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考學習課堂
文章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曾幾何時,一個家庭中能出現一名大學生,是一個家庭的榮耀。
在過去,一個家庭中有人考上了大學是要宴請賓朋請客慶祝的。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相比較於考上大學,考不上大學才是一件稀罕事兒。
高中生沒考上大學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1.高考的通過率為90%,想要考上大學並不難,只有一些個別的學生考不上大學。
根據教育下發的通知,我們國家高考的通過率為90%。
這也就是說,每年的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大部分都能考上大學。
只有平常在老師口中的"極個別"的學生,考不上大學。
或者在一些教育基礎極為薄弱的偏遠山區裡的學生,因為教育資源或者家庭狀況上不了大學。
換句話說,對於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來說,在高考後,基本上都有學上。
沒有考上大學的概率極低。
這是我們國家這麼多年來教育發展的結果,也是國家對於新時代培養人才的需要。
2.上大學的本質在於提升自己的含金量,在就業競爭中獲得核心競爭力,這就對學生上的大學提出了要求
我們國家的各類大學,用多如牛毛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
再加上上面說的,一個高考考生,考不上大學的概率極低。
這看上去好像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但是在高興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
上大學是為了什麼?
從很大程度上來講,大學是為了社會培養人才。
學生上大學是為了獲取在社會上生存的技能和能力。
換句話說,上大學就是為了就業。
上了大學就一定能有一個好工作嗎?
在過去,是的。
在現在,不可能。
現在的社會,本科學歷已經完全失去的競爭力,大學生走下了神壇,他們不再是知識分子的代表。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人把他們看成是年輕的勞動力。
這才是社會現實。
但是在每一年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中,的確能有一部分人能憑藉著本科學歷找到讓人眼饞的工作。
他們憑藉的是什麼?
他們憑藉的自身的含金量和核心競爭力。
什麼才是在現在社會上的核心競爭力?
在我看來,一是學歷,而是經歷。
學歷不必多說,社會上對於"985"、"211"、一本、二本的看法已經說明了一切。
那些能考入好大學的學生本身就是能力的代表。
除了學歷之外,再者就是經歷。
所謂的經歷就是,你在大學中除了學習之外的,能夠體現你能力的東西。
比如,參加科研競賽,發表學術論文,在某公司的實習經歷等等。
但是想要在自己的簡歷上寫下這些漂亮的經歷,是有條件的。
這個條件就是資源。
具體來說,就是學校的資源。
一個好的學校,師資力量強,每年的科研項目多,準備競賽的經驗豐富,能夠為學生聯繫到靠譜的實習公司。
這就是一個學校的資源,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依託。
好的學歷,需要一個好的學校。
好的經歷,很大程度上還要依靠一個好的學校。
3.上大學的本質在於上一個好的大學,學生面臨的壓力依然很大。
高等教育逐漸朝著普適化的方向發展。
現在人們所說的"考大學",並不只是有大學上,更多意味著考上一個好大學。
上大學的本質在於上一個好的大學,一所能夠提升自身含金量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學。
從這個角度上講,學生的壓力還是沒有變。
過去的學生想要考上大學很難,所以一旦考上大學就高興得請客慶祝。
現在的學生想要考上一個好大學依舊不簡單,雖然中國的大學多如牛毛,但是好大學只有人們口中所說的那幾所。
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本質依舊沒有變。
總的來說:
高考考生考不上大學的概率極小。
但這其實社會高等教育普適化發展的一種"假象"。
這是社會發展的一種現象,但是我們國家優質的就業崗位依舊匹配不了這麼多泛濫的大學生。
想要就業,想要提升自身的含金量,現在高考考生面臨的壓力一點沒有變小。
所以,在此給參加高考的考生提出一個忠告:
不要僅僅把目光放在考上大學這件事上,因為中國90%的學生都能做到。
要把考上一個好的大學作為目標,為了更長遠的就業和發展考慮。
歡迎大家關注【高考學習課堂】、轉發、評論和收藏哦
本文由教育指南針原創首發,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