周末最吊人胃口的八卦。
我是醒來之後刷微博看到的,很讓人傷感的一件事是,我看這個八卦的第一反應不是覺得勁爆,而是拼命在想事件男主角焉栩嘉是誰?
我們和年輕潮流逐漸產生距離的標誌之一,也許是吃瓜時需要先看看人物介紹,像做數學題一樣逐步解析,再也沒有信手拈來的鬆快感。
我有個朋友很好笑,她昨天晚上洗漱完畢躺在床上,拿起手機擺出一副要吃瓜的架勢,花了半小時把男女雙方信息搞明白了,結果吃瓜吃到下一步,又蹦出一個新的人物出來,完全打亂了她的思維。
甚至,她把兩個瓜串在一起吃,八卦的樂趣沒感受到,倒是覺得頭暈。
整件事情,我最感興趣的不是女方說男方有多渣,而是男方所在的組合r1se,是龍丹妮旗下的藝人,微博上已經詳細列舉出了這個組合在下半年的「塌房記錄」。估計龍丹妮自己都沒有想到,一個組合裡會接二連三地出事。
(「房子塌了」,飯圈女孩的愛豆如果出了什麼負面新聞,例如被爆戀愛,大家就會用這個詞表達心碎和無奈。)
所以我很好奇龍丹妮會如何公關解決這件事,以後再運營愛豆組合會有哪些硬性規定。
這顯然是工作之後的人會感興趣的話題,年紀尚小的女孩子才不會管龍丹妮的公關手段。
我表弟的女朋友,國內選秀組合的死忠粉,昨天崩潰大哭,退掉了後援會、扔掉了後援物品。嚇得我表弟趕緊來問我,最近有沒有大熱的口紅色號,想以此來逗女朋友開心。
我倒不覺得這個女孩子矯情做作,這種看起來很過激的反應,確實是十幾歲女生獨有的特權。畢竟我也經歷過。
我當年看三塊錢一本的《韓流》雜誌,看到韓庚當練習生的時候受盡苦楚,連吃一個月的泡麵,都會淚眼婆娑地和其他女同學一起大罵「SM不是人」。
然後難過到吃不下飯,看著飯桌上的大魚大肉,都會不禁想著韓庚在吃泡麵。
我媽不止一次地罵我神經病,「人家吃什麼跟你有關係嗎」,但任誰罵都不管用,這是十幾歲女孩子獨一無二的矯情勁,可能一生只有那麼幾次。
長大和稚嫩的最大區別在於,一個人見得多了,經歷得多了,以前覺得很重要的事情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就現在,如果問一個上班族,你的曖昧對象疑似劈腿vs你的項目出了問題,哪個更重要一些,可能大部分人會選擇後者。
一個很現實的例子,是我的一個好朋友和談了六年的男朋友分手,分手時她在電話裡大哭,結果突然一個急剎車:我等會兒再給你打過去,我現在要改個PPT。
周末我們幾個朋友想著陪她吃飯喝酒,問她要不要出來聚一下,誰知她愣住一秒,「為啥突然要聚?」
我們無奈地回,「大姐,上星期在電話裡哭到撕心裂肺的人不是你嗎?」
「哦對對對,但是這周我對接項目出差了,下周吧。等一下,下周好像也有事,算了我有空主動約你們!」好朋友在電話那頭很焦急地說出這一段話。
沒辦法,成年人的世界往往比劈腿、分手來得更慘烈。
我不是想說成年人的日常有多麼高明,要是仔細論這件事,反倒是成年人的感知能力逐漸下降,對很多事情見怪不怪,很難再有罄竹難書的悲壯情緒了。
是好還是不好?
這還真說不清楚。
好的一方面,我們好像開始擁有可以掌握自身情緒的能力,我們不會再在街角大驚小怪,一舉一動也不會顯得咋咋呼呼。
不太好的一方面,我們對很多事的態度開始轉變成沉默,很多新鮮事不想第一時間去了解,我們覺得冗長、無趣,又會覺得自己的接受能力退化太多,時間長了,就成了沒趕上時代列車的那一波人。
現實生活中,成年人看向小孩子總是帶著一絲不屑。
有一次我和朋友逛街時看到某個小愛豆的後援會在做活動,小姑娘們身穿統一服裝為愛豆造勢,朋友看了一眼說「這是作業太少吧?」
我嘴上不敢說,但我心裡好羨慕。
因為那一刻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很久沒有做過這樣無關其他只談甘願的事情了。
而我也相信,每一個覺得現在小年輕幼稚的瞬間,也都有被針扎過得短暫的痛。
但我們終究是平衡的,畢竟自己經歷過,以及現在經歷著的人也終會變得麻木、冷靜。
這就是這個世界的色彩吧,有那麼鮮豔的一面,也有那麼克制的一面。
寫在結尾
一轉眼,周末又過去了,總覺得沒幹些什麼,時間卻流走的飛快。
你這一周過得好嗎?
我算是有開心的事情,也有崩潰大哭的時刻。好像這已經成了12月份的基調,讓人飛速歷練成鋼。
很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件事是,我有打算日後每一周在線上電臺和大家隔空聊天,我需要開一個電臺號,然後大家掃碼進入即可。
目前這個還在策劃階段,我申請下來的話,會第一時間告訴大家,這樣我們就能真正的「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