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8日,「六合同風——秦文化大展」將在山東博物館精彩開幕,屆時,山東人民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秦始皇兵馬俑、雲夢秦簡家信木牘、秦子鎛、兩詔文銅權、彩繪銅車馬、杜虎符等反映秦文化魅力的文物。
這次展覽共有展品140餘件/組,它們來自國內二十多家文博機構。其中,不僅有中級鎧甲軍吏俑、跪射俑、鎧甲武士俑等近十件兵馬俑,而且還包括曾登上央視《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欄目的杜虎符、雲夢睡虎地秦簡、銅車馬、裡耶秦簡等國家一級文物,可謂陣容強大。
秦始皇陵兵馬俑有「世界第八大奇蹟」之稱,然而它的來歷卻充滿血腥色彩。兵馬俑的前身是流傳已久的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逐漸改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
自從1974年被意外發現後,秦皇陵兵馬俑就一直是中國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這些兵馬俑雖然整齊劃一,但是每個都各不相同,無論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還是武器、裝備,都非常耐看。
在巡展和對外展覽方面,兵馬俑一直是個典範。1983至1988年、2002至2005年舉辦的「秦兵馬俑全國巡迴展」,以及自1976年展開並延續至今的國際性「秦兵馬俑外展」,都是中國文博機構「讓展覽流動起來」的可貴嘗試。
到過兵馬俑老家的朋友會發現,受空間限制,現場的用戶體驗並不好。在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陳列館參觀時,人們是站在俑坑外面看兵馬俑,難以看清楚細節。
而在各種展覽中,參觀者與兵馬俑之間除了玻璃罩以外,可以說是近在咫尺,能夠仔細觀察到兵馬俑的面容和服飾,因此備受公眾關注。影響力、關注度、新聞性和唯一性,擁有得天獨厚的品牌優勢,使得兵馬俑展總是能成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秦兵馬俑曾在1982年至1985年期間,進行過一次全國範圍的大規模展覽。當時的路線是由東北的哈爾濱、長春與瀋陽開始,沿海岸線南行,走過了大半個中國。
2002年到2005年,「秦兵馬俑全國巡迴展」拉開序幕。這次巡迴展出的內容主要包括秦始皇陵及秦兵馬俑博物館出土的120餘件(組)文物,其中僅秦兵馬俑就有29多件,有跪射俑、立射俑、將軍俑、中下級軍吏俑等。這次巡展在全國20個省會城市及重點城市舉辦,其中就有山東的濟南、青島。
2004年8月,「秦兵馬俑全國巡迴展」來到濟南,於8月6日至9月20日在山東省博物館(今山東博物館)展出。當時,,媒體進行了廣泛報導,在全社會掀起了一股兵馬俑熱。
前來參觀的群眾上至白髮蒼蒼的老者,下至蹣跚學步的兒童,無不興趣盎然,許多觀眾都是舉家出動。來自山東大學、山東省旅遊學校的20多名志願講解員,熱情地擔當著觀眾與文物溝通的橋梁。
官方統計,僅8月6日一天進館參觀的遊客就超過了5000人,而8月7日一上午就已經超過了這個數字。山東省博物館甚至不得不採取措施限制客流量,另外還將開館的時間延長至晚上9點。博物館出現人山人海的盛況,今天大家已經司空見慣,可在那時絕對是破天荒的新鮮事。
那年正好是山東省博物館建館50周年,與山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進行的這次合作,效果之好出乎意料。
當時,全國各地公辦博物館並不像現在這麼火,甚至有些蕭條,平日裡觀眾寥寥無幾。博物館還沒有向公眾免費開放,內部設施簡陋,體驗感不強。在市場化大潮的衝擊下,一些文博機構開始嘗試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入有爆點的展覽來吸引人氣,增加收入。
而這次兵馬俑展覽,雖然門票費用高於普通博物館,但是剛剛開展就帶來幾千人次的日流量,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2005年8月,「秦兵馬俑全國巡迴展」走進青島市博物館。開幕那天,雖然青島天降大雨,但依然沒有澆滅眾多兵馬俑迷的熱情。開展前,青島市博物館一樓的兩個展廳門口,甚至一度被亟待入場的人群擠得水洩不通。開展當天前往參觀的秦俑迷多達 2000餘人,由此可見兵馬俑的風靡程度。
除了國內巡展以外,兵馬俑還積極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使。自1976年開始,秦兵馬俑便獨立或參與展覽,先後在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俄羅斯、新加坡、南非、印度等41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個城市展出,每到一處就引起轟動,海外觀眾總人數超過2000餘萬。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兵馬俑「出巡」機會很多,但是出於文物保護的要求,兵馬俑精品文物一般情況下不外出展覽。本次秦文化大展,選取了兵馬俑中極為精美的彩繪高級鎧甲軍吏俑、跪射武士俑、鎧甲武士俑三件精品文物,著實令人期待。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