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昔日的「寧要河北一張床,不要河南一間房」,到現在的濱江豪宅「一條街」、東進南拓「根據地」,海珠區的地位獲得了巨大的提升。眼尖的市民不難發現,除了城建的變化,海珠區迅速趕超的還有教育——一批老校華麗轉身,一批新校迅速崛起,更不約而同地分布在集聚了全市最多「中字頭」科研院所的新港路上。
這條最新發掘的「海珠名校路」,到底藏身了哪些名校? 這些名校有啥「殺手鐧」?周邊居民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幾何?且待記者為你一一道來。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新港路自西向東沿路有昌崗東路小學、廣州市第九十七中學、中山大學附屬中學、中山大學附屬小學、廣州市第六中學、新港中路小學、赤崗小學、海珠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海珠區第三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等。
新港路部分名校一覽
昌崗東小學:
老牌名校重健康更重素質
從地圖上看,海珠區宛如一隻「和平鴿」,而新港路依珠江溯流而上,就像和平鴿有力的翅膀。以西邊的中山大學為起點,一直延伸到東邊琶洲會展中心,這條長達8公裡的名校路貫穿了海珠全區。
在新港西和昌崗東交界處的西北角,一眼可見老牌名校昌崗東路小學。學校始建於五十年代初,斑駁的樹影見證著歲月的痕跡。早在1996年,它已經是海珠首批區一級學校,2006年躋身廣東省一級學校。學生綜合素質過硬是它牛氣的原因。印象中,新世紀初還不流行開學禮的時候,昌崗東便聚集了媒體的目光:變著法子創新開學禮的學校,讓學生感到上學是件開心和莊嚴的事。
形式的背後是價值的選擇,一向貫徹「健康第一、全面發展、培養特長、富有個性」的辦學宗旨,「大課間」有聲有色,學生體質測試優秀率總是名列前茅,「小眼鏡」少、「小胖墩」少,學生健康一直擺在第一位。
城市迭代,聲名在外的昌崗東小學辦起了分校,有昌崗校區和千禧校區,隨著教育投入和資源增大,不難看到很多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創新之舉:辦起嶺南古琴班、新年音樂會、多姿多彩的社會實踐,頗讓居民稱道。 聽說,這所「爭爆頭」的名校,插班轉學都一位難求,可見坊間追捧的力度。
97中:
智慧校園小升初硬核之選
沿著新港西路向東走約10分鐘,便來到了廣州市第九十七中學。很多老城區的市民對97中並未「感冒」,但卻絲毫不影響它跟隨著海珠舊城改造而聲名鵲起:從曉港路的一個小而美的私校拓展成「一校三區」的公辦學校,近年還獲得了廣州市首批示範性高中的金漆招牌。
早些年,學校一次校園開放日的場景讓記者印象深刻:不少小六畢業生的家長揣著簡歷欲投該校,傳達室的簡歷多得足有一籮筐。如果在海珠小六學生口中問問,97中毫無疑問是附近小升初的硬核之選。
97中憑什麼牛?智慧校園功不可沒:在學校門口,就可以看到人像系統,學生和老師走到鏡頭前,閘機便自動開啟,學生們走進教室時,電子班牌可自動識別人像並考勤,方便走班選課管理。作為廣州首批智慧校園實驗校,學校還有不少殺手鐧:上課有智慧平板,及時反饋學生課堂狀態;課中有智能閱卷系統,跟蹤分析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考試後還能並及時反饋,提供個性化的錯題練習。這些年來,97中的中考錄取分數持續飆升,越來越多學生不再捨近求遠,選擇家門口的它。
中山大學:
華南第一學府廣東人的榮光
新港西路135號,紅牆綠瓦的建築群落引人注目。這是由世紀偉人孫中山親手創辦、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的中山大學 。每當「白雲山高、珠江水長」的校歌響起,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便更振聾發聵。當年,包括魯迅、郭沫若、馮友蘭等蜚聲中外的專家學者都曾在中大任教,如今,這裡也集中了華南最多的院士和海外高層次人才。
娛譯為「雙鴨山大學」的中大,不光有輝煌的過去,更有可期的未來,它有1個國家高端智庫、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而且正在加快建設天琴中心、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國家超算廣州中心,精準醫學科學中心等重大平臺和重大科技設施集群,不光是過去和現在最強大腦培養地,更是未來國之重器的產出地。 每年高考,中大都是不出省的廣東牛娃的首選。
中大附校:
「爭爆頭」的「學霸加工廠」
在從中山大學西門直入約150米,便是延續了中大霸氣的中大附小和中大附中。廣州很多高校都有附小和附中,可是都比不上中大附小和附中的牛氣。中大附小附中本是為本校教職工子女開辦的,但是因為民校自主招生,近年來也吸引了大批牛娃競相入讀。
說起中大附小,有人曾經這樣評價,每年報名的人數可以擠破學校大門,但每天一路哭著上學的也不在少數,因為這裡學習風氣濃厚,必須一直去追趕同學和老師才不會掉隊,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學霸生產地,對學習要求高的家長可以考慮,如果是崇尚快樂教育的話則要慎重考慮。
中大附中就別說了,無論是當初民校聯考還是如今面談,都得「十裡挑一」。這些年,廣州的中大附中中考平均分位列民校前三,躋身小升初「第一梯隊」的民校。依託中大的校園和教授資源,中大附中的名家講座特別多,科學探究的氛圍濃厚,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未來發展規劃選擇特色課程。值得一提的是,中大附沒有重點班,學生按性別、入學綜合素質考評情況等平行分班的。中大附中開設「逸仙文化·博濟教育」特色課程,分別有日語、德語、英語、奧數等校本特色課程,實行分層走班制。報名時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未來發展規劃選擇相應的特色課程。
如今,中大正火速孕育第二、第三代附屬學校:到今年年底將開辦11所附屬學校,更聘請了原華師附中校長朱子平任中山大學附屬學校、珠海中大附中等兩所學校的校長,不可小覷。
廣州六中:
高考升學率穩居廣州前十
從新港西路向東走大概10分鐘,就來到廣州市第六中學。與廣州大批紅牆綠瓦的名校相比,六中藍瓦白牆的徽派建築很具辨識度,也讓人很容易靜下心來。作為廣州人心目中的傳統「前六名校」,六中一直吸引了牛娃爭相報讀。
六中「身世顯赫」:前身是黃埔中正學校和私立長風中學,而黃埔中正學校正是在黃埔軍校的舊址上興辦的中學,長風中學時西南聯大廣州校友興辦的學校,這麼一說六中還真有著「黃埔軍校」和「西南聯大」兩大血統,甚至以黃埔軍校的「親愛精誠」為校訓,真心根正苗紅。實際上,校內還有「十九路軍淞滬抗日殘廢軍人教養院紀念碑」、「敬師齋」等提醒學生對先烈、師長銘記感恩的建築。因為繼承了黃埔軍校的精神,六中對學生的體魄鍛鍊非常重視,讓學生以每天跑操代替傳統的課間操,以鍛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六中歷史悠久,近年務實低調,卻掩蓋不了輝煌戰績:從近三年情況來看,六中高考升學率年年攀升,穩居廣州前十,而且每年都有多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
如今的六中,已是地跨四區有著五個學校六個校區的大教育集團。包括校本部、六中從化校區、黃埔軍校紀念中學、六中珠江中學、白雲區六中珠江學校等。其中,公辦的六中長風中學同樣在新港路上,地處琶洲萬勝圍南面江山國際小區,小學畢業直接對口直升,超級省心。
新港中路小學:
科研院所生源同伴素質高
從六中後向東走約15分鐘,在客村地鐵站左拐不遠處,就是新港中路小學。這個學校並不顯眼,但研究過擇校的家長都知道,這學校同伴素質高。
為什麼?新港中路小學地處科研氛圍濃鬱的社區,周邊有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七研究所 (簡稱電子七所)、中國海洋南海分局、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廣東第二師範大學等。學校的招生範圍是七所社區、新鴻社區和匯美社區,不少學生都是科研院所裡博士後、教授專家的子弟,既有父母強大基因,也有重視教育的家庭氛圍,再加上學校「嚴謹愛生」的教風和「樂學、善思、好問」學風,每年畢業生升入重點初中(廣州五中、廣州六中、九十七中、南武中學、中大附中、綠翠中學)人數佔總人數比例連年位居海珠區小學前列。
海珠二實:
小學與高校名家聯手打造的教育集團
在海珠區,如果掛了「實驗」兩個字,九成也是名校了。沿著新港路向東來到赤崗附近,就是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的「地盤」,該集團的3個學校5個校區,包括海珠區第二實驗小學、知信小學、金影小學都分布在這附近。
看到上述組合,很多人第一反映都是,不知名的幾所小學怎麼搖身一變就成了名校了呢? 原來,海珠區下了一步棋:讓高校知名教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劉良華擔任海珠第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在廣州率先試水教育集團與高校專家聯手管理運作的新模式。
高校名家到任後有何法寶? 劉良華做了大刀闊斧的課程改革: 比如重構德智體美勞情這「新六藝」課程體系,改變過於重視知識學習而忽視身體和性格發展的傾向,培養通情達理、文武雙全、勞逸結合的人。在這個教育集團,重視學生自學,把預習看的比複習更重要,把主動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上語文課可以是文史哲整合的大課程,數學課和生活聯繫非常緊密不枯燥,英語要以聽領先無意識習得語言。與此同時,STEM科技棵、遊戲取向的藝術課、跑步體育課程、自食其力的勞動課相得益彰。在這裡,不光要評性格好、身體好和學習好的「新三好學生」,老師也得當「新三好老師。
執信琶洲:
市屬名校落戶海珠教育新標杆
來到新港東路,便進入琶洲地區——海珠經濟重要增長點、數字+會展+總部」融合創新的產業新高地。按照琶洲規劃,未來五年地區營收將達5000億元,到2035年將有34萬人居住。去年,海珠與廣州市執信中學合作共建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這是一所集小學、初中為一體的高標準、現代化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也是執信教育品牌集團中的一員。學校佔地面積超三萬平方米,配備了24個小學教學班、24個初中教學班。 繼承執信中學「紅牆綠瓦」的建築風格,同時也有優質學校基礎設施高端性和創新性、先進性。去年12月,學校在湖南師範大學公開招聘教師,多名學科老師均為研究生以上學歷。
「我們首先希望他們能夠學會幸福,然後再希望他們能學會儒雅。」在執信琶洲實驗學校校長黃培傑看來,希望學生從執信琶洲崇德瀹智大門走出的時候,能夠擁有「三趣」:一是學習有興趣:張口說英語,提筆寫大字;二是生活有樂趣:通一二樂器、習一二運動、燒四菜一湯;三是人生有志趣:養習慣、懂規矩、敢擔當、會感恩。
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龐澤欣
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陸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