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渦」,這個春天,眺望海面,這句歌詞讓青島人更加心領神會;建設海洋名城,打造時尚之都,這座城市正在描繪一張新藍圖。
在這張藍圖中,有一處「館融山海」的所在,從它誕生第一天起,就在這片海裡深紮下蔚藍色的坐標——
從高空俯瞰,青島是一座三面環海,山、海、城有機融為一體的海濱城市。懸崖峭壁、沙灘礁石、碧海藍天、紅瓦綠樹,一幅幅城市畫卷躍然於眼前;彎彎曲曲、千姿百態的海岸線,更是勾勒出島城獨有的百看不厭的自然景觀。
青島海底世界坐落於匯泉灣畔這一幽勝之區,毗鄰魯迅公園,與第一海水浴場相連,形成山中有海的奇景,引得全國各地遊客紛至沓來,感受「館融山海」的唯美意境。
美得天獨厚,它廣為人知的是「沒看過海底世界,別說你到過青島」;志當存高遠,從「吾國第一」到「向海而興」,它的故事,深度在海底,精彩在遠方。
格局篇 思考的維度
在海洋名城、時尚之都中怎麼找到自己的坐標?青島海底世界的答案要從歷史中去尋找。
青島水族館亦稱青島海產博物館、青島海洋科技館,1930年由以中國著名民主革命家、科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為首的一批中國現代科技卓越先驅倡導建設,1932年5月8日正式建成開館,是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座水族館。
青島水族館最早的創辦人不是官僚、不是商賈,而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和一批仁人志士。因此,該館從誕生的一天起就是面向大眾和社會的,擔負著不斷豐富公眾的海洋知識,幫助人們認識大海、了解大海的職責。
近一個世紀來,青島水族館人秉承「普及海洋知識,構築藍色文明」的辦館宗旨,歷經多次改造和擴建,形成了以夢幻水母宮(水族館)、海洋生物館、海獸館、淡水生物館和青島海底世界為主體的遊覽景區。以此為基因,青島海底世界在新時代的召喚中,為自己確立了兩個路徑。
開放 強化藍色思維
我國海岸線長18000公裡,「藍色國土」約為全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近年來,海洋漁業、海洋裝備製造業、濱海旅遊業等海洋產業在近海領域迅速發展,海洋經濟成為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重要載體,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內生動力。
回溯歷史,青島擁有千年「一帶一路」的傳承,1600年前,東晉的高僧法顯赴古印度尋求真經,10年之後沿海上絲綢之路,途徑孟加拉灣、蘇門答臘、南海、臺灣海峽,最終北上登陸青島,歸國後寫成《佛國記》,留下了關於「一帶一路」的珍貴歷史印記。
隨著中國「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部署,海洋生態經濟文化更應該發出「中國聲音」,用中國人海和諧的「海洋生態文化語言」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擔當起中國海洋價值觀推進的強大使命,讓海洋生態文化產業的發展大有可為。
青島海底世界隸屬海洋生態文化產業中的海洋景觀鑑賞產業,是運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將以人文因素主導的人類海洋文化與海洋生態環境高度融合,通過對海洋生態文化的理解,設計製作成獨特的景觀綜合體,使海洋景觀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能夠再現海洋生態文化自然風貌和人文價值理念,展現海洋文化景觀環境資源與海洋生態的和諧共生。
在青島海底世界各個展館中,模擬海洋自然環境設計成海底世界的效果,讓人置身其中感受海洋的深邃與震撼,促使景觀觀賞者對海洋產生敬畏,直接起到了保護海洋生態觀的教育意義,也豐富了海洋生態文明的內涵。
大量數據顯示,海洋生態文化消費已逐漸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之中,而且,隨著「一帶一路」的對外融合,科技的進步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渠道將日趨多元化、高效化,消費行為也越趨向於個性體驗型的轉變,這都為青島海底世界帶來良好的機遇和發展新思路。
合作 打破地域思維
「能看多遠,就能走多遠」,青島海底世界總經理邱強,喜歡用這句話來形容青島海底世界的今天和未來。寥寥九個字,道出了青島海底世界遠大抱負:做「百年景區」,要實現這一雄心,不能滿足於原有的得天獨厚「館融山海」,必須大踏步邁出去,實現連鎖化、規模化。
青島海底世界的「空間」拓展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投資2億元建設的聊城海底世界成為當地熱門旅遊景點,以遊覽觀賞、互動體驗、科普教育等多種旅遊產品為主題,適應各年齡層遊客參觀。景區包括探秘亞馬遜、互動展區、水母潘多拉、精品海洋生物、海獸表演、科普教室、童趣世界、水獺展示區、海底隧道、海洋劇場等多個展區,並在青島海底世界生物精品的基礎上,增加了多種科技互動體驗項目,全面展示海底世界的博大精深、夢幻神奇。
青島海底世界希望帶去的,不僅僅是一個景點,更要將一種對深藍海洋和無窮未知保持好奇、不懈探索的勇氣帶給那裡的孩子。
走出去也要請進來。五一期間,青島海底世界「一衣帶水,青島—衝繩美之海」海洋生物主題展吸引來眾多目光,2018年青島水族館、青島海底世界與日本衝繩美之島財團籤署合作備忘錄,與衝繩美之海水族館結為姊妹館,實現了館際跨國聯姻。雙方在相互尊重和信賴的基礎上進行多方面的緊密合作,以弘揚海洋文化為宗旨,在開展海洋科普教育、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保育海洋生物等方面負有共同的責任和使命。
2019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7周年,又被確定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促進年」。在中日友好交流的國際背景下,雙方密切合作推出此次主題展,作為落實去年籤署的合作備忘錄的首次合作項目,同樣意義非凡。此次展出的20多種海洋生物大部分來自東海、南海等太平洋海域,包括日本衝繩美之海水族館贈送的珍稀海洋生物。雙方通過交流海洋生物展品和技術,實踐海洋環保的理念,減少從自然海域中捕撈,有利於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另外,通過五一舉辦主題展,讓更多的遊客看到日本衝繩的各種奇特的海洋生物,見證中日海洋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化與發展,為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助力。
立足青島、輻射全國、連接世界,這些拓展與合作完全打破了地域的拘泥,讓青島海底世界更加國際化。
文化篇 歷史的厚度
用開放的氣度去擁抱世界,用歷史的厚度去豐富自我。
在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三幕話劇《大地龍蛇》中,他將第三幕場景設在了青島,開場即是青島水族館的開館典禮。水族館作為當時東亞首屈一指的海洋科研設施,具有標誌意義;同時,20世紀30年代的青島作為歐亞文化交匯地和現代海洋科學的發源地,矗立於海上的這座民族風格的古典建築,在當時恰恰具有了對東西方科學文化融合願景的象徵意味。
情懷 尋找氣質維度
作為青島海底世界的前身,青島水族館從一開始就飽含著一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四位倡導者的身份是:蔡元培,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李石曾,時任北平研究院院長;宋春舫,時任青島觀象臺海洋科科長;蔣丙然,時任青島觀象臺臺長。在這四位中,蔡元培和李石曾都是國民黨元老,分掌兩大國立研究院。蔣丙然是天文學家,宋春舫是戲劇家和藏書家,但正是這位戲劇家和藏書家,卻是最早倡導在青島建立海洋科學研究基地的人士,也因此他被青島觀象臺臺長蔣丙然聘為首任海洋科科長,這也是中國現代史上最早的現代海洋科學研究機構。
1930年秋,中國科學社在青島舉行第十五屆年會,蔡元培、李石曾等都來到青島。正是在這次年會上,宋春舫和蔣丙然關於建立海洋研究所的提議得到了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的贊同和認可,並聯名倡議成立中國海洋研究所,並決定以中國海洋研究所的名義籌建青島水族館。
他們的倡議得到了與會人士和社會的支持,由當時的教育部、實業部、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青島市政府、山東省政府、青島大學、青島觀象臺、萬國體育會、東北海軍司令部等部門共同籌集資金,宋春舫、朱潤生、蔣丙然等慷慨捐助,並由青島觀象臺負責工程的設計及組織施工,1931年破土動工,1932年2月工程竣工,1932年5月8日舉行了開館典禮。曾任青島市市長的胡若愚為水族館題寫了館名,並撰寫了青島水族館記,蔡元培特意來青島為水族館的落成致了開幕辭。
1936年,在這座水族館裡籌備成立了「國立海洋研究所」。一批海洋科研領域的「大咖」在這裡落地生根,為青島海底世界積澱了濃厚的海洋文化底蘊。後來青島成為海洋科學城,與當年的這一段歷史有著密切關係。
不可否認的是,海洋文化是一個海洋館的「氣」與「神」,沒有文化底蘊的海洋館不會有自己的特色。
品牌 建立時尚維度
為了繼續積澱自身的文化底蘊,青島海底世界煞費苦心——
成立之初就向社會公開徵集企業標識、吉祥物和廣告語,邁出了品牌文化建設的第一步;2007年,面向青少年成立了國內第一個海洋科普俱樂部,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引領人們認識海洋、關愛海洋」的企業使命;2008年,成為北京奧運會帆船賽「帆船之都」品牌推介合作夥伴,實現了更高層次質的飛躍;2018年是青島海底世界在開業15周年之際,精心準備推出的講解服務品牌「海底之音」,並成功申請了商標註冊,這也是內海洋館第一個景區講解服務品牌,可謂又一次領時尚之先鋒。
作為景區內的最老牌景點,已經走過87個春秋的水族館,也在內容上進入時尚新維度,升級為中國大陸首座專業水母展館——夢幻水母宮。夢幻水母宮集中展示幾十種上千隻水母,大多從國外進口,一部分由海底世界自己培養繁殖。展示品種主要有海月水母、絲帶水母、倒立水母、發水母、花笠水母、彩色水母、海蟄等。這些晶瑩剔透的生靈,飛舞著它們如絲如錦的腕帶,常常讓遊客們久久駐足讚嘆不已。展館採用最新科技設計,虛擬牆面互動、霧幕展示,既可以探索海中精靈們的奇妙生命歷程,也可以加入互動遊戲,與水母嬉戲,感受如同置身海底奇境。這些場景和體驗化為圖片和文字,成為遊客筆記和旅行平臺推介的最令人難忘旅遊場景之一。
如今,青島海底世界已發展成為集海洋旅遊觀光和科普教育於一體,匯海洋生物豐富性、多樣性於一身的海洋生態大觀園,擁有2000種、上萬件珍惜海洋生物標本,可以觀賞到上千種、數萬尾來自世界各地的珍惜海洋生物,其中全國唯一的一角鯨標本最受矚目,為傳播海洋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就像那枚富有鮮明海洋特色和現代感的徽標,在海底世界既是鸚鵡螺的象徵,又恰似生物的眼睛,且富有波浪的美感,與海底世界的產品特性相貼合,體現了海底世界旨在向人們展示海洋生物、認知海洋、關愛海洋的使命與責任。
服務篇 時代的溫度
在這個時代,正進行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消費升級、電商、移動網際網路、品牌年輕化。如果沒有根據用戶消費升級和多場景下需求進行產品的迭代升級,沒有任何企業能逃過落後甚至被淘汰的命運。
旅遊行業也深受影響,在結構和內容上悄然發生著變化,特別是90後、00後新消費主體的登場,讓需求個性化、目的地IP化、產品細分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這對旅遊產品的設計和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這樣的背景下,秉承穩健發展的青島海底世界逆勢開啟了全國擴張的版圖。能實現這樣的拓展,歸根結底是這裡有一顆顆「海底情深」的服務之心,才能用最好的產品,讓遊客聽到最美的「海底之音」。
產品 保持活力維度
漫步在海底世界,可以看到像沙虎鯊那樣的巨型魚自由的遊弋,形態奇特的鰩類魚像鳥一樣在水中飛翔,洄遊性魚成群結隊地在礁石間穿梭,憨態可掬的大海龜常追著潛水員嬉戲,夢幻的水母像晶瑩剔透的海洋精靈肆意的盛開著,美人魚在水中翩翩起舞……在這裡,任何人都在體驗著海洋的神奇夢幻,感受著它的博大精深。
經過數次迭代更新,現在青島海底世界形成了包括海底世界、夢幻水母宮、海洋科技館在內的7大展館格局,實現了觀光旅遊和科普教育的有效平衡;在產品的設計上,青島海底世界以海洋科研實力為基準,打造了大陸第一座專業水母展館,國內唯一一座全面展示鯨類的主題館、亞洲館藏最豐富的標本館、首家開放式的海洋實驗室……
同時,圍繞海洋科普等理念,青島海底世界每年會策劃推出新的特色海洋生物主題展。如每至五一或十一,推出的金秋海底螃蟹展、金秋「海底菊花」展、「海底霸王」鯊魚展、海底有毒生物展、海底幼兒園主題展等,深受市場認可。
而為讓遊客更直觀的感受和體驗海洋文化的魅力,十年間,青島海底世界還結合時事熱點推出海洋特色表演,重在強化人與海洋、人與動物的和諧之美,相繼推出了「人鯊共舞」、「夢幻美人魚」、「海底春晚」、「海底芭蕾」、「海底奧運會」、「龍飛鳳舞」等一系列海洋特色表演項目。其中「夢幻美人魚」經歷了三次升級換代,而海底後花園更是投資上百萬精心打造的原創水下情景劇。另外,還獨創了「海底探險」、「海底婚禮」、「海底洞房」等時尚旅遊體驗項目,對接年輕群體的新需求。
「產品」的成功,離不開背後運營人的實力和付出。在發展過程中,青島海底世界鍛造了一支非常優秀的團隊,在組織的架構上更是隨市場發展需求而靈活應變。他們由數代熱愛海洋的有志之士組成,有人深諳海洋生物的習性,致力於將博大精深的海洋知識轉化為連小學生都能聽懂的科普常識;有人洞察遊客需求,策劃設計的一場場展覽和表演,成為經典和「暢銷品」;他們「以心換心,創造感動」,打造了行業聞名的「海底情深」服務。
這裡的產品不是狹隘的展區和展品,而是一種系統產品打造的思維,是將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蘊、獨特的科普優勢和豐富的展區、展品及服務等統籌結合在一起的活力思維。
傳播 打造立體維度
為了拉近與主流年輕群體的距離,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以他們喜歡和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現在,無論是十幾歲年輕現代的青島海底世界,還是八十幾歲歷史經典的青島水族館,都在用時髦有趣的方式,講述著歷久彌新的蔚藍色的海洋故事。
伴隨著青島海底世界的發展,「講故事」早已成為它的一種基本傳播思維,所以它可以將枯燥的科普教育做得深入人心。在這裡,有些展品是以故事的形式演繹出來的,如英國老人還龍牙,烏賊大戰抹香鯨,更容易給遊客留下深刻印象和形成口碑相傳的良性循環。在展示手段上青島海底世界也與時俱進,智能語音講解、VR、AR、3D等新科技手段的運用,給遊客帶來了全新的旅遊體驗。
現在,青島海底世界搭建了線上、線下全方位的品牌觸點,OTA平臺、品牌官網、微博、微信,以及網紅直播、社區營銷,以多觸角的方式與用戶溝通交流,收集用戶需求,為產品和服務升級提供依據,「我們傾聽遊客的聲音,不斷改進,青島海底世界一直在不斷的變化中」。同時,它也在致力於打造開放式平臺,納入眾多品牌實現跨界聯合營銷,如與三星聯合開展的三星手機海底防水之旅,取得了不俗的傳播效果,這也讓青島海底世界的傳播更深入人心。
根據中國水族館協會數據顯示,目前登記註冊的海洋主題公園就有130餘家,但很多海洋主題樂園都缺乏持續增長的能力,而青島海底世界自開業後一直連年增長,品牌影響力不斷攀升,成為行業的標杆性企業。青島海底世界總經理邱強表示,傳承「海洋世家」的情懷,確立並不斷鞏固品牌的差異化定位,打造自己獨特的內涵,是青島海底世界穩步向前的秘訣。
「行走在青島匯泉灣畔的海濱風景線上,你會看到兩座充滿厚重歷史感的中國古建築,一座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另一座古色古香、莊重典雅。這便是被蔡元培先生稱之為『吾國第一』的青島水族館和青島海產博物館……」這如詩如畫的語言,連接著青島海底世界的深厚歷史底蘊;「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認識海洋,了解中國海洋科普文化和發展,從這裡開始!」這簡潔有力的語言,代表著青島海底世界的使命;「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這擲地有聲的語言,將進一步推動青島海底世界的思考,海底有多深,視野有多廣,未來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