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學錦是國內外著名的勘查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勘查地球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的父親謝家榮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礦床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中國地質事業做出了多方面的卓越貢獻,被稱為「中國找礦最多的人」。
謝學錦
出於對父親的崇拜和信任,謝學錦開展了地球化學探礦實驗。
1951年夏,謝學錦前往安徽安慶月山地區踏勘。他和同事徐邦梁先後在十多個廢礦堆上,發現了一種生長茂盛、開紫紅色花的小草,甚至在既沒有廢礦堆又沒有銅礦露頭的地方,也發現了這種小草。
他們分析發現,生長著這種小草的土壤有極高的含銅量。經鑑定,這種植物叫海州香薷(rú),銅在它根部的含量一般為1%左右,最高可達3%。而其他野草受銅的毒素影響很難生長。
銅礦指示植物——海州香薷由此宣告發現。
這是謝學錦勘查地球化學事業的開端。中國的勘查地球化學也由此正式奠基。
然而對一個新學科領域的探索總是充滿艱辛。
1954年8月,謝學錦所在的地質部化探室在甘肅白銀廠進行地球化學探礦實驗,但他們的工作受到了一位蘇聯專家的否定。隨後謝學錦領導進行的化探找油的實驗也因為化探找油在蘇聯被否定而跌入低谷。
但謝學錦知道,科研探索之路總是布滿荊棘,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因此,他仍滿心撲在地球化學探礦的研究工作上。
很快,謝學錦開始了原生暈找礦的研究。
1963年至1964年,謝學錦根據其原生暈找礦方法的研究,寫出了共九章16萬字的《地球化學巖石測量的理論基礎與工作方法》的專著。
僅存的《地球化學巖石測量的理論基礎與工作方法》手稿
可惜的是,出版社請當時的一位負責人審查,但這位負責人竟將書稿壓了一年多,導致書稿在傳閱中丟失了幾乎一半,使這部在當時是該領域內與蘇聯並列世界領先水平的著作沒能出版。但這本殘餘的著作僅憑著第5章和第7章的內容,就成為了中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化探工作者必讀的工作手冊,掀起了全國的原生暈找礦熱潮。
但謝學錦並不滿足於此。他認為,原生暈找礦法雖然成功了,但仍是地質找礦工作中一種輔助性的找礦方法。勘查地球化學作為一門科學,應該取得戰略地位。他決心要把勘查地球化學從戰術手段提高到戰略的高度,成為戰略性的、指導全局的方法。
他把這當作自己一生努力的目標。因此,在原生暈找礦的熱潮中,他毅然決定轉動方向盤,將他學術研究的車輪轉向夢寐以求的領域,進行大規模的、全國範圍的地球化學填圖,查明幾乎所有化學元素在中國大地上的分布,使勘查地球化學成為地質找礦的主要方式之一。
自1965年後的十多年間,他進行了一系列水系沉積物測量,開展了新一輪1:20萬比例尺區域化探工作試點研究。
1973年的邵陽化探學習班、1975年4月福州會議和1977年7月黃山會議都大力推廣了此項研究。在1978年1月召開的上海會議(國家地質總局區測及鐵礦會議)上,謝學錦向國家地質總局提出了「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的建議,並立即得到了國家地質總局的全力支持,被正式納入國家計劃。
一時間,群情振奮,大家在腦海中勾勒出這樣一副畫面:展開全國地球化學填圖,最終它會告訴你,你要找的礦在哪裡,哪裡的礦最富有……
謝學錦提出「用3年作準備,在8年內完成」的工作計劃,同時他常到各地進行宣傳和指導。
正是這種不滿足、勇攀高峰的精神促使謝學錦一往直前,用畢生的精力踐行自己的理想——把勘查地球化學從戰術手段提高到戰略的高度,使地球化學找礦方法成為指導地質找礦全局的方法。據截至2005年的統計,全國根據化探掃面發現了1900多個有經濟價值的礦區,經濟價值1.4萬億元。
1987年,謝學錦又和芬蘭、挪威的兩位化探學家一起提出了一個更大的計劃——「國際地球化學填圖計劃」,編制全球地球化學圖,為解決全球資源、環境問題作出新的貢獻。
謝學錦
(1923.5-2017.2)
勘查地球化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文:採集工程項目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1.《走向奧維耶多,謝學錦傳》,張立生,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謝學錦,繪製地球的基因圖譜》,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第06期
3.《中國勘查地球化學事業的開創者與奠基人——謝學錦院士》,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2020-12-16
4.《謝學錦:躬身大地,敢為天下先》,科普中國
5.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