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緊張的高三後,最讓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應該就是考試了,基本上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考試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不管是模擬考試還是多校聯考,幾乎每一次考試都是先考語文,最後一場考英語。
因此,有很多人便產生了困惑,為何考試時把英語放在最後考,而不是語文、數學或者是其它科目呢?難道是英語科目不重要嗎?帶著這些疑惑,編者特意諮詢了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他給出了3個原因,編者覺得非常在理,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英語改卷時間短
和語文、數學比起來,英語試卷更容易批改,因為英語試題絕大多數都是選擇題。在考試時,考生需要用2B鉛筆把正確的選項塗在答題卡上,然後閱卷老師把答題卡放在電腦上進行掃描,隨後考生答對多少題、得了多少分,電腦上會自動給出。
而判卷老師只需要批改考生們寫的作文和英漢翻譯題即可,所以和其它科目比起來,英語是最容易批改的科目,閱卷時間也最短。把英語放在最後一場考,這樣就會給批改其它科目留出充足的時間,而且這樣還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匯總出高考成績。
二、英語答題速度快
不管是考語文、數學,還是考文綜、理綜,考生都需要進行大量的書寫和運算,尤其是800字左右的語文作文,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進行構思、創造。所以,這些科目要想拿到高分,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英語試題絕大多數都是選擇題,考生不管會不會都可以在答題卡上塗上選項,不需要長篇大論的書寫,相對而言答題速度快,考生也比較輕鬆。
考試不僅考察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還考察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在短短兩天時間內,每天有將近4個小時在認真答題,大腦也在飛速運轉,對身體的消耗是非常大的。所以,把英語放在最後也可以減輕學生的壓力。
三、幾十年的習慣
其實,把英語放在最後一場考並沒有太多的科學依據,最主要的就是習慣,因為從1977年恢復高考的那刻起,英語就被安排在了最後一場。幾十年來,高考也都遵循著這個習慣:第一天考語文、數學;第二天考文綜、理綜和英語。
如果非要說出一個最恰當的理由,那就是和語文數學比起來,英語的地位比較低,畢竟它是外來語言。雖然很多地區在小學階段都開設了英語課,但實際的教學效果並不好,形同虛設。直到初中,英語才上升為主科,和語文數學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近年來,隨著國家高考政策的不斷調整,英語在總分值中所佔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即便如此,英語仍然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科目,也是無數考生的軟肋和弱項。那麼,該如何學好英語,提高英語成績呢?編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每天記單詞
單詞是學習英語的基礎,只有把單詞記住了才能看懂句子、理解短文所傳遞的信息。記單詞有很多方法,但不管哪一種方法都需要堅持下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沒有收穫的。
在記單詞時要給自己定下目標,比如說每天記住50個、100個,然後一定要完成。然而,每一天都複習前提一天所記的單詞,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單詞儲備量。
2、進行專項練習
英語題型有很多,比如:單選題、完形填空、閱讀理解、作文和翻譯題,每一種題型都應該進行系統的練習。只有不斷地練習,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
編者在高考前每天都會做很多專項練習題,然後把錯題記下來,找出問題所在,然後再加以改正,最後再進行強化練習。所以,在高考中,我的英語考了130多分。因此,建議那些英語成績不好的考生,採取我學習英語的方法,本人已經親測有效。
3、多讀、多聽、多寫
其實,英語和語文有很多相同之處,英語成績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就累。學習英語有三個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讀、多聽、多寫。
英語畢竟不是我們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語言,所以,我們一定要創造條件和情景去使用英語,去說英語。在平時要多讀英語方面的雜誌,這樣不僅可以提升閱讀速度,還可以積累更多的英語單詞,當然也可以培養語感。
結語:在高考時,不管考哪一科都不能粗心大意,因為每一科的成績都能決定未來的命運。所以,偏科的考生一定要想法設法第彌補自己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