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在金華打工十幾年,我在那裡讀到六年級。但因為戶口不在當地,以後不能參加中考和高考,父母只好把我送回家鄉阜陽讀書。但兩個地方教材內容差異大,以前我每次考試都接近滿分,現在回來學習跟不上了。」記者近日在安徽採訪時,以前隨父母在浙江金華讀書的安徽阜陽市第十六中學八年級學生王出出說。
採訪中,記者發現,像王出出這樣,由於戶口限制不能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而返鄉就讀的農民工子女並不少。
當地升學無望,返鄉學業難跟上
記者了解到,在安徽部分農村地區,許多農民工子女隨父母在城市就讀,但受戶籍和學籍的限制,卻不能參加所在城市的中考和高考,不得不回原籍讀書和參加升學考試。但由於各地課改程度和教材存在較大差異,過去所學內容與原籍學校難以銜接,造成這些返鄉農民工子女學業延誤。
安徽省阜陽市教育局的統計數據顯示,每年該市因受戶籍限制不能參加升學考試,不得不從父母打工城市回鄉讀書的學生達8000多人。第十六中學校長唐海屏告訴記者,近幾年,這個學校每年都要接收200多名返鄉學生。
該校八年級班主任王俊芳介紹說:「我們年級1/3的學生都是從外地城市返鄉讀書的。這些孩子剛回來都不能適應,一般成績都落後於班裡其他同學。」
該校八年級的丁佳佳同學說,她原本就讀於北京農民工子弟學校——華奧學校,讀到小學六年級時回到阜陽。由於北京主要強調素質教育,而安徽比較重視文化課學習,兩地課程不能銜接,這讓她很苦惱,「我在北京時的成績一直是前幾名,現在感到學習很吃力。」
除了學習成績落後,王俊芳認為這些學生的心理狀況也讓人擔憂。「由於父母在外地,他們都寄宿在學校,經常會出現精神壓抑等問題。」
消除政策壁壘,實現教育公平
安徽省社科院的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的心理不健康比例要明顯高於其他兒童,主要表現在情感缺失、家庭教育貧乏。90%的留守兒童在遇到不開心時會選擇獨處,僅有10%的兒童會選擇找朋友傾訴;超過90%的孩子都希望在父母身邊。由於長期缺乏父母關愛,留守兒童往往缺乏自信心、情緒不穩定,容易表現出衝動、易怒、焦慮、自閉等不良心理特徵,若不能得到合理引導,很可能產生不良後果。
阜陽市教育局局長胡濤說:「阜陽市目前有40萬留守兒童。能否解決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直接關係到我國的未來。」
阜陽市潁州區教育局黨組書記朱東方說:「如果不打破戶籍制度的禁錮,加大高考改革力度,即使在城市建再多的農民工子女學校,也難以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學習問題。」
胡濤認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是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子女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利,這就需要消除戶籍和學籍的壁壘。改善流動農民在城市的就業和生活環境,特別是改善他們的子女在城市就學的社會政策環境,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治本之策。只有這樣,留守兒童才能早日結束遠離父母的「留守生活」。(新華社記者 王聖志 文貽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