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爸媽講改革開放的故事

2020-12-2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圖一

圖二:母子合影
  高金芝攝

圖三:全家福
  (自拍)

圖四:父子在聊天
  郭 君攝

新華社發

從雞蛋換棉花到網店(圖二)

■ 凌 波 中融匯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項目經理

我家住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崔莊鎮商平莊村。媽媽常給我講,在她小時候,人們都到鎮上的集市去換自己需要的物品。媽媽就曾拿著家裡攢了一個月的雞蛋去到集市上換了棉花回來。

「其實像這樣的『集市』是不被允許出現的,經常被清理,直到改革開放後,這一切才發生了改變。」改革開放後,媽媽開起了商店。「那時候商店少,我覺得商店裡什麼都應該有,什麼都應該賣。所以不管是菸酒茶糖、米麵油醋,還是五金配件,就是柴油機,我的商店都賣。」媽媽說。

那會兒,給電子表換電池是個新鮮事兒。媽媽對我說:「一說換電池,孩子們就吵著鬧著要爸爸媽媽抱櫃檯上,趴著全程盯著看。孩子媽媽笑著告訴我,這孩子就好奇這個,在家裡一會兒看看表,一會兒就問『這個表快不走了吧?該去商店換電池了。』一天裡他要問我好幾遍。」

要說變化大,還是最近這幾年。前些日子,媽媽參加了一個網店微商舉辦的「蔬菜採摘」活動,她向我介紹了這裡面的奧秘。活動之初,店主在社交群裡召集想要參加的家庭主婦,並收取報名費;然後,店主組織報名者來到菜園採摘新鮮蔬菜;最後,店主會論斤售賣採摘的新鮮蔬菜,而有的媽媽會把自己採摘的蔬菜直接買走。「你看整個活動,店主既是產家,又是賣家,我們是買家,而採摘的工作也是由我們代勞。我們十分享受這個過程。現在的買賣是越來越好幹了。」媽媽感嘆道。

網店微商已深入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就比如我的一位女同學,她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大量的促銷廣告。更有意思的是前不久,她用手機實況直播了自己出國採購商品的全過程。通過直播,一是保證了商品是真品,二是通過分享異國風情,增加了與顧客的互動,而有的顧客就會跟著她的直播實時下單。她常說:「女生喜歡化妝品。開網店不管有多麼辛苦,不管能帶來多少收入,只要能把自己喜歡的事兒和賺錢結合起來,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改革開放至今,媽媽是中國發展變化的親歷者。「人們的生產生活變化這麼大,真是難以想像。」她常感嘆。

從蒸汽機車到高鐵

■ 吳朋珊 中國鐵路南昌局有限公司 員工 

前些日子,父親兄妹仨湊了個假期,帶著爺爺奶奶去香港和澳門轉了轉。爺爺今年82歲,奶奶虛歲也80了,兩個老小孩兒樂得合不攏嘴,勁頭十足地跟著「觀光小分隊」坐高鐵、坐飛機奔赴港澳,坐輪船、乘地鐵在香港地上地下轉來轉去。逛到興起時,便與我等小輩開個微信視頻,那藏不住牙齦的燦爛笑容,讓千裡之外的我們也樂開了懷。

回來整理照片時,父親依舊對一路的趣事津津樂道。他把手機裡的照片洗出來,一張張夾進家裡的大相冊,翻翻之前的年少芳華,看看現在臉上的笑紋,心滿意足。

據父親說,從太爺爺那輩起,我們家就在鐵路上做工。爺爺不到17歲就跟著太爺爺到城裡的鐵路貨場「扛大包」。在沒那麼多運輸方式的年代,鐵路貨場熱火朝天,有兒歌為證:「火車火車嗡嗡響,一節一節長又長,前面裝著優質鋼,後面裝著豐收糧,備戰備荒為人民,鐵路工人運輸忙。」糧食180斤一包,水泥100斤一包,年輕的小夥子一肩一袋,扛起了整個家的生計。

後來有了吊車和叉車,裝卸的工作輕鬆不少。上世紀70年代,爺爺成為叉車司機。1978年,大伯也參加了工作,成為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批火車司機。大伯成為了全家的驕傲,家裡的經濟條件也越來越好。當時鐵路運行的是蒸汽機車,火車司機3人一班,司機和副司機負責駕駛和瞭望,還有一名司爐要一鏟一鏟把燃煤鏟進蒸汽鍋爐提供機車動力。下班的時候,滿臉的汗水和著煤灰,滿身的機油,再加上人瘦,看照片活脫脫就是一個「黑猴」,和現在我們見到的瀟灑帥氣的火車司機簡直沒法比。

如今,高鐵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已成為「國家名片」,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聽父親講述過去,我越發能夠理解爺爺第一次坐高鐵時這裡摸摸那裡摸摸的感嘆與興奮。我們家四代鐵路人,不僅見證了中國鐵路的變遷,更為能親歷時代的發展而自豪。

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不斷變革的新時代,很慶幸自己是中國人,更慶幸自己還很年輕。

網際網路就是「圖書館」(圖三)

■ 肖亦君 北京五中 高一學生

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經歷了40個年頭。40年蹄疾步穩,40年風雨兼程,我們全家人都是見證人,更是受益者。

爸爸媽媽告訴我,他們那個年代,讀書一靠書本,二靠圖書館。他們讀書的時候,要寫一篇文章,就要到圖書館反覆查找資料,既麻煩,又浪費時間。

現在,雖然只和爸爸媽媽讀書年代相隔二十幾年,但我們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學習、看書、找資料,都可以在網上完成。可以說,網際網路就是我們的「圖書館」。

爸爸說當時買衣服、買布料都要憑一種叫「票」的東西,只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穿上新衣服,而且基本上都是藍色、灰色和黑色三種顏色。吃的東西更簡單,每天都是蔬菜,一個月能吃上三五次肉就已經很不錯了。糧食不夠吃的時候,就加點兒紅薯之類的雜糧。

「這是咱們家保留的當年購買自行車的發票。1983年買的第一輛鳳凰自行車,那時要花近200元,可當時工資才46.18元,買一輛車頂好幾個月的工資,還需要憑票購買。這張是1986年買的第二輛自行車,那時候不要票了,但需要排隊,排得上才能買得到。你看,到了1990年,就買到了變速自行車。到了2008年,工資每月3000多元,買自行車只需330元。你看看變化有多大。」

聽到這裡,我不由得感慨:爸爸媽媽那時的生活和我們現在的生活太不一樣了。現在的家,住的是樓房,我從小就有了自己的小世界,臥室裡有寬敞的書桌、明亮的檯燈,還有我心愛的電子琴和各種學習用品。家裡的電視機、冰箱、空調、音響、微波爐和洗衣機一應俱全。查學習資料,只要打開電腦,所有資料盡在眼前。同學生日或有事聯繫,點幾下滑鼠,一封電子賀卡或電子郵件就搞定了。平常買東西就去逛超市,媽媽會給我買回一大堆的零食和生活用品。前幾天,全家還一起去吃了泰國菜。

平常出門遊玩可以開車,也可以坐網約車、地鐵、公交和高鐵、飛機,各種交通方式供人們選擇,出行更方便,高鐵還拉升了中國的發展速度。

40年的變革與發展給百姓的衣食住行帶來翻天覆地變化。我家的變化正是改革開放40年日新月異的一個縮影。

戈壁灘上的美好生活(圖四)

■ 聶鳴皋 新疆伊寧 六中九年級學生

我的爸爸是一位「70後」。他出生的年代,物資匱乏,自然環境、生活環境都很惡劣。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到2018年這40年時間,他身邊發生的改變之巨大完全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

談起40年來變化最大的地方,爸爸脫口而出是他的家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七十二團了。

爸爸小時候,只要是商品,都要憑票供應,糧有糧票,布有布票,米有米票。過年時才能吃上的帶魚,每家也要按人頭分票,有時候去晚了,就算是有票也領不到東西。爸爸只能眼巴巴地望著別人家的魚咽口水。水果糖更是奢侈品。那時爸爸家裡兄弟姐妹多,每人過年分上三五顆,他都會一個個小心翼翼地裝進衣袋裡,每隔一段時間都要拿出來仔細清點。2月份過年的糖可以裝到6月,饞了就拿出來看一看,直到天氣太熱,糖塊融化,才戀戀不捨地吃掉。「全連一年4次肉,元旦、三八、五一、十一。」這是爸爸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大部分兵團人的生活狀況。

如今,要是傳出去誰家一年只吃4次肉,見過的海鮮只有海帶、蝦米、凍帶魚,就算在與海有千裡之隔的新疆,都是一個天大的笑話。現在,隨便走進一個農貿市場,東海的海鮮、熱帶的水果,甚至泰國的榴槤,都能在其中尋到。怎能想像,爸爸在15歲之前連橘子和香蕉都沒有見過,更別說這些花花綠綠的熱帶水果了。

偶爾再去爸爸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那裡已不是塵土飛揚、道路泥濘的小村莊,平坦整齊的柏油路鋪到每家門口。以前遍地都是動物的糞便和無處安放的垃圾,現在動物糞便無害化處理早已讓這些成為了往事。寬敞的柏油路兩邊是平坦的人行道,綠樹、鮮花相映成趣,人如在畫中行走。到了晚上,亮及每一條大街小巷的路燈照耀著這個散發著酒香的地方。

40年來,我的父輩們為祖國的未來努力拼搏。為了下一個40年,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比我們更好的生活,就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

兩代青春不重樣

■ 孫瑋澤 美國加州 中國留學生

作為赴美讀大學的「西安娃」,我無時不想念家鄉的美食與美景。鄉愁雖然濃烈,但能在青春年華負笈海外,鑽研自己喜歡的機器人工程專業,我無怨無悔。

從上小學起,我就痴迷機器人,先後獲得國內外40餘項科創大獎和十幾項國家專利。成長路上,能有機會接觸前沿科技,都歸功於父母為我創造的絕佳條件。

「每代人的成長,都共振於時代進步的脈搏。」父母常常感慨,「改革開放,讓中國煥然一新,也為莘莘學子提供越來越優渥的成長環境。」

上世紀80年代,我的父母像我這麼大時,大學時光可並不舒坦。父親告訴我,他們不算大的宿舍裡,要住8個人,沒有暖氣和空調。每逢周末,父親騎上買來的舊自行車回家,爺爺會提前買點兒豬肉,奶奶在家裡準備飯菜,給兒子「補油水」。離家返校時,父親還要帶些吃食,因為他每個月的零花錢只有幾元錢。

大學畢業前,父親沒去過外地,只能通過讀書來了解大千世界。對這一點,母親也深有體會。「我跟加拿大一個同學通信,來回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她經常回憶這段往事,「有次隨信收到一片楓葉,興奮不已,感覺觸摸到了另一個世界。」

三十餘載時空流轉,我們「90後」也已站上歷史舞臺。如今,我們有機會走出國門,體驗父母不曾觸碰的「外面的世界」;身處大洋彼岸,可以每天給家裡發微信、傳圖片、分享視頻,萬裡之遙,瞬間聯動。這背後,有科技進步的支撐,更有開放時代的自信與榮光。

前不久回國,我發現家鄉又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城市裡的「指尖生活」,讓人印象極為深刻:打車軟體上手指一滑,計程車點對點服務;滿大街的共享單車,為人們出行提供了方便快捷;行動支付普及到大街小巷,出門逛街完全不用帶錢包……中國前進的腳步,讓人驚喜又感動。

兩代人的青春時光,是兩個時代發展軌跡的最佳註腳。青年一代擁抱廣袤的天地,註定換來更加宏闊的眼界與格局。(記者 高 炳整理)

鈴聲不變20年

■ 陳青松 吉林長春 公務員

我與改革開放幾近同齡,對於改革開放感觸頗深。兒子雖是「00後」,因平日裡總看新聞,所以對改革開放感覺也不是特別陌生。

今年初,給兒子配了一部智慧型手機。他很快就把各種功能用到極致,查閱資料的時候還用上了語音助手。作為我這個年近40歲的父親,對此多少還是有著幾分羨慕、幾分感慨的。

直到一天,兒子不經意間問我:「爸,這麼多年你的手機鈴聲為啥始終是一個調,不覺得有點兒土?」我怯然:「你現在對於用一部手機根本沒有新鮮感,哪能體味到我這鈴聲是多麼來之不易?!」兒子聽了困惑不已,忙向我求解。我答道——

20年前,你爺爺用的第一部手機,也是咱們家的第一部手機,就是這個鈴聲。當時,我極其稀罕又不可能擁有,每天聽著這個鈴聲盼著你爺爺早點兒換部新手機,我好能用上那部舊的。

大概兩年後,你爺爺確實換了新手機,可那部舊手機卻不知去向,我又不敢去追問。沒幾日後,我和一個發小吃飯,他的手機響了,就是那個熟悉的鈴聲。我看著那部手機分外眼熟,借過來把玩的時候甚至可以確定這就是你爺爺的那部手機,我有些懊惱。

我回家後沉默不語。爺爺弄清原委後略帶歉意地跟我解釋:「那部手機本來是要留給你用的,可是被爸爸的好朋友要了去,只是沒想到他也是給自己的兒子用。」就這樣,我與那部手機失之交臂。等我用上手機已是兩年過後,設的就是現在這個鈴聲……因為不曾擁有,所以念念不忘。

兒子聽罷自言自語:「我怎麼就沒有感覺想要點兒什麼呢?」

我略加思索:「改革開放已讓物質匱乏成為過去。40年前一把鉛筆刀、20年前一部手機,怎能與你現在熟知的天宮、蛟龍、天眼相比?所以你們這些『00後』在這個新的時代想要的應該是更加遠大的理想和夢想!」

相關焦點

  • 聽這位浦東「800壯士」講開發開放的故事
    今年4月18日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日,為此,本網記者專程對話陳高宏,聽浦東老開發人講述浦東開發開放的故事。 以下為採訪實錄—— 浦東開發開放,帶動「一江春水」 我一直在思考,上海的改革開放在全國改革開放中處於什麼位置?
  • 100%用爸媽聲音講故事的恐龍貝克APP,千萬爸媽的哄娃首選
    只需下載一個APP,即可免費使用聲音定製功能,一鍵永久克隆聲音,幫你實現隨時隨地聽爸媽聲音講故事!這款黑科技產品來自於標貝科技,一家專注於智能語音交互和AI數據服務的人工智慧公司。它是一款採用AI語音合成技術、針對0-6歲的兒童智能閱讀陪伴產品,該APP擁有海量兒童故事,包括經典卡通、國學啟蒙、童話寓言、睡前故事等眾多早教題材音頻內容。
  •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請聽森林消防員怎麼說?
    (作者:裴曉強、張佳輝、於珂)12月18日上午,大興安嶺地區森林消防支隊新林大隊全體指戰員觀看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直播盛況後,學習室裡掌聲雷動,筆者帶著疑問走進消防員中聽他們講一講改革開放的故事。
  • 夏文璐:聽爸爸媽媽講當年「三大件」的故事
    發現身邊的歷史(之一)聽爸爸媽媽講當年「三大件」的故事山東師大附中2010級8班 夏文璐指導教師:侯曉燕抬手看表、邁腿騎車、到點自有新衣新鞋穿。接著,爸爸講的另一個關於買車的故事就更加匪夷所思,令人哭笑不得了。原來爸爸當年在大連的一個同事想買一輛自行車都想瘋了,在國內實在無法搞到後,竟然把腦筋動到了國外,連著向國外的親戚去了幾封信表達夢想有輛車的強烈願望。幾個月後,大連海關竟然通知他去碼頭提車!這下可把老爸的同事高興壞了,但他在倉庫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愣是沒看見有什麼從國外寄來的自行車呀。
  • 紅河新聞 | 軍營開放日:講革命傳統 聽英雄故事
    為提升全民國防意識,進一步營造崇尚英雄、學習英雄、捍衛英雄、關愛英雄的濃厚氛圍,推進國防教育向社會各界普及深入,9月16日,在第20個全民國防教育日到來之際,蒙自軍分區軍營迎來14名戰鬥英雄及150餘名學校師生,通過講革命傳統,聽英雄故事,傳承愛國主義精神。
  • 唱響《春天的故事》致敬改革開放
    唱響《春天的故事》致敬改革開放 專訪著名詞作家、《春天的故事》詞作者蔣開儒   1992年底,因為感動於深圳在改革開放中的巨大變化,蔣開儒動筆寫下《春天的故事》。隨著之後央視春晚的播出,這首歌唱響大江南北。  他說,這是一首「寫給小平的歌,改革開放,我是受益人,老百姓都是受益人,給我們帶來了春天」。  而《春天的故事》因為其膾炙人口的傳唱度和歌詞語義的貼切度,成為人們致敬改革開放的代表歌曲。
  • 別動,聽我講這個故事
    第一,這是新冠疫情以來的第一個講故事訓練新開班;第二,這是大釗新開的一個班型,集中上課,周日全天上課,從早上9點上到下午17點。這次04期《講故事訓練》班吸引了很多學員報名。上午課程一開始黃老師就讓助教老師發給大家一個關於「牛仔褲大王的故事」,從第一步「你講我聽」、第二步:「我講你聽」,到第三步:「你講我聽」,分三步讓學員們講好一個故事。
  • 做雪人、聽故事,萌娃與爸媽熱鬧過冬至
    孩子們在爸媽陪伴下製作雪人卡片聽童話故事、做雪人卡片……12月22日,正值冬至,現代快報「歡樂社區行」走進南京市棲霞區堯化街道金堯花園社區,與幾十位萌娃和他們的爸媽,開展「大手牽小手,溫暖過冬至」活動。
  • 家庭早教神器:阿爾法蛋智能故事機用爸媽聲音給孩子講故事
    阿爾法蛋智能故事機Z1用爸媽聲音講故事阿爾法蛋智能故事機Z1擁有小巧可愛的外表,非常符合小朋友們的喜好。整體形狀圓潤無稜角,質量輕巧,安全可靠,光是這樣的高顏值就足以俘獲孩子們的心。阿爾法蛋智能故事機Z1最讓人驚豔的功能就是能用爸爸媽媽的聲音為孩子講愛聽的故事。
  • 有一種故事,父母們很少講,卻最應該講給小朋友聽!
    其實,給孩子們講一些父母自創的故事,對我們現在的家庭也有相似的作用。簡言之,為什麼父母們要經常給孩子講一講自己創造或虛構的故事?▲家庭自創故事,親子關係會如何受益?顧名思義,讀繪本是照著繪本一字一句地閱讀給孩子聽,帶著書面語或字詞工整的句子,能幫助孩子語言能力的提高;相比之下,爸媽自創的故事,更多地是表達意義或傳達想法,有助於小朋友理解能力的提高。
  • 孩子睡覺太晚,一直讓爸媽講故事怎麼辦?這幾招可以試試!
    不知道大家的孩子有沒有在晚上九點過後,本該到了睡覺的時間,可是孩子卻精力充沛,怎麼都睡不著,總是纏著爸爸媽媽,想讓他們給自己講故事聽,那麼對於這樣的情況,小編問了周圍的同事,沒想到他們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居然是這樣應對的:
  • 孩子常聽故事好處多!掌握講故事的8個小技巧,孩子愛聽成長快
    每個寶寶都喜歡聽自己的爸爸媽媽講故事。我家若蘭最喜歡每天的睡前故事時間。每天晚上收拾完畢,躺在床上,若蘭都會對我說「媽媽,我還一點都不困,你能給我講個睡前故事嗎」?
  • 改革開放40年:前行是宿命,變化是常態
    今天小喵也用80/90/20/10,這四組數字,來圈點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在民生經濟,文化創新、公共行政服務等領域中的切身感受。這些演變進化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微小但也能折射出改革開放的意義。改革開放後,農村土地改革,實行包產到戶自負責;雖然辛苦,但是多勞多得,於是農民手頭漸漸有了餘錢,可改善生活物質條件。爸媽決定買一臺電視機。
  • 六一最好的禮物是陪伴,用恐龍貝克APP聽爸媽聲音講故事
    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尤其是爸爸媽媽講的故事,那是孩子最享受的溫情時刻。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爸爸媽媽的聲音可以帶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幫助孩子建立語言自信。然而大部分家長每天都忙於工作,下班回家累得倒床就能睡著,卻還要硬著頭皮給孩子講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故事,有沒有什麼硬核科技能夠解放家長、用爸爸媽媽的聲音給孩子講故事呢?
  • 寶寶晚上不睡覺,非要爸媽講故事?這款黑科技智能故事機可能拯救你!
    這屆爸媽太難了,上班一天累個半死,回家扒拉兩口飯,澡也來不及洗,先要給孩子奉上半小時到一小時唱作俱佳的哄睡表演,可即便如此,孩子依舊精神百倍,一個故事讓你重複講十遍還要聽。想打開手機讓APP講吧,還不行,就要爸爸媽媽講。最後,孩子沒睡著,把自己講睡過去了!這樣的窘境爸爸媽媽們是不是常遇到?
  • 給寶寶講睡前故事的好處 睡前故事應該怎樣選?誰給寶寶講合適?
    孩子一歲以後,會聽故事了,所以有好多爸媽們會給寶寶講睡前故事,來哄寶寶睡覺。其實睡前故事不僅可以哄寶寶睡覺,還有其他的一些好處,寶媽們知道嗎?●家長給寶寶講睡前故事的好處有研究表明,父母在用語言給寶寶講故事的時候,寶寶能夠通過父母的聲音來學習說話,並且進步也是非常驚人的。
  • 給寶寶講睡前故事的好處 睡前故事應該怎樣選?誰給寶寶講合適?
    不過當寶寶稍微大一點後,有好多爸媽們會給寶寶講睡前故事,來哄寶寶睡覺。其實睡前故事不僅可以哄寶寶睡覺,還有其他的一些好處,寶媽們知道嗎?有研究表明,父母在用語言給寶寶講故事的時候,寶寶能夠通過父母的聲音來學習說話,並且進步也是非常驚人的。
  • #「閃光時刻」主題徵文 二期#怎樣講故事?才算給孩子講個好故事
    每天可以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和場合給孩子講故事。比如在孩子每天睡覺前半小時,給孩子講一些睡前故事。早上孩子醒來的時候,爸媽可以在床上,給孩子講故事。這樣可以培養孩子聽故事的習慣。慢慢的時間一長,孩子就會逐漸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
  • 聽趙二爺講故事
    只要有空閒,他就見縫插針,給我們講故事。每年的夏、秋,是他講故事的「旺季」。這是因為夜晚悶熱,那時又沒電扇,大家都到他家門前寬闊的場地上乘涼、聽故事,一舉兩得。要是月夜,他就面向月亮,坐在一條高凳上,一來,可以張些涼風,居高臨下亦有氣勢;二來,便於他的近兩尺長的竹管煙槍「進退」自如。
  • 改革開放譜新篇 · 只為這一天——夾江外校車雨函、趙心研演講(講故事)決賽講稿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改革開放譜新篇》。改革開放未有窮期,時代新章齊心協力。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了四十年了。在這場發生在神州大地上「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改變中,是億萬中華兒女的勠力攜手,讓中國在新時期的發展目標高遠而務實,腳步豪邁而篤定,成就顯著而可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