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周末好呀!
自我開這個公眾號以來,後臺最高頻的留言之一就是希望我寫寫自己的英語學習經歷。但我一直比較猶豫。因為在外國語學校讀初高中,身邊語言天賦厲害的朋友很多,學校的外語教學體系也十分龐大且名聲在外。作為一個沒有好好利用杭外「獨特英語教育」的人,談起這個話題總是很心虛。
但反過來想,這也許使我學習語言的個人經歷更直白。
外國語學校課程有諸多規則,所用的教材與其他高中不同,教學方法也預設了日常英語學習中很難達到的客觀條件(譬如每天中午有英語老師督促大家背課文並評估語音語調)。曾經對這許多英語學習的條條框框反感的我,一直游離於本校傳統之外,能偷工就減料,以至於除了最基礎的外語氛圍外,幾乎從未投身於高強度的語言學習中。
不消說,高二打算出國的我,發覺了自己與朋友之間的不小鴻溝。
與許多人一樣,我在心中對那些託福115,SAT 2300的,口語寫作輕鬆地道的人發出了質問:「為什麼?」
自然是因為,他們比我更努力或是更有語言天賦來體會領受杭外英語教育的精髓之處。但在複雜的教學體系下,英語學習的精髓到底是什麼?
只有知曉這個問題的答案,才能使我在錯失杭外英語教育的情況下自我補救,也才能使熱愛英語卻無機會接受高強度高對口課程的同學建立自己的日常英語學習體系。
從那時開始,到整整大學四年,我踏上了尋找這個問題答案的路。
我從聽力練習中有了第一個啟發:「耳濡目染」的力量。
語言是一種人天生的能力。當一個嬰兒出生在世界上,我們從不擔心他/她的母語學習會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儘管他/她和初學英語的我們一樣,對這門語言毫無所知。
從「無」到「有」,他/她擁有的條件是母語環境。而他們獲得的第一項技能是「聽」。
在他們學會更高層面的「讀、說、寫」前,首先他們要能將聽到的單詞和其實際的含義聯繫在一起。而在母語環境中,他們漸漸開發著這樣的能力。
學習英語的我們也一樣,最初應當激發的能力是「自然而然,耳濡目染」的聽力能力。
之於我個人,這一點體會尤其明顯。在我高二的第一次託福能力裸考時(Diagnostic test),在毫不清楚考試規則的情況,我的聽力模考分達到29,遠遠高於其餘任何一個模塊的分數。
在此之前,我對自己的聽力能力毫不樂觀。在一切學校的聽力練習中,我的敷衍態度就同別的閱讀、寫作、口語練習一樣,甚至更加過分。一到聽音早讀時間,我就開始動手做別的不相關的事情。聽力文章如同穿耳旁風,仿佛沒有在腦中留下一絲印記。至於課後自己額外的聽力訓練,更是沒有沒有完全沒有。
然而事實證明,杭外五年每天早晚的20分鐘聽力和日常師生的英語問答在我的大腦中還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在第一次託福裸考時形成了條件反射。
聽力這個事情,就算再不走心,也是走腦的。
即使只是每天早晚各20分鐘不痛不癢、有時候不太理解意思的耳騷催眠,在五年的潛移默化中都能成為最親密的私語。在我甚至沒有做出個人努力的情況下,我的聽力水平原來已經很好。
出國後這點體會更深。在一些人掙扎於上課還不太能聽懂教授所說內容時,我發覺自己在聽力上如履平地(當然口語和寫作依舊有激烈掙扎的適應過程,這一點等下周的「說與寫」時再細細分享)。原本還帶了一隻錄音筆以防萬一,結果完全沒有用上。
從一開始就能良好理解教授授課內容,這使我在學習上與美國學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線。
當然分享了這一些頹廢的黑歷史,並不是在暗示聽力可以毫不費力就進步。本文最後一個環節中會提到「詞彙」的重要性。
但是至少在聽力學習中,我獲得的啟發是:長期日常的浸染很重要。在培養英語其他能力的同時,一定一定不能拉下的是持之以恆地為自己創造聽力的「自然」環境。
這種自然環境在母語中的體現便是社會自帶的母語環境。但在非母語情況下,就是有意識的製造聽力時間。
早晚各半小時,或是再加上跑步時,或是再加上睡前20分鐘。你可以打開一些能聽懂一半以上的聽力資料,研究下其中的內容字句。或者打開Youtube看一些美劇或者美妝視頻。或者懶癌發作時,你甚至可以就開著視頻,當白噪音聽。能聽懂大部分自然最好,有一些聽不懂也沒關係,重要的是每天堅持培養和英語的親密度。漸漸的你會發現,聽到的英語越來越熟悉,然後將你扔到託福考場或是紐約街頭,也不至於心慌到茫然失措了。
當然聽力是最捷徑也最沒有捷徑的東西。三周永久改變聽力能力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但英語也不是一個你只想約會三周的小有趣。四年也沒有那麼可怕,畢竟大學就有四年呢(哈哈。
(更何況假如你不像我曾經這麼敷衍不走心,聽力佐以詞彙積累,最終能見到的成效一定是多方面更持久的)
一些有趣的聽力資料推薦:
Podcast: This American Life | Planet Money | TED Radio Hour
歷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和維秘的幕後採訪
惡俗的撕筆真人秀如Real Housewife系列
各種MOOC公開課資源
新概念英語(初學者真的挺好用的)
資源豐富的媒體:
Apple Podcast | Youtube | TED talk | Coursera
我從閱讀練習中發現:閱讀能力不是一種自然而然,而是一種有意識的訓練。
正如母語環境下的人,也許聽說不成問題,但對於讀寫卻是文盲。閱讀與聽力的隔閡在於,聽力可以在不走心的情況下直接走腦,閱讀卻不行。空間排序的文字相比時間排序的聲音似乎要動用大腦更多的技能,因此閱讀的掌握並不如聽力來的直接。
好處在於在非母語環境下,閱讀的提高周期沒有聽力來的長。因為空間排序的文字資料遠多於時間排序的聲音資料(文字的記載歷史遠長於聲音記載歷史)且更加豐富,為自己製造閱讀的「母語」環境比「聽力」要容易。 另外閱讀是一種學習新技能的過程,因此提高速度取決於學習時間和方法。不爽的地方在於,閱讀無法走「自然而然」的捷徑,你不可能把書放在那裡就自然培養了親密度,必須一份時間一份收穫。
假如聽力需要長達三四年來獲得穩固的成效,閱讀的突破大約在一年左右。
這之於我便是如此。
高二開始準備出國SAT考試的我,從詞彙量到閱讀量在本校中都非常普通。與非外國語學校課程的學生相比,最多也是中偏上。第一次考SAT的我,發現文章70%看不懂,不僅因為許多單詞不清楚,更是因為無法連點成句。
形勢所迫,不提高也必須得提高。當時距離下一次考試還有四個月,心中懷著「XX個小時學會一門語言」的我,粗暴地開始了每天看一百頁閱讀的生活。
共計122天,每天看一百頁閱讀,一頁不多一頁不少。開始閱讀速度極為緩慢的我要讀上差不多五個小時,後來慢慢提高到三個小時不到。但無論怎樣,每天我一寫完模考就躲進角落裡看書,連當時的留學督導都看不下去,指責我不好好多花時間寫題提高考試成績。
這個數據我當時每天記在本子上,後來也記在心中。
這其中對於我個人的教育很大:一方面我反省了在校期間敷衍過日子的惡果,另一方面也確認了肯吃苦,中短期閱讀提高的可行性。
真實的黑歷史是:在身邊朋友們翻大型原版著作和同人小說毫無壓力時,我高二下開始閱讀備考期看的第一本書是小王子。
略翻一下你便知道,小王子的英文翻譯字句如何簡單。但當時我的閱讀能力便是如此薄弱。
我開始日復一日地拿著原版書做同樣的一件事:不論生詞和看不懂的結構,先閱讀十頁。然後選擇性劃出那些看上去很像會考到的高級詞彙(形容詞和動詞為主)。摘到生詞本裡,了解含義後走心記憶,再閱讀下面十頁,再摘重要單詞……最後過一遍新單詞,再用電腦隨機生成二十個頁碼數字,帶著新單詞的記憶重新閱讀回味句式結構。
這其中書籍的選擇循序漸進,從幼兒讀物到中英文譯本再到短篇小說最後到長篇小說。 我記得我在那一個階段讀的最後一本書是《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沒記錯的話大約1400頁左右。翻到最後 「Tomorrow is another day」的時候,收到的鼓舞是書內書外的。
從最開始的小王子到最末尾的斯嘉麗,我從看句子磕磕絆絆到一整頁的表述不覺心累,進步神速。句式結構的把握就和學自行車一樣:從不懂不會到某天的恍然大悟,在乎的只是練習、心態和時間。
單詞量也自然同步上漲,但即使一頁中仍有20%看不懂的單詞,也不妨礙我抓它的中心含義和作者的情感色彩了。
這不僅使我順利通過考試目標,也為我大學閱讀篇幅很長、邏輯性要求強的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再長也不過一天一百頁左右,高三時訓練的閱讀耐力能hold住啦。
關於英語閱讀的高級邏輯、思辨能力改日有機會我再寫一篇,但是關於初步「連點成句」,我想我的經歷還是有借鑑性的。
因此假如你能有六個月或以上的時間和決心,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目標,每天讀原版書籍60~70頁(大約三小時左右)。書籍的選擇建議從[中英文譯本,幼兒讀物、和你已經大致了解故事情節的世界名著] 開始,過渡到[中篇文學、小說],再到[1000頁左右的大著作],最後到考驗你對陌生材料耐心的[專業性著作]。對於詞彙的同步練習可以參照我上面的方法,也可以自己按照自身水平進行設計。
儘管三小時看上去很長,但閱讀是少有的可以利有碎片化時間的學習。此外閱讀的回報是可見的,大約兩個月左右你就能發現自己的閱讀書籍進入了下一個階段,閱讀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此外,閱讀的名著本身就是很好的精神食糧,而且閱讀原本更能讓人感受到文字魅力。
下面是各個階段的一些原版書籍推薦(購書可以通過淘寶或者Amazon或者bookzz.org,有時需要翻牆)多為國人熟知的文學名著。哲學之類的書以後會推薦書單
[中英文譯本,幼兒讀物、和你已經大致了解故事情節的世界名著]:芒果街上的小屋 | 小王子 | The Little Princess | 八十天環遊地球英文版 |簡愛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中篇文學、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 | 殺死一隻知更鳥 | 了不起的蓋茨比 |傲慢與偏見 | 呼嘯山莊 | 道林格雷的畫像
[長篇大著作]亂世佳人 | 名利場英文版 | 哈利波特系列英文版 | 指環王系列英文版
[專業性著作]不服的可以去讀讀康德的《Critique of Pure Reason》哈哈哈。
最後來簡單談談我認為詞彙量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背單詞的所謂「捷徑」本身就是個大話題,此處暫不表,有機會可以寫寫。請大家在此對單詞先抱有」一分付出一分收穫「的心態。)
假如英語學習是一個大正方形的布,把它細拆開來應該是上圖這樣的:有豎著的四股線,「聽讀說寫」,和橫著的由無數個點組成的若干股細線,「詞彙」。光培養「聽讀說寫」,或是只一味注重「詞彙」,這塊布都是織不起來的。只有慢慢的橫豎交錯,才能完整英語學習這塊正方形。
因此我個人認為最好的英語學習方法絕不是先死記硬背3000個單詞作為基礎,或是先看個20本書。而是先積累小部分基礎單詞,然後培養聽讀能力,再在聽讀說寫的過程中積累單詞,如此往復。
由背單詞開始所有的英語學習,本身就是非母語環境下的無奈之舉。前面已經提到,語言的自然力量在於「聽」:從聽力開始,幼兒開始建立單詞與物體的關聯。在非母語環境下,曾經媒體不發達的時代裡,聽力材料的匱乏使我小時候的英語學習便是從「看」能力出發的記單詞開始。
由於「看」能力考驗的是學習能力,而非自然能力,它更能帶來短期的效應。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便更依賴於詞彙量增長所帶來的英語提高。
我想在本文末提出一點個人觀點:在媒體發達,聽力資料已與閱讀資料同等普及的現在,對幼兒的英語教育應當從長期聽力培養出發,而非單詞背誦(當然也應及時從聽力中建立單詞體系)。身為成年人的我們,也應當意識到三個月狂記2000個單詞的單一學習並不是英語學習的良策。 如何通過「聽讀說寫」等緯度消化這些單詞,才是最重要的。
隔一周我會寫本文的姊妹篇:英語的說與寫。屆時與大家談談,更高緯度的英語能力。歡迎後臺與我溝通。
如果喜歡本文,歡迎通過二維碼打賞博主一杯奶茶喲~
你的點讚、轉發、分享、評論也都是對博主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