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全球百萬物種正瀕臨滅絕

2020-12-23 中國經濟網

◆記者鄧玥

聯合國近日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顯示,當前,在全世界800萬個物種中,逾100萬個正瀕臨滅絕。滅絕速度至少比過去1000萬年的平均值高出數十到數百倍。科學家認為,事態緊迫,但只要從現在開始、從全球到地方各層面進行「革命性改變」,依然有機會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大自然。

正值人類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份報告在科學與決策之間架起了橋梁,為2020年的生物多樣性大會設定了重要基準線,並為人類未來的行動指明了方向。

前所未有的滅絕危機

很多養貓愛好者在貓咪去世時都會大哭一場。和陪伴在身邊的寵物相比,數量更龐大的物種正在人類目光不及處悄悄「離開」。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披露,就全球的哺乳動物而言,60%是人類飼養的家畜,36%是人類,只有零星的4%是野生哺乳動物。而現在,為數不多的野生哺乳動物的生存狀況也在進一步惡化。

上述結論來自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發布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

報告凝聚了至少50個國家400名專家3年的心血,包括所有數據的完整報告預計將超過1500頁。內容涵蓋除南極洲外所有陸地生態系統、地表水域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等,研究的時間範圍跨越了50年。

報告數據表明,人類已是名副其實的地球「霸主」,但卻當之有愧。物種滅絕速度前所未有的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棲息地「入侵」、資源過度開採、環境汙染……與150年前相比,現在,地球上大約3/4的土地已經「滄海桑田」。

自1980年以來,每年工業生產中有三四億噸重金屬、有毒汙泥等廢物被傾倒入各個水域,進入沿海的肥料產生了400多個海洋「死亡區」。同時,大多數棲息地主要在陸地的本地物種平均豐度(指物種數目)至少下降了20%,這一趨勢主要發生在工業化以後。

「人類發展速度太快,新技術的誕生、生產速度的加快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不斷疊加、影響越來越大。」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胡京仁對記者說,「過度索取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新物種的產生速度已遠遠趕不上現有物種的滅絕速度,生態系統的平衡受到了嚴重威脅。」

過去50年來,全球農作物產量增加了約300%,原木採伐增加了45%。而另一方面,全球23%的土地面臨著水土流失的問題。不僅如此,如果生物多樣性狀況進一步惡化,人們的糧食安全也將受到威脅。

「科學的論證已經很明顯,我們正處於第六次大規模滅絕之中,我們不能再延續往常的做法。」世界經濟論壇高級顧問、全球公眾福利中心主任Dominic Waughray指出。

「革命性改變」迫在眉睫

警鐘並非首次敲響。

早在2005年,由95個國家1300多名科學家歷時4年,完成的《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得出結論與近日這份報告相似,並且同樣充滿緊迫感:「60%的生態系統正在不斷退化,地球上近2/3的自然資源已經消耗殆盡。未來50年內,生態系統退化將進一步加劇。」

時隔14年,各國雖然做出了一系列保護舉措,但仍未遏制生物多樣性的衰減趨勢。本次報告再次警示,除非採取積極行動,否則滅絕速度還在加快。

「這份報告並非想讓人們洩氣,覺得亡羊補牢也無濟於事。」發布方IPBES執行秘書Anne Larigauderie表示,「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感覺到危機,為解決問題出力,這才是這份報告想要傳遞給全世界最主要的信息。」

與以往不同,報告特別強調,為了讓大自然可以得到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各國必須協同努力、共同促進「革命性改變」的發生。「『革命性改變』指的是跨技術、經濟和社會因素的整個系統範圍內的重組,包括範式、目標和價值觀。」IPBES主席Robert Watson解釋。

報告在法國巴黎公布的當天,消息很快傳到離巴黎不到300公裡的梅斯,那裡正在舉行七國環境部長會議,討論的議題恰巧是氣候變化威脅和生物多樣性危機。

在此背景下,10來個國家最終通過了《梅斯生物多樣性憲章》,以加強對瀕危物種的保護。法國生態轉型和團結部長弗朗索瓦·德呂吉強調,「新憲章是針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採取的首批具體措施。」

「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自然災害等全球性環境挑戰是不可分割的,必須一起解決。」憲章中寫道:「我們承諾將促進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及其提供的服務價值納入到政府、商業和經濟部門的主流決策中。」

就在同一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會見聯合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專家代表後,宣布了針對食物浪費、垃圾處理、塑料回收等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以「創造一個宜居的地球」。他同時表示,將敦促歐洲其他國家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不少專家認為,無論是報告還是《梅斯生物多樣性憲章》,都是為2020年即將在中國昆明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做準備。

這次會議被寄予了厚望,它將為「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執行期畫上句號,為2020年後聚焦生態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制定方針。「科學家們希望一個保護地球的重大國際協議可以在那裡達成。」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點評說。

「報告的發布正值地球及其所有人的關鍵時刻。」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和聯合國助理秘書長Cristiana Pa ca-Palmer表示,「在科學與決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至關重要。報告為2020年的生物多樣性大會設定了最重要的基準線,並為未來的行動指明了方向。」

「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為此需要政府、企業、投資者、科學家和社區團體齊心協力,進行徹底而緊密的合作。」Dominic Waughray說。

□ 相關連結

1992年籤署《生物多樣性公約》

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籤署於巴西裡約熱內盧。這一公約的籤署是人類在生物多樣性利用和保護方面的一個裡程碑。

2002年孕育「倒數2010」運動

在2002年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六次締約方大會上,各國曾承諾「到2010年大幅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由此應運而生了歐洲聲勢浩大的「倒數2010」運動。但遺憾的是,未能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在全球範圍內的衰減趨勢。

2010年制定

「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會議認為,此前階段未達成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首要原因是大多數戰略還停留在紙面上,沒有引起人們尤其是決策層應有的重視。因此,「將生物多樣性納入整個政府和社會的主流」成為「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中排在首位的戰略目標。

2012年建立IPBES

201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借鑑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解決機制,建立了與公約相互獨立的科學評估機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 ( IPBES)。《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是IPBES首次發布的評估報告。

來源:中國環境報

相關焦點

  • 詞彙乾貨|物種滅絕vs瀕臨滅絕,如何區分?
    譯:北露脊鯨瀕臨滅絕,川普可能是它們最後的希望。周四,該物種被宣布為極度瀕危物種,目前只剩下不到450隻。在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學到兩個表示「瀕臨滅絕的」詞彙表達:1. …be on the brink  作形容詞,brink 表示邊緣的意思。
  • 讓每年物種滅絕數量少於20個?!科學家提出新的自然保護建議
    實際上,《生物多樣性公約》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是同一年誕生的(1992年)。然而時隔28年之後,人們對於「氣候變化」的認識比對「生物多樣性」要認知度高得多。人類活動導致全球物種銳減,這素來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然而,全球範圍內相關政策措施仍然是較為空白。
  • 新研究表明 全球近1/4豚類及鯨類瀕臨滅絕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日前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近1/4的豚類及鯨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全球近四分之一的豚類及鯨類瀕臨滅絕
  • 下一個瀕臨滅絕的物種是什麼?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目前該物種僅剩2頭雌性,瀕臨滅絕。SOPA Images/視覺中國中國網新聞3月26日訊(記者慄衛斌 實習記者賈子墨)日前,世界上僅存的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因年齡過高,身體機能急劇衰退,於本月19日以「安樂死」方式離世。「蘇丹」去世後,世界上將僅剩兩頭雌性北方白犀牛,這一犀牛亞種將瀕臨滅絕。
  • 外媒:研究顯示螢火蟲瀕臨滅絕
    參考消息網2月10日報導 外媒稱,由美國塔夫茨大學和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領導的生物學家小組指出,由於棲息地喪失、人類使用殺蟲劑和人造光等三種威脅,螢火蟲正面臨滅絕危險。據西班牙《趣味》月刊網站2月4日報導,這項新研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49位螢火蟲專家參加,並已在美國《生物科學》月刊上發表。
  • 除了北方白犀牛 還有這10種動物瀕臨滅絕
    據悉,世間僅存著的兩頭北方白犀牛均為雌性,且分別為蘇丹的女兒((Najin)以及孫女(Fatu),這意味著該物種正式進入了滅絕倒計時。唯一倖存的雄性北方白犀牛的死亡,也對其他瀕危物種的命運做出了警告。據《每日鏡報》的報導,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消息,這10種動物正瀕臨滅絕。
  • 全球約2500種語言面臨滅絕 聯合國呼籲各國拯救
    語言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但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19日發布最新數據警告說,全世界大約2500種語言面臨滅絕。     聯合國呼籲各國共同努力,拯救瀕危語言。
  • 「入侵」中國的六大物種,圖1成了淡菜,圖6被國人吃的瀕臨滅絕!
    【「入侵」中國的六大物種,圖1成了淡菜,圖6被國人吃的瀕臨滅絕!】貽貝,前段時間丹麥召集中國吃貨解決了貽貝泛濫問題,我也是才知道這東西的,在美國也是一樣的頭疼,但在中國卻成了淡菜(一種貽貝幹製品)。據了解,雀鱔是雀鱔科雀鱔屬的大型魚類的統稱,產於北美或中美等地。
  • 盤點全球八大瀕臨滅絕的動物,十分珍貴可愛可憐
    全世界有794多種野生動物由於缺少應有的環境保護而瀕臨滅絕76科300餘種植物瀕臨滅絕以下資料只是人類目前所知,不知道還有多少知名或不知名的物種正在消失
  • 雙語|研究: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進度比預想的快
    由於野生動植物貿易、汙染、棲息地喪失和有毒物質的使用,人類已經導致數以百計的物種消失,並將更多的物種推向滅絕的邊緣。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結果表明,近幾十年來,物種滅絕的速度已在加快。物種大滅絕正如其名字所暗示的那樣嚴重。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五次大滅絕事件,每一次都導致70%到95%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物種滅絕。最近的一次發生在6600萬年前,恐龍滅絕了。
  • 2019年已滅絕和2020將要滅絕的物種
    有一些物種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但在2019年之前就永遠地消失了。在新的2020年,仍有物種面臨滅絕的危險。已經滅絕的物種2019年12月23日,中國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專家稱,長江又一特有物種「長江白鱘」滅絕——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
  • 心疼這5個外來物種,來到中國後,都快被國人吃到瀕臨滅絕了!
    很多在國外橫行霸道的物種,來到了我國,都變成了「小綿羊」一般的存在。這5個物種就是如此,它們都已經快被國人吃到瀕臨滅絕了!心疼這5個物種,來到中國後,整日生活在「恐懼」之下。第一個物種:德國大閘蟹這種螃蟹在德國很「兇猛」,它們出行會堵塞交通,居住會挖毀堤壩,弄得德國人苦不堪言。
  • 「世界最孤獨」青蛙有望脫單 而有些物種,滅絕了
    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病毒蔓延、人類活動……造成物種凋零的原因,是多樣的。2016年10月,秘魯普諾Coata河上出現數百隻的的喀喀湖蛙的屍體。該物種在自然保護聯盟瀕臨滅絕物種危急清單中,屬於極危物種。
  • 聯合國發布全球瀕危語言地圖 18種面臨滅絕
    18種聯合國所列的極度瀕危語言在地圖上的分布(第一張)(圖片來源:國際在線)18種聯合國所列的極度瀕危語言在地圖上的分布(第二張)(圖片來源:國際在線)中廣網北京5月2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8時19分報導,據美國媒體報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發布了最新的「全球瀕危語言地圖
  •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經來臨,請給野生動物一個美好的明天
    人類活動正把成千上萬的物種推向滅絕的邊緣。一個世紀以來,數以千計的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物種已經被證實滅絕,這表明第六次大規模滅絕已經來臨。因為人類數量和消費水平逐年上升,大規模的人類活動直接導致物種滅絕的加速。
  • 人類加速破壞自然 全球瀕危物種新增7000餘種-瀕危等級 瀕危...
    人類加速破壞自然 全球瀕危物種新增7000餘種  綜合報導,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18日將超過7000種動物、魚類和植物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並警告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正造成物種以「前所未有」速度瀕臨滅絕。
  • 與467個物種告別的2010年代
    此外,倖存生物中也有很多物種瀕臨滅絕,或種群數量急劇減少。  新年伊始,一則「長江白鱘沒能進入2020年」的消息在網絡空間引起關注。早在去年9月,在全球物種保護權威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舉行的一次學術會議上,與會專家經過評估認為,長江白鱘這一中國特有的物種已經滅絕。據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12月下旬在線預發布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估計在2005年到2010年,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 已經滅絕的猛獁象,為什麼還被列入瀕危物種?-虎嗅網
    這一曾經稱霸北美、歐洲和亞洲北部,並早已在4000多年前滅絕的物種,最近卻因一個議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iceagemovies.com近期,全球的保育人士齊聚瑞士日內瓦,舉行《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第十八次締約方大會。
  • 盤點近年十大瀕臨滅絕物種 中國白鰭豚居首
    西非黑犀牛曾廣泛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的大草原上,但是近年來數量急劇下降,已經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名單。據悉,這一珍稀物種的成年個體總數量不到50頭,事實上可能已經徹底滅絕。最近一次在喀麥隆北部的一次調查行動中,並沒有發現野生西非黑犀牛的蹤跡,然而令人震驚的是,當地偷獵行動依然非常普遍,即使還有野生西非黑犀牛也難逃偷獵者的捕殺。
  • 網際網路加速語言滅絕 教授建議建「語言博物館」
    「全球6000多種語言中至少有3000多種面臨消失的危險.有報告預言到2050年,90%的人類語言將從地球上消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畢斯塔在 「2008年國際語言年暨第九屆國際母語日」論壇上指出,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網際網路以及全球化的衝擊,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