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昨天談的心裡有數這個話題,今天用我之前一個諮詢案例為例子,談談如何從心裡沒數到心裡有數。
主人翁是一個畢業生,任職於一家藝術教育方向小公司,老闆讓他做一個新項目的負責人,他已經做了四個月了,但還是覺得一片混亂不知道該怎麼辦。
於是我先問他心裡有數測試中的一些變種問題:(心裡有數測試,公眾號回覆:心裡有數,即可獲取)
這個新項目今年的目標是?答:不知道,老闆只說了,要賺錢。
這個新項目有什麼資源投入?答:不清楚,都是自己在忙。
每天都忙些什麼?答:很亂,老闆叫我做什麼就做什麼。
聽完後我覺得,挺心疼他,也心疼他老闆。
從這個案例,深刻地反映很多人在工作時候的誤區和第一壞習慣:老闆叫你幹嘛就幹嘛,不思考。有些老闆有耐心或者能力層次足夠高,他可能會叫你做事情的時候吩咐的有條理,有理有據,讓你理解,但這種老闆在人群中的佔比較低,可遇不可求。很多老闆只會簡單吩咐,甩手鳥事,但不能怪他們,畢竟老闆招你就是花錢讓你給他辦事,不是給你當老師。
那麼我們拿到一個項目之後應該思考哪些關鍵點?
1、目標;2、投入的資源;3、預期收益
這也是我給他的第一個建議:先對齊目標。
但你覺得對齊目標就是直接跑去找老闆問目標是什麼?No!你已經不是學生!
首先應該分析為什麼老闆會沒給他說具體目標?
一般來說,老闆沒有提具體目標,最大可能性就是老闆也沒想好這件事情怎麼做,或者他沒花時間去仔細想這件事能做成什麼樣,老闆要思考的業務是很多的,所以往往會對一些試探性的新嘗試不作過多思考,先丟一個人去負責,讓他來探索。
進一步溝通得知,他說他公司業務不怎麼樣,營收很低(具體或者大概數字,他也不知道),那我傾向於猜測他老闆忙於主營業務,對讓他負責的新業務沒有過多思考,只是想到些什麼就讓他幹點事。
所以我讓他,先自己去思考,給這個業務定目標。
定目標不能拍腦袋瞎定,而且不建議只定一個目標,應該根據對業務的資源投入程度和公司貢獻程度、市場情況來定幾個不同的目標,給老闆做選擇題。
這時候有個難點,就是這朋友不知道自己公司的營收規模,那老闆說的賺錢,到底賺多少才算理想,他就沒法去估算了。比如,如果這個公司年營收一千萬,那他這個項目給自己定個年營收10萬的目標,老闆會看得上嗎?1%的貢獻,可想而知老闆的反應吧。
所以我建議他,先好好補齊信息獲取。
這位朋友在該公司從實習到畢業轉正總共呆了一年有餘,竟然不知道公司營收、用戶規模、用戶運營等情況。不過這在很多畢業生來說算正常,而且很多工作多年的人依然有這問題。他們都覺得我做好日常工作就好了,這又不是我工作範圍,我也接觸不到我就沒關心了。
但要是像這個朋友這樣拆解工作難題,會發現拆到最後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就是對公司業務缺乏全局性的認知。
所以我讓他先回去公司通過各種文檔、同事、老闆平時的話中去拼湊、了解公司目前的營收情況、組成,核心項目的貢獻度,用戶規模和用戶運營情況等。這些信息了解清楚了,再對照自己負責的這個項目目前的資源、進展情況,就能大概定目標了。
我讓他了解充足信息後,再基於這4個月的項目經驗去復盤,同時去了解競品的相關情況,綜合給出ABC三種目標,三種目標都是圍繞營收,因為他老闆說了要賺錢(而不是要獲客、要口碑之類的)。
A目標達成的營收較高,同時所需的資源投入也更多;
B目標達成營收中等,資源投入中等;
C目標達成營收較低,資源投入低。
這樣給了老闆三個目標,老闆跟你討論起來才言之有物,能直奔主題,達成共識。
確認好目標後,做事情就思考什麼能對目標中的關鍵指標有幫助,有多大幫助,去安排優先級,不斷去嘗試,調整,復盤;這樣就不會覺得做事很混亂,沒有成長。
這位朋友之所以在公司工作了一年,還像個盲頭蒼蠅,跟他與老闆之間一直缺乏有效溝通有關,這雙方都要負責。
對老闆而言,雖然說老闆沒有義務教育下屬,但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該做到想清楚應該做什麼不做什麼,如何言簡意賅讓下屬理解自己的目標、要做的事情,也應該對下屬有所栽培,但從這個公司經營情況之差和這位朋友的苦惱來看,這老闆恐怕能力也不會很強(據他說只是職業經理人,不是這個小公司的創始人);
對員工而言,職業生涯起步很重要,畢業儘量不要選擇普通小公司,至少也應該先拼過大公司校招失敗後再選擇(他因為在這公司實習完全沒有參與校招),這就是典型的撿芝麻丟西瓜。畢業在小公司起步能成大事是小概率事件,大家不要被什麼中專生逆襲、大公司中年危機影響了,從概率來說,畢業在大公司和普通小公司裡面選,還是選大公司靠譜(除非這個小公司創始團隊背景強或在某細分領域有一定優勢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然後,在公司都一年多了不該對關鍵數據缺乏敏感度,一個公司再怎麼信息不透明,關鍵數據的大概想打聽留心幾個月肯定能獲取;
在接到項目的時候就應該馬上著手獲取更多信息,儘快跟老闆對齊目標,而不是瞎忙了幾個月,甚至還不知道主要競品叫什麼,跟誰學、好未來這些教育行業有獨到方法論的新龍頭也不知道。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很多人都會犯同樣的錯誤,相比之下這位朋友混亂了幾個月就馬上找諮詢求變已經比很多人優秀了,太多人就是這樣混亂工作多年不思求變,所以中年危機被裁只能不斷抱怨。
時間有限,歡迎關於這個案例展開更多討論,如果你有其他解決方案,歡迎文末留言哦!
歡迎進一步交流,可以佳我:ThinkingYjj,加我請備註:公司-崗位-名字-加我目的(如:加知識星球;諮詢;看課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