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林療養課程實施中,語言溝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非語言溝通往往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溝通包括語言溝通(Verbal Communication)與非語言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語言溝通包括口頭和書面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包括聲音語氣、肢體動作等。最有效的溝通時語言溝通與非語言溝通的結合。有效溝通從組成上看,一般包括三個方面,溝通的內容(文字),溝通的語調和語速(聲音),溝通中的行為姿態(肢體語言)。這三者的比例為文字佔7%,聲音佔48%,行為姿態佔55%。同樣的文字,在不同的聲音和行為下,表現出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有效的溝通應該是三者的最佳融合。
非語言溝通,也可以譯為「非言語溝通」、「非言語交往」、「非言語通訊」,指人際交往過程中,不使用語言而進行的信息傳遞過程。非語言交際行為是指語言範疇以外的行為表現形式主要包括目光控制、手勢、身體動作、頭部動作、面部表情、身體距離、沉默等等。
森林療養師要具有洞察細節的能力,通過非語言交流分析出體驗者沒有經過語言交流所表達出的需求。在自然環境裡非語言所承載的信息傳遞量甚至超過語言。
1. 肢體語言。即以身體動作等特徵表達出來的意義信息系統。如面部表情、手勢、姿勢、撫摸和擁抱等身體接觸的方式。它們可替代自然語言,輔佐深層次意義的表達,流露真實的感情。如在打開五感體驗的過程中,營設出2人一組的小家,根據體驗者的狀態可設計觸摸大自然物體,樹木甚至夥伴肌膚的刺激。增進觸覺刺激,加深「小家」凝聚力。
2. 目光接觸。通過在活動中用目光傳遞出對體驗者的理解、鼓勵和熱誠等含義,拉近與體驗者之間的距離。
3.身體動作。每一次活動中評分最高的信任之旅和團隊毛毛蟲,就是利用關閉視覺通道,讓體驗者感受感覺。
4. 類語言。一般包括聲音要素和功能性發音。前者如音質、音量、音調、節奏等輔助性語言,後者則指無固定詞義的發音,如哭、笑、嘆息、呻吟等。
在森林療養活動實施中,非言語溝通這種交流方式是可以起到普通語言文字所無法達到效果、作用。一個人的動作、表情、語調、眼神等都可以起到說話或是傳情達意的目的,所以說,非言語溝通不僅是利用語言及文字進行信息交流溝通的一種補充形式,也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溝通方式,更是人類情緒和情感;態度和興趣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應。
一般認為,溝通包括兩個方面的因素,即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通俗的講,就是「說什麼」和「怎麼說」。有時候,人們感覺到想要表達某人意願的時候,這時「怎麼說」甚至比「說什麼」更顯得尤為重要。當然,這裡所指的「怎麼說」並非是一般人所理解為怎麼去組織語言或是用什麼修辭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等問題,但一定不可忽略的一點就是語言行為的搭配和補充。同樣的,在聽到對方對自己提出意見或是和自己相關的信息時,人們不僅要注意對方「說什麼」,更要注意對方是怎麼表達,怎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