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忠
各位朋友,前段曰子我閱讀了由我高中時期的班主任胡文揚老師轉發的《兒童公園》一文,覺得很有感觸,由此萌發了想要寫寫我這六十多年來的一些親身經歷的想法。不料我將此一想法與同學張金心君一講,兩人居然不謀而合,只是都感嘆於被一些瑣事所累,一直無瑕動筆。
對我來說,除了還在廣電中心打雜以外主要是家裡還有一位女兒長期派駐在我家的常任代表(我的二周歲半的外孫女)不時要來攪擾。不過我想隨著年歲的增長,留存在腦海裡的一些人和事必將會越來越模糊,因此如不趁現在頭腦還清楚時寫下這些經歷,那就一定會讓這些人和事都跟著我一起走向消亡的,為此就不得不抓緊點滴時間動手寫了,否則的話這個願望一定也將成為泡影了!
由感於此,我就不得不向金心同學及各位朋友道一聲:我只好佔先了!同時也因我完全是憑記憶和即興所寫的,錯漏之處必定很多,為此真切期望得到諸位朋友(尤其是金心兄的指正,因為他成長於其外祖母家,而其外祖母即居住在離我家不遠的北后街,為此較之其它同學朋友,他對我所敘述的不少情況自然更為熟悉)以下便是拙作:
城市拆舊建新真可謂是"舊貌變新顏",的確拆出了一片新天地,但卻使得不少老地名早已是名不符實或名實皆失。既割斷了老一輩人記憶的鎖鏈,也割斷了新一代人查考史實的痕跡。比如像我的出生地,並且伴我度過童年,青年三十多年的老家所在地一一如今總算還保留著老地名的縣前街吧,其實早已是面目全非了!因為這條街從民國以來一直位於我們紹興老城區的市中心,因此關於這條街有很多值得我們去講述的故事。別的且不去說它,光是在我這一輩裡所發生的人和事就就有不少,就很值得我們去回記和記錄。為此,我雖自知才疏學淺,文筆笨拙,但卻自不量力,仍然想為它記下點什麼。為此,我還是先來講講它的來歷,並介紹一下這條街的大致情況吧!
眾所周知,凡事萬物,總需循名才能責實。為此,我覺得考查這條街之所以取名為縣前街,其中是很有些歷史意義的。因為在明.清時期,紹興府(現在的紹興市或紹興地區)是包括紹興縣,諸暨,嵊縣,新昌,上於,蕭山和餘姚縣的。其中的紹興縣又劃分為會稽縣和山陰縣。而會稽山陰二縣又基本上以一條橫貫南北的小河為界。可惜現在這條小河已在文革後期被填平了,好在這條河流向南邊的一部份現在總算還被保留在白衙弄前,現在被稱作"步行街"的那一段上。
這裡首先需要講清的是:其實小時侯經常被我們稱為"大街"的那條街,(如今早已被稱為"解放路"了)正確的叫法應是山陰大街,而現在尚存的南后街和北后街則應被稱為會稽大街,當時在這兩條街之間還有一條小河,那是作為這二個縣的分界線的。所謂的縣前街的"縣前"二字指的是會稽縣的縣前。之所以被叫做"縣前"除了明清時期的會稽縣衙門極有可能就在這條街的後面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因為民國時的縣政府就處在原來的魯迅電影院的位置,(我之所以能明確地指出這一點,除了我家緊挨其旁,最主要的是聽先父生前曾多次講述過:他曾經在該縣政府內做過多年的勤雜工)當時縣府大門是座北朝南的,它所面臨的那條橫貫東西的街正好在它的前面,那麼這條街自然也理所當然地應被稱為"縣前街"了!
記憶中這條老街似乎還要比現尚存在的街更為為狹長一點,總長大約有三,四百公尺吧!這條街的東邊我們叫"縣東門",沿著這條街一直走到盡頭如果再往北走是新建北路,一直通到斜橋;往南走是大坊口。這條街由東到西沿街開著不少店鋪。除了民居以外南面所開的店鋪依次是粽棚店,紙紮店,傅友記,以及江湖藝人"趙瑪瑙"的家,省立醫院(現在的紹興市人民醫院的前身)的後門(太平間)緊挨著的即是我們稱他為仁泉伯伯的炒貨店和馮愛珍開的炒貨店,再向西所開的店鋪是"財茂"茶食店,然後是民國時的茶漆店"永泰",緊鄰永泰的是一個公共廁所,然後是省立醫院(當時的市人民醫院)的家屬住房和陸永興五金商店,再朝西是紹興城關鎮公安分局及其所屬的看守所的後門,緊挨著一家後來被稱為"新光"的旅館,然後便是一家名堂叫做"胡仁興"的酒家了!到了胡仁興酒家,也就到了這條街的盡頭了!
因為如果再要往西走,首先要穿過一條橫貫南北的另一條街",這條街如果往南走叫"花巷",往北走叫"北后街"穿過這條街,是一條作為會稽、山陰二縣分界的小河,河面上的橋我們叫它"縣西橋",過了這座橋那就是"大街"了!而縣前街的北面一側,如果還是由東往西走的話,那首先是幾戶民居,其中好像還有一家打鐵鋪,然後就是"紹興工人文化宮",接下去又是一家戶主叫董得勝的花頭書(又稱小人書或連環畫)攤,再往西即是魯迅電影院(也即民國時的縣政府所在地)了,電影院旁邊一口"大井",緊挨大井的是一條小弄堂,就是所謂的"貢街"。貢街裡面頭一家是個大臺門,裡面往著六,七戶人家,其中包括靠著做金字招牌出名的,當時在紹興很有名氣的"紹興小瞎子",而我家則住在那口大井的靠西一側。
如果再由我家繼續向西走的話,那麼與我家和當時的魯迅電影院處在同一側的接下去三家民居戶主分別是姓徐,姓陳,姓陸,然後就是一戶姓董的人家開設的染店和一家叫做"朱雙記"的茶館。接著有一處平房也曾被對面的城關鎮公安局的借用,然後就是文革前的"省立醫院"工作人員的家屬樓了,不過此處到了文革時曾作為城關鎮環衛站,文革後又作城關鎮稅務所了!再往西走緊挨這幢大樓的則是一位名叫楊阿炳的,租了戶主為許姓(據說該人祖上是紹興仁壽堂藥店的店主)的房子所開的剃頭店,剃頭店的西倒是專門為別人油漆家具的"油漆錦水"家,走過油漆金水家,再走過一幢四層高樓(這幢樓我已叫不出它的名字了)那就到了這條街靠北一側的盡頭了,因為接下去往右一拐就是北后街了!關於這條街大致情況就是這些,接下去書歸正傳我就要曾經發生在這條街裡的事情了!
我還是按照這條街由東向西的順序講起罷。首先來講講我親眼所見的曾經發生在東南邊的工人文化宮裡的幾件大事。大凡生長在上世紀五丶六十年代以前的人都知道,我國曾經在一九六六年經歷了一場長達十年的浩劫,這就是曾經被稱為是"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場大革命在別的地方造成的大破壞我在這裡就不去贅述了,我就講講我親眼所見的,而且限於篇幅,即使是發生在紹興別的地方的大事,我在此也暫且不講,容後補敘。我先講講文革剛剛興起時我在這個工人文化宮裡看到的批鬥紹興的一些所謂的大"走資派"的情況。不過因下面要講的事情太多了,今天我也只好暫時寫到這裡,讓朋友們的眼睛休息一下了!(圖片除來自網絡以外,其餘均來自好友月老,在此順致謝意)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章惠忠(阿忠)1956年9月出生,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自幼愛好文學,一九八三年曾以一首階梯詩《面對著張海迪的動人事跡》榮獲市職工詩歌創作一等獎。曾在紹興旅館、鑑湖浴室和蘭香大酒家等處工作。並曾應聘在廣電中心新聞綜合頻率主持方言類節目《阿忠來講講》、《阿忠話農事》節目,現已退休。
此公號不錯,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