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北大學校友辦一行與張志偉校友在北京初次見面,他首先向我們簡單介紹了公司的概況,隨後帶領我們進入會議室。在採訪過程中張志偉校友知無不言,從創業經歷、大學生活方面都給了我們很多啟發。
創業經歷
在談到創業經歷時,他說那會環保行業火爆,需求量大,但國內環保檢測和檢測行業發展較晚,和發達國家的技術相比較起來還是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尤其是我們國家監測管理水平較低,而且大多數監測設備、精密儀器大多數還是依靠進口。國家十分重視這一行業,光電檢測就是其中之一,「這正是我們要做的事」。創業初期,張志偉團隊負責弱光監測以及信號飛行處理,給航天院所、中科院所、國企等做一些配套服務,隨後與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17年正式進軍環保行業,成立了是卓科技有限公司,著重於做科學儀器和環保儀器。而在此之前國家需要從國外進口這些器材,價格較為昂貴,他和他的團隊以降低成本作為目標,研發、設計、生產儀器並提供售後服務,目前公司有工人二十幾個,他既為創始人,也為管理者。預計2021年將進一步擴大生產,增加生產車間。
但現實中創業真的如此簡單嗎?當然不是,正如冰心那首小詩中說道: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只能說我們只看到表面的光鮮,卻不知道背後的辛酸。「我的創業歷程就是17年賠80萬,18年開始好轉,盈利100多萬,19年盈利700多萬,最終扭虧為盈」,張志偉校友的描述雲淡風輕,但期間過程之艱辛卻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大學時光
轉而回憶大學時光,就顯得輕鬆愉快很多了。張志偉校友表示大學難忘的事情很多,組織參加電子大賽尤其令他難忘。他回憶到當時大家為了更好地完成參賽作品,精益求精,一有時間就構思、完善作品,最可怕的一次竟三天三夜沒有睡覺。在整個參賽過程中雖然緊張但整體發揮都還不錯,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比賽終於獲得了一等獎。在那短短的幾天的經歷裡,他們不僅積累了專業知識和能力,還收穫了友情,形成了團隊默契。不過對於比賽,「貴精不貴多」,張志偉校友真誠地說,「比賽是為了促進自己的進步,但更多的是要和老師學習,了解哪種市場更為關注,為日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畢業後一有機會張志偉還是十分樂意返回母校,哪怕就是四處走走看看。「我現在來學校經常會去學校的鐵路主題公園和五院的辦公樓」,鐵路主題公園是中北的獨特的風景之一,而五院的辦公樓有著他大學四年的回憶!
校友建議
對於學弟學妹們,張志偉校友從當前企業人才需求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學弟學妹們學好基礎知識,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不要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脫節,要多多關注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哪些行業發展的會更好,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經濟價值,初步建立自己的擇業就業觀。
1.專業不對口怎麼辦
專業不對口是個常態,主要原因在於學校的教育與社會脫軌,社會更需要的是綜合性人才和專業型人才。但對於學生而言我們要先學好基礎知識,但這遠遠不夠,還需要不斷實踐,平時還要多關注社會動向,尤其是工科生。
2.工作靠堅持還是靠興趣
對於這一問題,張志偉校友認為從事一個行業大多數靠的是堅持,很少是興趣使然。因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的複雜性和麻煩性會將你的興趣打消掉,所以比起興趣,堅持更能獲得成功,相對而言也更加重要。
3.第一學歷真的很重要嗎
張志偉校友表示兩種學歷的高低對一個公司而言都是有利有弊的,第一學歷高表明這個人很聰明,能從他的身上挖掘到很多東西,而第二學歷則說明了這個人的勤奮努力程度,對一個公司而言這個人會比較踏實能幹。一個公司會根據不同的崗位,側重不同的方面。
4.創業建議
第一是需要一個穩定的團隊,單打獨鬥往往是很難成功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團隊,而組成團隊的成員必須要各有所長,各司其職;其次管理制度必須足夠完善完善,利益分配合理;然後就是創業方向,對於創業者而言,在創業方向問題上必須有明確定位;最後張志偉校友明確指出尤為重要的一點是要善於利用社會上的資本,加速自身的發展。
5.學校發展建議
要做到產學研相結合,即研發和生產要相互協調、共同發展,學校培養學生,相應的學生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促進企業發展,企業也要加強與學校的合作,激勵學生前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張志偉校友,本科畢業於中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08050642班,碩士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14年組建了公司團隊,17年成立是卓科技有限公司,目前為止獲得了多項技術創新,發明專利,其中有大氣氣溶膠雷射雷達產品設計研發、大氣能見度儀的產品設計研發、螢光壽命分析儀的產品設計研發、單光子探測器產品設計研發、門控型單光子探測器產品設計研發等產品,授權實用新型專利8項,受理髮明專利8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