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醫院的CT、X射線成像、PET/CT和SPECT/CT嗎?放射性診斷會對人體產生多大危害?這篇文章儘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讓你明白。
首先需要了解幾個概念:
吸收劑量:它表示1kg的物質所吸收的由射線所產生的能量,量綱為J/kg,也就是Gy。當量劑量:不同的射線在在所產生相同的吸收劑量後,其對人體的危害是不同的,需要乘權重因子。但γ射線、X射線、β射線(負電子)和正電子的輻射權重因子均為1。量綱為Sv。有效劑量:人體的各個器官對輻射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樣的,眼睛、骨髓對輻射相對敏感,皮膚對輻射相對不敏感。因此在當量劑量的基礎上,需要對組織所受劑量等效到全身上,因此需要再乘組織權重因子。量綱為Sv。我國公眾所受到的電離輻射照射主要來自天然本底輻射和醫療輻射兩大類。分別約佔91.9%和4.9%。
ICRP(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規定了個人劑量限值。
對公眾個人劑量限值:每一年分有效劑量不超過1mSv;若連續五年平均不超過1mSv,則單一年份可接受有效劑量為5mSv;
對職業人員個人劑量限制:每一年份有效劑量不超過20mSv;若連續五年平均不超過20mSv,則單一年份可接受有效劑量為50mSv;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劑量限值不包括天然輻射和醫療照射。我國公眾受天然輻射的劑量總和大概為2.26mSv/a,波動在2-3mSv/a。
醫療輻射的總體趨勢是:每年接受檢查的人數逐年增加;技術和裝備的不斷改進使得所受照射逐年降低。即使採用PET/CT進行全身照射,其有效劑量仍然比較低。
對比個人劑量限值,我們可以看到不需要過於擔心放射性診斷的射線對人體產生的損傷。但不可「迷信」片子診斷,一年進行多次放射性診斷,不可「過度檢查」。
附:
輻射對生物體的效應包括確定性效應和隨機性效應。確定性效應一般是短時間內遭受到大劑量照射,嚴重程度與劑量呈正相關;隨機性效應不存在劑量閾值,發生概率與所受劑量呈正相關。雖然已經設置了個人劑量限值,但所受劑量越低越好。
在進行核醫學防護時,需遵從輻射防護三原則:輻射防護正當化、防護最優化和個人劑量限值。在防止確定性效應發生的同時降低隨機效應發生的概率。
外照射防護三原則:時間、距離和屏蔽,即縮短與輻射源的接觸時間、增大和放射源之間的距離和設置屏蔽。醫務人員通常位於診斷室外,外牆則是較厚的鉛用來屏蔽X/γ射線,且需佩戴劑量儀,監測所受照射劑量。而對於受檢者,則需要遠離電離輻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