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央視某頻道播放了一項調查,稱我國的網路遊戲以及動漫產業,現存的最大問題,是創意雷同,總是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頭亂跑。今天看哪種遊戲或片子能掙錢了,明天便不惜血本,傾囊投入,但產出卻可憐得很,因而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更甭提什麼國際競爭力了。有人講,造成這種窘境的原因,是我們過於急功近利,沒有在產品的研發上投入時間和金錢。其實,這只是問題癥結的一個方面,我以為,立竿見影的創作主張和同質化的創作傾向,才是導致這種尷尬後果的最大陷阱。
「同質化」這一詞彙,並非本人發明,早在十多年前,就有超前的評論家使用過。我記得那是在說中國的文學和電影創作。當時的文學和電影又是一種什麼境況呢?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十幾年前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大概有六千人左右,還有各省、市、縣的會員,加起來可謂是一個十分龐大的隊伍。但這些人的創作,被創作所困的究竟是什麼東西呢?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那些百十家文學雜誌。一家雜誌對稿件的取捨,決定了成千上萬人的創作,這種情況,或許只有在我們這裡才會發生。於是,一篇小說、一則散文或者一首詩歌火了,便有無數同類的作品大批跟進,至於創作個性、地域特點、語言風格,根本沒人考慮,因為無論對一級創作單位還是對個人來講,發表才是第一位的。因此,本該百花滿園一般的創作也就成了一種「工業生產」。電影也是如此。我們的某些電影人,只是一味地去模仿或複製國外所謂的成功經驗,將高投入大製作高票房的模式順手牽來,而完全不顧及本國受眾的心靈和情感,完全忽略了片子本身的精神品質。這種只圖一招之鮮而非長遠之計的「山寨」影片,如若不被拋棄,那倒是奇怪了。由此往下數,圖書市場如有一本超過10萬冊印數的暢銷書發行,肯定不出半個月,就會有同類的書以百萬冊的雄姿上市;一部寫諜戰的電視劇受到了觀眾的青睞,便有無數的後代孵化而出;還有,一提文化產業化,連各地的剪紙和布老虎都變成了一個模樣,完全失去了地域特徵和民俗魅力。難道不是嗎?現在連農民種地或養殖,都出現了同質化問題,看別人今年種啥養啥掙了錢,明年便大幹快上多種多養,結果呢,要麼是求媒體幫著賣土豆,要麼是求各種機構幫著分白菜,一夜之間,仿佛又回到計劃經濟時代了!
因此我說,同質化,已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隱形殺手。它不僅會使我們的創新能力,說得具體一點,是想像力或創造力消耗殆盡,同時也會讓我們的子孫喪失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昨晚看一場有關高考作文的電視節目,某地方教育官員說,考生的作文只要符合一二三四五等要求,是不會扣分的。我當時就想打個電話給這位官員問問他,如果考生的作文根本就不符合一二三四五,而六七八九十又寫得極佳,你難道會給他(她)零分嗎?這種一二三四五的教育模式,早就該廢除了,因為它才是同質化的真正幫兇。周凡愷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