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十二生肖裡面是非常獨特的,龍是一種只存在於神話傳說的生物,在中國顏淵流傳的故事中,龍都是一種神邸。
《說文解字》發明了龍這個抽象的動物。
很多地方都要舞龍燈的習俗,在我們老家,每年過年正月都會有人來家門前進行舞龍燈,家裡要準備香蠟進行接龍頭,寓意著一年風調雨順,龍在其中扮演著管理風雨的神,西遊記中也記載著龍主宰風雨,每次經過都要狂風暴雨。
神話是遙遠的,荒誕的,隔膜的。可是,作為一種精神氣象,它在扮演著救世主的角色。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裡,龍佔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真龍天子:當龍和上帝平起平坐時,它就不具備一切動物的屬性而躋身於神的行列。唐代張彥遠在他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說:「古先聖王受命應錄,則有龜字效靈靈龍圖呈寶。自巢燧以來,皆由此端靈跡映乎瑤牒,事傳乎金冊。」傳說伏羲氏時,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上有裂紋,紋如文字;又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龍圖。於是,伏羲氏據此畫成八卦,是為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後有周文王演繹制後天八卦有了《周易》。龜字龍圖,遂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古代以龜字效靈,龍圖呈寶作為帝王受命於天,因而有天人感應徵兆的之說。
葉公好龍。葉公叫什麼名字無關緊要。可愛之處在於他「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但是當天龍投其所好,來和他相會時,他卻「棄而遠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這是劉向筆下的葉公。葉公對龍的酷愛,僅僅是一種虛無的精神幻想,它不可能成為客觀的物體。否則,龍就失去了獨具魅力的神秘感。
我曾習慣性地使用畫龍點睛這個成語。其實,以前我並不知道它的出處。無意中,翻開詞典才知道了張僧繇。他出生在距我們遙遠的唐朝,是吳中人。他擅長畫龍,畫技爐火純青,經其手所畫之龍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一次,他在金陵(今南京清涼山)安樂寺寺壁上畫了四條白龍,但見四龍雄姿英發呼之欲出,卻惟獨沒有畫上眼睛。眾人對此大惑不解,問道:「先生之龍,為何不加眼睛?是否眼睛難點?」僧繇回答:「點睛不難,只是一旦點睛,惟恐四龍皆會破壁乘雲而去。」眾人皆以為他在妄語,一再堅持要他把龍的眼睛點上。僧繇無奈,於是只好提筆點睛。兩條龍剛點上眼睛,頓時雷電大作,暴雨傾盆,但聞「轟」的一聲,二龍趁勢破壁飛天而去。另外兩條尚未點睛的龍,依舊留於壁上。此情此景,眾人無不面面相覷,嘖嘖稱奇。從此,張僧繇畫龍點睛的絕技不脛而走。幾乎沒有人相信這個典故的真實性,但誰又能否決它的精妙呢?
深夜,我在做著一個與龍有關的夢。潔白的雪在天上飄舞,時空被無限的拉近。一條白龍,恍然問世,攀援纏繞著一棵樹。樹上沒有葉子,龍沒有眼睛。它忽然開口說話了:你是不是張僧繇?我與生俱來就有一雙洞察秋毫的眼睛。否則,你們人類哪有幸福而言?這是虛幻的夢境。清晨,拉開窗簾,依舊是困惑的陽光。 在我的家鄉,每到元宵節時,便有舞龍的景象。舞者多達數十人,觀者可逾千人。龍來啦——那鏗鏘的吶喊,讓數千人翹首相望。求龍保佑,為龍祝福。盲從與神往,騷動的靈魂和心跳……我被簇擁在人群中,卻疑惑著那條龍的形態。龍就是那般齜牙咧嘴搖首擺尾?龍的身子就是那般粗壯漫長?我不能指責鄉親們的盲從。因為龍在中國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炎帝、黃帝、堯、舜的誕生及相貌,仿佛都與龍有關。
在虛假的平民神話裡,我目睹的是種種愚昧的、違反科學的行為。然而,偏偏有人,無限度地誇大莫須有的事物,並推崇為精神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