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你》:解讀陳韻如之「死」的更深層原因及其現實思考

2020-12-19 花生的書桌

臺劇《想見你》豆瓣評分從8.0飆升到9.2的熱門影視,被無數網友評為年度TOP級的電視劇。和我們印象中臺灣青春偶像劇不同的是,《想見你》融入了雙向穿越、推理等元素,讓人看了欲罷不能。

劇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角色是陳韻如,性格內向的她一直想從這個世界消失,當得知小年夜自己會被殺死時,她沒有試圖改變,而是選擇了求死。在最後黃雨萱改變大結局的時間線前,我們看到了陳韻如的求死過程:在接連遭受周圍所有人的討厭之後,陳韻如選擇在小年夜的當晚自殺。

很多人都覺得陳韻如的自殺是蓄謀已久,但在我看來,陳韻如的死有多重因素,逼她自殺的其實不止是她自己。原生家庭的傷害、周圍人的不認可、自我性格因素,都造成了陳韻如的「死」。今天我就以家庭、社會、個人的角度淺析陳韻如之死的幕後推手。

01原生家庭關愛的缺失,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一推手

我們來看陳韻如的原生家庭生長環境:媽媽是個陪酒女,每天喝的酩酊大醉直接睡在家裡的沙發上,每天早上都要陳韻如把她背到床上睡覺;弟弟也總是對陳韻如兇巴巴,每天都要陳韻如給他準備早餐、叫他起床;爸爸更是從來不在家裡出現。當爸媽提出離婚時,表面上詢問陳韻如跟誰,其實兩人彼此都只想要兒子。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原生家庭的圖景會被孩子內化,所謂的性格也就是把你童年時期家庭的相處方式,內化到你內心深處。

重男輕女、缺愛、父母都不盡責,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陳韻如,承擔起家庭的支柱,做飯、照顧全家人,久而久之,陳韻如變得抑鬱,把原生家庭的傷害內化到內心深處,把青春期的所有煩惱都埋在心裡,全靠音樂和日記來排解壓抑。

《創傷心理學》一書指出,當原生家庭的養育者讓孩子無法感受到自己被無條件地接納和愛的時候,孩子的自我存在感便會遭到損害,於是便會產生不健康的心態。

原生家庭關愛的缺失,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一推手。

02周圍人對其性格的否定,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二推手

陳韻如在回到自己的身體後,享受著黃雨萱給她帶來的改變:弟弟很喜歡她、媽媽對多了一份關心、同學們願意接近她、她曾經暗戀的李子維也喜歡她……於是陳韻如模仿黃雨萱的表情和語氣,討好著周圍的人,並且甘心扮演著黃雨萱來贏得這些喜歡。

當陳韻如意識到李子維只喜歡曾經的黃雨萱,崩潰的她一夜回到了原來的樣子,周圍人覺察到陳韻如變回原來的樣子後,都無意地表示不喜歡曾經的她:

弟弟說「以前的樣子當然不好啊,好不容易才開始喜歡你,拜託不要再變回以前討人厭的樣子好不好」同學說「拜託你不要在變回以前的陳韻如了,以前的你超討厭的」

心理學博士陳海賢說過:「關係裡,人的行為是相互塑造的。」當同學們和弟弟表現出對陳韻如的討厭時,陳韻如的內心深處認定了這種不喜歡,於是就變得和大家越來越疏遠、越來越疏離,這被心理學稱之為「投射性認同」。

所以當陳韻如再次回歸時,發現周圍人依然厭惡著那個內向的陳韻如,她的內心深處認同了別人對她的討厭,正如她的那句「我也不喜歡我自己」,於是萌發了尋死的念頭。

伏爾泰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周圍人對其性格的否定,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二推手。

03缺乏對自我的認同,是陳韻如求死的第三推手

陳韻如因為原生家庭等原因天性內向和自卑,但內向本沒有錯,陳韻如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書架上有各種詩集,學習成績又好,像陳韻如這樣的內向學生其實在學校中很常見。

但陳韻如自己卻無法接納自己這樣的性格,她一直在否定自己,害怕不被在乎,害怕得不到愛,害怕同學們異樣的眼光,於是她總是想著在世界上消失,想逃避她所厭惡的這個世界。

在心理學上,陳韻如屬於「迴避型人格」,因為太在意外界的看法,她對世界的信任被破壞了,導致她沒有安全感,採取迴避行為,同時也對自己極其不自信、過度自卑。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無論是追求優越性還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態,而是一種能夠促進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長的刺激。」像陳韻如這樣的青少年,完全可以在很多領域發揮她的光和熱,只要處理得當,自卑感也可以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

然而,陳韻如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對自己不認同,從而當她不斷接收到外界的惡言無法忍受時,走向了求死之路。

04如何拯救「陳韻如式」的青少年?《想見你》帶給我們的教育啟示及其現實意義

《想見你》導演曾透露過,想通過這部劇和大家一起探討青少年自我認同問題,因此除了高甜的愛情和縝密的穿越邏輯,《想見你》更深層次展現出的,是對「邊緣人」的關注,以及社會該如何正確對待他們,對於我們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我將從家庭、社會、個人三個方面來分析面對陳韻如式的青少年時,我們該如何拯救與自救。

①對於家庭:警惕「情感忽視」,加強對子女真正意義上的陪伴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指出: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身為父母,既然把孩子生出來,就要對其負責。陳韻如的父母對她不管也不教,甚至強烈表現出重男輕女,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長大的陳韻如,走向自卑和內向是必然的結果。

如果父母自己有問題,就去修正,不管是夫妻情感還是個人職業,遇到的問題都不能強加給孩子,更不能以自身的原因為藉口去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想見你》中陳韻如的媽媽會偶爾懺悔自己因為特殊職業而忽視了孩子,但卻永遠也不會試著去改變。

很多時候,父母表面上關心孩子,其實真正對孩子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一個問題多多的青春期少年不是一夜之間形成的,今天的秧苗來自於很久以前播下的種子。因此,從電視劇引申出來的,是父母如何做到真正關懷孩子,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陪伴,給予孩子幸福的童年。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裡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

作為父母,如何培養出幸福的小孩,是在成為父母前就應該研究的課題。

對於社會:不做「烏合之眾」,不把自己的道德標準強加於人

《烏合之眾》一書寫道: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在校園中,面對處於邊緣的同學,很多同學總是會處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和一群人一起嘲笑他們,即便有些人內心不想去做這樣的事,但為了合群,他們也加入到校園欺凌中。戴著助聽器的莫俊傑、同性戀的王詮勝、內向的陳韻如,他們都遭受到了來自群體的校園冷暴力,甚至觀眾在看到「黑化」後的陳韻如,都紛紛發彈幕說「陳韻如你給我去死」。

去年自殺的女性雪莉,正是因為來自於烏合之眾的網絡暴力,無法去面對來自群體的語言暴力,最終選擇了輕生,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即使你是旁觀的看客,也可能間接成為傷害他人的幫兇。

在陳韻如跳樓前的自白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什麼你們每個人都要叫我在努力一點,要我再更好,你要開心,你要快樂,你不要變回以前的陳韻如。」每個周圍的人,都用自認為對的標準來去評判著她,讓她感受到了無盡的壓抑。

當我們去評判一個人的時候,往往帶著主觀偏見,所以會有這麼多鍵盤俠叫囂著自以為正確的觀點,但事實卻是更多時候我們忽略掉了事情的另一面。

內向的陳韻如不好嗎?她有她豐富的內心世界;戴著助聽器的莫俊傑不好嗎?在李子維眼中這個東西很酷;喜歡男生的王詮勝不好嗎?他有他愛的權利。

所以,在我們每次做出價值判斷之前,做個理性的人,不去用自己的道德標準衡量別人,不去做那個不假思索的烏合之眾,那麼這個世界會少很多不開心的「陳韻如們」。

③對於個人:學會「課題分離」,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課題分離」是阿德勒提出的重要理論,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之所以煩惱,是因為想要獲得別人認可。因此,想要擺脫這樣的煩惱,就要學會「課題分離」。所謂課題分離,就是要分離「別人的課題」和「我的課題」。

在《想見你》中,陳韻如的課題是「性格內向」、「不想被別人討厭」,而別人的課題是「陳韻如好可憐、陳韻如怎麼總是一個人、陳韻如不理人的樣子好討厭」。在阿德勒看來,「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課題,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幹涉。

在課題分離時,我們要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別人如何看自己,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那都是對方的課題而不是自己的課題。我們活在這個宇宙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人際關係問題,事事順意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不去畏懼別人的討厭,勇敢前行,才能得到自由。

最終在黃雨萱改變時間線後,陳韻如潛意識裡記起黃雨萱對她說的「你那麼想要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而是因為你對世界有太多期望。」陳韻如最終放下了對世界的期望,將自我的課題與他人的課題分離,學會了去珍惜身邊的美好。

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說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性格沒有好壞之分,每一個「陳韻如式」的個體,都應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擁有做自己的自由。

結語

《想見你》最終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大結局,改變了時間線後的陳韻如最後沒有死,但在這個完整的故事中,我們見證了陳韻如走向自殺的心路歷程,這對於很多同為內向性格的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希望每個不怎麼合格的父母,都能醒悟過來,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

也希望每個曾經傷害過陳韻如的我們,都能夠糾正自己的言行,不再去無意傷害他人;

更希望每個曾經像陳韻如的你,都能擁有活出自我的權利。

阿德勒說,「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賦予自己的。」願我們都能活出自己人生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想見你》結局4大謎團還沒解!莫比烏斯環?陳韻如之死?
    十七整理了網友提出的《想見你》4大未解之謎,莫比烏斯環、陳韻如死亡過程等等,希望大結局一定要給個答案啊!首先是大家最關心的——黃雨萱和李子維還能重逢嗎?不過這個不算解謎,只能算劇情走向。在大結局的預告中,1999年的陳韻如死了,而2019年的黃雨萱,因為隨身聽壞了,再也無法回到過去、無法見到李子維。黃雨萱在2019年慢慢接受無法穿越的事實,只能落寞地開始寫日記,但每篇日記的結尾都是「想見你」。
  • 《想見你》是怎樣的愛情故事?為什麼說陳韻如和王詮勝是透明的?
    《想見你》是怎樣的愛情故事?為什麼說陳韻如和王詮勝是透明的?最近是不是有很多人關注這一部臺灣偶像劇《想見你》,相信不少人看到時間線都會有種霧蒙蒙的感覺,好在昨天小編整理了一條時間線,不懂的可以去看一下哦~保證看完之後你會恍然大悟一下下的。
  • 《想見你》結局也許在意料之中:陳韻如真正想殺的,其實是黃雨萱
    文/葉秋臣一周更新一集的《想見你》,等待實在太難熬了。好多觀眾都開玩笑說為了能一周看上兩集,都特意跑去視頻網站看刪減版,雖然內容相同但畢竟看起來有兩集的樣子,增強了追劇中的滿足感。而且,預告裡似乎還能多看幾個畫面,提供了更多的遐想空間。
  • 想見你:黃雨萱打破閉環救贖陳韻如,大結局簡單又真實!
    「想見你只想見你,未來過去我只想見你,穿越了千個萬個時間線裡人海裡相依」!《想見你》播出時間兩個月,評分一直居高不下,除了前兩集在理清故事線稍有些尷尬之外,其他的真的是又虐又高能。這也是黃雨萱一開始就想做的,她想極力改變陳韻如在小年夜會遇害的事實,卻怎麼也沒有想到引導陳韻如死的恰恰是自己,在整個穿越的過程中,黃雨萱表現得有多讓人喜歡,陳韻如就會有多想離開這個世界。
  • 高分臺劇《想見你》:淺析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間掙扎的陳韻如
    臺劇《想見你》中女主角陳韻如一直都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中掙扎。近幾年來臺劇也像港劇一樣出現了很多精品之作,能夠讓觀眾朋友們在觀看的同時對生活產生思考與共鳴。近日,又一部精品臺劇《想見你》播出在即,它的故事情節和製作精良一經播出,迅速吸引了觀眾朋友們的目光。豆瓣評分也從一開始的8.0飆升到了9:02,這算得上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了。故事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它能夠在青春校園偶像劇的外衣下,展示出懸疑劇的精彩,同時又可以帶著觀眾朋友們探討一些社會問題。
  • 想見你大結局皆大歡喜?其實還有隱患未除,黃雨萱和陳韻如要小心
    很多人看完《想見你》的大結局之後,都覺得心裡受到了莫大的安慰,因為心心念念的黃雨萱和李子維這一對終於在一起了。而且莫俊傑這個可愛的男孩子也沒有因為太過於自責,就甘願做陳韻如的殺人嫌疑犯,總之每個人看起來都很完美,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
  • 《想見你》:黃雨萱和陳韻如的情感經歷,給女人們上了一課
    寶藏電視劇《想見你》大火,裡面男女主角的愛情糾紛讓人沉迷,但在輕鬆浪漫的愛情之下,終究也是有著讓人痛心的一部分。 黃雨萱和陳韻如這兩個擁有相同長相的女孩,卻擁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性格和人生際遇,甚至連愛情也是如此。 陳韻如一直緊緊追隨的大男孩李子維,不管她多麼努力,他都不會心動,可黃雨萱的出現,卻讓這個傲嬌少年動了心。 我想,看完《想見你》,黃雨萱和陳韻如的情感經歷,著實給女人們上了一課。
  • 《想見你》:解開莫比烏斯環的人,從始至終只有她
    對此,僅剩一集就大結局的《想見你》,已經給出了足夠的線索,現在推理遊戲也正式開始。小勤認為解開莫比烏斯環的人,從始至終只有她。她就是陳韻如。陳韻如本以為,她只要假扮黃雨萱,就可以接收她現有的一切,可是假的真不了,當真相被揭穿了一刻,她萬念俱灰,這才有了小年夜慘案的發生。從陳韻如之死,到莫俊傑坐牢,再到李子維出車禍昏迷,以及李子維版王詮勝上線,一切皆因他對黃雨萱的思念。
  • 《想見你》|只有你想見我的時候,我們的相遇才有意義
    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八三夭樂團 - 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只想見你,未來過去,我只想見你。穿越了,千個萬個,時間線裡,人海裡相依。八三夭的這首《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作為片尾曲,可以說是對《想見你》主題最貼切的呼應。無論是貼合劇情的歌詞,亦或是融入了RAP的編曲,都讓人越聽越上癮,有時候聽著還恍若有五月天的感覺。
  • 《想見你》會那麼燒腦,是「莫比烏斯環」式敘事結構的功勞
    就這樣,來自2019年的黃雨萱,在早已穿越過上千次的李子維的指引下,幾次穿越回過去,試圖通過改變陳韻如的命運,避免陳韻如的死,從而改變歷史,為自己所愛之人和朋友,換來更好的結局。就像《想見你》中,2019年的李子維,對2019年的黃雨萱說:「也許就是因為我們太想要改變這一切,才會導致這些事情一再的發生。」男主角李子維想促成黃雨萱穿越的原因,是因為知道陳韻如會在1999年小年夜死亡,希望黃雨萱能夠穿回陳韻如的身體,弄清楚是誰殺了陳韻如,並阻止陳韻如的死。
  • 豆瓣9.2的《想見你》:人人都愛黃雨萱,但我們都是陳韻如
    但冷靜下來,突然覺得黃雨萱這個人設真的不太現實,這是一種什麼體驗呢?就是天生聰明勇敢性格沒有一點毛病,你不需要做什麼努力,就可以輕鬆地贏得身邊人的喜愛,不洗頭下樓倒個垃圾,也會有男神來約你……反正就是那種想要的一切都可以輕鬆得到的人生。反而是陳韻如這個角色,讓更多的人從故事裡看到自己。
  • 解析《想見你》的幾個細節,莫非後來跟王詮勝談戀愛的其實是陳韻如
    一開始黃雨萱的夢境裡,除了有黃雨萱的回憶,還有陳韻如的。但是她當時並沒有經歷過穿越(也可能是還沒有拍到穿越),沒有經歷過穿越的黃雨萱其實不可能會有陳韻如的回憶。
  • 《想見你》:臺灣偶像劇的突破之作
    《想見你》海報但《想見你》開播之初,反響平平,前兩集也很像以往臺灣偶像劇的「俗套」畫風,因此豆瓣開分時是8分。但隨著播出的推進,劇情低開高走,反轉不斷,口碑與聲勢也一路高漲,目前豆瓣評分已漲至9.2分。愛奇藝內地、騰訊視頻也抓緊買入版權,於2019年12月22日起同步播出。
  • 想見你影評,想念離我如此之近,才發現你多遙不可及
    還記得之前我在《少年的你》影評裡說過「期盼著可以儘快看到真10年來最好的青春片」,沒想到這麼快就讓我遇到了《想見你》,因為每周只更新一次,等了好久才把整部劇追完,心情隨著劇情跌宕起伏,雖然已經明確主線劇情的走向以及李子維和黃雨萱的情感發展,但配角的支線劇情和那些不走尋常路的「橫生枝節」,都讓我不自覺地掉進導演和編劇設計的坑裡,無法自拔,就像彈幕裡說的那樣
  • 豆瓣9.2,熱播臺劇《想見你》的成功,少不了這些道具的助攻
    簡單的看劇情,《想見你》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不過,它卻在豆瓣拿下了9.2的高分。《想見你》的優秀,和韓國2019年的電影大贏家《寄生蟲》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其中一個就是利用各種道具的助攻,從側面刻畫了人物的心理,從細節中推動劇情的發展。在豐富了劇情層次感的同時,也突出了嚴峻的社會問題。
  • 《想見你》從四種愛情模式解讀自我對親密關係的期待
    《想見你》的主要演員雖然只有3個,卻因為穿越、靈魂變換,衍生出了多角戀。陳韻如、李子維、莫俊傑、黃雨萱、王詮勝,他們因各種各樣的愛上彼此,這與各自性格、機遇息息相關。每個人喜歡上另一半的原因各有不同,相應的,在戀愛中的深層心理動機也會有區別,這些區別實際上反應的是我們希望從這段關係中獲得什麼。1、陳韻如和李子維:你是我黯淡世界的一道光陳韻如愛上李子維,是第一次見面的時候。
  • 《想見你》剛現神劇情就停播,心疼李子維還要躺兩周
    由柯佳嬿、許光漢、施柏宇主演的口碑神劇《想見你》距離大結局只剩六集,不光沒有爛尾的苗頭,劇情還越來越精彩,每當觀眾以為自己對情節的梳理有點起色的時候,新的高能劇情又往往出人意料,意想不到又偏偏還前後呼應,難怪《想見你》的豆瓣評分能從8.0一路飆升到9.2。
  • 爽文|臺劇《想見你》之腦洞大開:請給莫俊傑一次穿越的機會吧
    故事主要是圍繞黃雨萱和李子維的愛情故事展開,沿著陳韻如小年夜之死的謎案一步步抽絲剝繭,將青少年的認同與自我認同搬到熒幕前,讓大家的心跟著百轉千回又扼腕嘆息。關於時間線的梳理,本文就不贅述了,網絡上有很多類似的精彩文章。
  • 如果你是陳韻如你該怎麼辦?你將如何做?
    想念離我如此之近,才發現你多遙不可及。你的出現,就足夠佔據我餘生的那些年。失去你的時間裡面,我的世界從未往前所有的離別都是我在練習失去你要我怎麼穿越時間,重新和你相識一遍在想念的時候,就把溫柔的自己都用完了慢慢把自己擱淺在無法拼湊的昨天。
  • 想見你|莫比烏斯環的愛情 有些喜歡能夠穿越時間,依然來到你面前
    我總能看到好多女生朋友在發這劇的宣傳,這深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決定入坑《想見你》。懷著巨大的好奇心,想看看這劇的吸引力到底在哪兒?卻沒想到,《想見你》成功地讓我茶思飯想,三天時間追完這劇,隨後又復盤一遍。劇中歌曲伍佰的Last dance和八三夭的想見你想見你想見你完完全全把我洗腦了,最近一出口便是這兩首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