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這樣一個和平年代,我們早已經不需要掙扎於溫飽線上,我們對於美食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種對於味覺的刺激和享受,以及對於視覺上的感官體驗。但是回首曾經那些戰火紛飛的年代,在那些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戰場上空總是充斥著血腥和死亡的味道。士兵們更是時刻神經緊繃,以防敵人的突然來襲,對於此時的他們而言,能夠坐下來安靜得享受一頓美食,更是成為了一種奢望。而在戰況最為緊張,後勤補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甚至連吃飽飯都難以實現。但是似乎二戰中的義大利軍隊,和美國軍隊卻是一個例外。
二戰的義大利軍人一度被調侃為是「二戰的友情參與者」,對於行軍打仗這件事義大利軍人就像是在度假旅遊,走累了,就坐下來休息,隨手就能從包裡掏出紅酒,甚至是在戰場上煮起義大利麵,喝酒聊天暢飲,好不自在。而對於二戰美軍的夥食,一向都是最奢侈的,在我國抗日士兵吃草根,啃樹皮,喝雪水的時候,他們有吃到膩的午餐肉罐頭,有可口可樂喝,有冰淇淋吃,還能從口袋裡掏出口香糖嚼一嚼,隨手點起一根香菸抽一抽,甚至還有甜膩的巧克力來隨時補充能量,實在豔煞旁人。但或許是因為巧克力太好吃的緣故,導致很多美國大兵都在閒暇時分都將巧克力當作零食來吃,往往到了真正需要補充身體能量的關鍵時刻,美軍的巧克力儲備反倒是宣布告急了。所以美國軍方高層為了解決美軍貪吃巧克力的這一問題,於是二戰美軍史上最難吃的一種巧克力就此誕生了。
其實當初美軍在對應急軍糧的選擇上也是作了諸多考慮的,一時間也難以找到比巧克力更適合的替代品,那不如就從巧克力本身下手。於是他們提出了幾點奇葩的要求,第一,在巧克力的重量上,每條巧克力必須為標準的110克,不能多也不能少;第二,巧克力的熱量一定要足夠高;第三,這種巧克力必須要能耐得住高溫環境的考驗,畢竟我們平時的巧克力溫度稍微一高就讓融化了。第四點也是最奇葩的一點,那就是請務必保證這種巧克力要足夠難吃,不能比煮熟的土豆還好吃。聽到這一點要求時,連當時好時巧克力公司的老闆威廉·莫裡斯和工程師山姆·欣克也對其感到有些驚訝,可以說是他們在食品屆縱橫這麼多年,遇到的頭一回。但是轉念一想,如果巧克力足夠難吃的話,那的確可以解決美軍貪吃巧克力的問題,二來也能達到美軍所期盼的補充能量的這一點要求。
為了滿足美國軍方的要求,當時的好時巧克力公司也是絞盡腦汁,研究這種足夠難吃的巧克力。其實在重量和熱量要求上是很好實現的,對於一條110克的巧克力就算是一個士兵,隨身攜帶10條,總重量也不會超過1.1公斤。在巧克力的熱量要求上,一條巧克力能夠提供大約600克的熱量,10條巧克力就能提供6600卡路裡,或許對於6600卡路裡大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但是6600卡路裡完全可以支撐一個非戰鬥狀態的士兵保持三天的身體熱量,如果是一個戰爭狀態下的士兵則可以維持一天的身體熱量需求。而為了解決耐高溫這一問題,巧克力公司最後選擇了在其中加入玉米粉和燕麥粉,這樣會使得原本的巧克力漿變得黏稠成為一種膠狀形態,再將其倒入固定的模具中壓實成型最後凝固,這樣生產出來的巧克力在面對歐洲和美國的夏天時也不會輕易被融化。在難吃方面,巧克力公司則選擇不在其中加入過多的糖分,這樣一來,巧克力沒了味道,只有味同嚼蠟的玉米粉和燕麥粉的味道,怎麼也不會好吃了。於是在1937年的時候,這樣一款最難吃的巧克力終於誕生了,而由於當時負責這一項目投標的軍官是保羅·洛根上尉,於是這一難吃的巧克力也就此被命名為「洛根棒」。
雖然洛根棒讓美國軍方高層甚是滿意,但是卻招致了美國大兵們的強烈不滿和埋怨,對洛根棒的評價都是罵聲一片。在美國士兵的眼中,洛根棒就是一種劣質巧克力,一口咬下去很堅硬,吃完一整條巧克力需要費力咀嚼將近三分鐘的時間,毫無食慾可言。再加上後來戰爭爆發,美軍們發現他們的應急口糧幾乎都被這種「洛根榜」所佔據了的時候,他們絕望得將其稱之為是「希特勒的秘密武器」,是用來噁心和坑害他們的。有的士兵甚至揚言,自己就算餓死戰場,也不會吃這種巧克力。由此可見,洛根棒帶給美軍的心理陰影之深,直叫美軍「深惡痛絕」。
但是客觀來講,「洛根棒」本身就是作為一種軍用應急食品而誕生的,是保障士兵們在前線有足夠的體力進行戰鬥的食品,並不是為了好吃和美味,即便是後來經過改良版的洛根棒,其味道也並沒有好到哪裡去。而洛根棒也的確完成了它的任務,讓美軍不再貪吃。如果是在前線資源緊張,缺衣少糧的情況下,曾經嚷嚷著就算餓死也不吃洛根棒的美軍,你確定不會「真香」?畢竟在你饑寒交迫的關鍵時刻,洛根棒可是能救你一命的東西了,而那時那刻美軍或許才能真正體會到洛根棒的價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