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周杰倫在ins分享了一首《以父之名》並配文:
「告訴你們我為什麼很少聽別人的歌,因為我16年前寫的歌,到現在還流行?」
這話一出,不少人大肆議論,周杰倫是不是太狂了?
有人說,放眼整個華語樂壇,《以父之名》《晴天》《東風破》《龍捲風》...這些熱門歌曲,哪一首不是流行至今。
還有人說周杰倫倫出道至今,基本保持著一年一張專輯的節奏,數量上極少有人能媲美。
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這些年他寫了很多歌,不論是老歌還是新歌,之所以每一首都是經久不衰的好作品,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是原創性。
不僅數量之多,而且創作風格迥異,開創了千禧年代華語樂壇的原創巔峰。
2000年,一個21歲的大男孩憑藉第一張個人專輯《Jay》,一腳撞開了華語樂壇的大門。
他的創作風格多變,從第一張專輯就可以看出,在此之前大多數歌手都是以翻唱外國歌曲,尤其以翻唱日本歌為主,大家對一個好歌手的定義還停留在唱功好壞與否。
彼時,周杰倫憑藉著《Jay》橫空出世,次年就拿下了金曲獎最佳專輯獎,並且最令人折服的是整張專輯10首歌,全部都由他獨立作曲完成。
很多人都認為中文不適合說唱,可是周杰倫的一首《印第安老斑鳩》卻打破了這個固有認知。
牛仔紅蕃在小鎮背對背決鬥
一隻灰狼問候我誰是神槍手
巫師他念念有詞的對酋長下詛咒還我骷髏頭
這故事告訴我印地安的傳說還真是瞎透了什麼都有
這張專輯中還有一首比較冷門的歌曲《反方向的鐘》,中文如何和西方說唱完美融合,他在這首歌中做了實驗性的插入。
裡面有一小段RAP,為這首作品打上了「JAY」的烙印。別人動都動不了。
城市霓虹 不安跳動 染紅夜空
過去種種 像一場夢
不敢去碰 一想就痛
心碎內容 每一秒鐘
都有不同 你不懂
連一句珍重 也有苦衷 也不想送
之後的《爸,我回來了》《外婆》《夜的第七章》...說唱成為他創作風格中首當其中的一類。
17年《中國有嘻哈》大火的時候,很多選手都坦言自己的偶像是周杰倫,並且導師和選手在節目中都曾改編《三年二班》、《以父之名》等歌曲,致敬周杰倫,可見他在中國說唱歌手心中的地位。
憑藉首張專輯高質量的創作,周杰倫成為引領當時音樂潮流的第一人,第二張專輯《範特西》又將他推上另一巔峰。
在十三屆金曲獎周杰倫入圍了包括最佳男歌手在內的十個獎項,而《範特西》專輯也最終收穫了包括最佳專輯和最佳製作人在內的五項大獎。
很多人覺得周杰倫不過是曇花一現,大家圖一時新鮮,他不可能一直火下去。
沒想到,隨後推出的第三張專輯,以母親名字命名的專輯《葉惠美》。
一首《以父之名》,當時整個亞洲超過五十家電臺同步首播,並且收聽人數超過八億。
這首歌,周杰倫初次嘗試哥特黑暗風,開闢了華語黑暗風歌曲的先河。
後來《夜的第七章》延續了之前的暗黑哥特風,在此基礎上添加了古典樂曲的元素,是一種黑暗的華麗,氣氛凝重到讓人緊張。
在04年的專輯《七裡香》中一首《止戰之殤》又重現了周氏獨有的黑暗哥特風。
這首歌是為了停息戰亂而唱的悼念之歌,俄羅斯曲風貫穿整曲。
《以父之名》、《夜的第七章》、《止戰之殤》,周杰倫的黑暗三部曲,至今無人能及,甚至沒人能夠模仿。
有人說這樣的歌曲,放到歐美那邊,都不一定有人做的出來。
第一張專輯中的《星晴》,這首歌的作詞、作曲、合聲編寫、自搭guitar及合聲都是由周杰倫親自完成。
這首由他一人包攬創作的情歌,融入了鄉村民謠和藍調風格,開啟了典型的周氏情歌時代。
繼《星晴》之後,周杰倫的《晴天》《軌跡》《愛在西元前》《斷了的弦》《暗號》眾多情歌中都融入了藍調因素。
2003年專輯《葉惠美》中的《晴天》,歌曲評論數超200萬條,在網易雲音樂中排名第一
這首歌的前奏,看似簡單的旋律其實一點都不簡單,首先每個音符的起伏都符合黃金分割,甚至每個音符的時值,都巧妙運用了黃金分割法。
這是他在作曲創作上的一次創新。
一首《愛在西元前》,周杰倫在這首歌的創作上不僅有爵士風格的體現,還融合了西方古文化中描繪矢志不渝愛情的藍調。
除了這些,還有大家熟悉的中國風, 當年一首《娘子》顛覆歌迷常規認知,讓大家認識到中國元素也能進入流行市場,開啟了中國風這一音樂風格。
李宗盛當時評價道:「這是第一首真正做到中西合璧的流行歌曲,簡直就是天才之作。」
也成為周杰倫創作風格中數量較多的一種,包括後來的《東風破》《青花瓷》《發如雪》...
高曉松曾經評價說:「周杰倫的慢歌負責廣度,快歌負責高度。」
這也是為什麼周杰倫能說出「我很少聽別人的歌」如此狂妄之言。
無論是快節奏的說唱,還是節奏緩慢的周氏情歌,能夠支撐這背後廣度和高度,毫無疑問是他的創作能力。
千禧年之後有周杰倫這樣年輕的原創音樂人崛起,為華語樂壇增添了新鮮血液,20年後,能夠讓他有如此狂妄心態的最大因素,也正是因為他的創作能力。
再觀望現在的華語樂壇現狀,背後最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原創的缺失,要想重現周杰倫時代的輝煌,必須得重視音樂人的原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