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李先生今年35歲,前一段時間因排便不暢到醫院檢查,醫生建議他做個直腸指檢了解情況,但是李先生見診治醫生是女醫生,且想著要被人「爆菊」,心裡有點尷尬,面子放不下,便拒絕了醫生的建議。誰知排便異常越來越嚴重,還會便血,李先生再次來到醫院,經腸鏡檢查後,病理結果顯示:病理結果出來了:(直腸距肛緣10cm處
李先生今年35歲,前一段時間因排便不暢到醫院檢查,醫生建議他做個直腸指檢了解情況,但是李先生見診治醫生是女醫生,且想著要被人「爆菊」,心裡有點尷尬,面子放不下,便拒絕了醫生的建議。
誰知排便異常越來越嚴重,還會便血,李先生再次來到醫院,經腸鏡檢查後,病理結果顯示:病理結果出來了:(直腸距肛緣10cm處)小細胞惡性腫瘤,傾向於低分化癌,建議免疫組化進一步分類。
在醫院經常會遇到像李先生這樣子的案例,因為直腸指檢需要暴露隱私部位,大部分被檢查者都會尷尬,甚至在沒有做好病情和操作流程解釋下,有可能會造成誤會。但其實,直腸指檢是一個非常簡單但卻十分有用的常規檢查。
直腸指檢是一項高性價比的檢查
直腸指檢也叫肛診,江湖人稱「一指禪功」,是胃腸科、泌尿科以及婦產科常用的檢查手段,簡單來說就是被檢查者脫下褲子,跪在檢查臺,然後把屁股抬高,醫生戴上一次性手套,在手指上塗一定量的石蠟油或是潤滑油,然後將手指伸入被檢查者的肛門,通過手指的觸感,不需要藉助任何的輔助設備,了解被檢查者的直腸裡面有沒有長東西。
直腸指檢的檢查過程非常短,但千萬不要小看直腸指檢的作用。小到息肉、痔瘡,大到癌症等疾病都可以通過直腸指檢發現,此外,男性的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癌以及女性的子宮後傾、子宮頸腫瘤等都疾病,也可以通過做直腸指檢這個檢查項目發現,最重要的是,直腸指檢可以提早發現結直腸癌。
腸癌的發病位置深入盆腔,不僅解剖關係複雜,而且術後容易復發,其他的檢查項目也難以發現,與此同時,中國腸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並且病患逐漸年輕化,因此,早期發現結直腸癌顯得尤為重要。
哪些人群需要做直腸指檢?
一般來說,40歲以上的人群在體檢時,都應該把直腸指檢列入常規檢查項目,而如果有以下症狀的人群,更應該重視直腸指檢,及時做直腸指檢。
排便習慣改變:腸癌最早出現也是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排便習慣的改變,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或交替出現便秘和腹瀉、排便不盡感,隨著病情的惡化,還會有大便變細、大便變形以及腹脹等症狀。
大便性狀改變:80%-90%的腸癌患者會有便血的情況,出現大便變稀、大便帶血和粘液等大便性狀的改變。所以,一旦發現大便不正常,最好到醫院進行直腸指檢。
肛門處疼痛:常見的肛裂和肛周膿腫會引起肛門處疼痛,如果肛門口出現常發性疼痛,並且有膿血流出時,有可能是發生了肛瘻,直腸指檢能夠明確診斷。
患有痔瘡:在臨床表現上,痔瘡和腸癌有相同之處,非常容易混淆,直腸指檢可以初診辨別二者,減少了漏診、誤診的可能性。
同時,直腸指檢還可以運用在泌尿科和婦產科,以此判斷男性患者是否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或者前列腺癌等疾病,女性做直腸指檢可以了解子宮情況,也可以了解是否出現了盆腔佔位、盆腔炎症或是否有膿腫等婦科疾病。
直腸指檢對於腸道疾病有不可替代的意義,與此同時,腸鏡對腸道疾病也有著同樣重要的作用。
腸鏡對腸道疾病診查的意義
2018年美國的癌症協會將腸癌篩查年齡從50歲提前到45歲,並且建議75歲以下的普通人群每隔10年要做一次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除了可以發現早期腸癌以外,還可以診斷腸炎、腸息肉、潰瘍性腸炎等多種腸道疾病,另外,腸鏡檢查在臨床上還可以做治療,比如在腸鏡下切除腸息肉、早期各類癌症,甚至在腸鏡下可以切除闌尾。
但要注意的是,腸鏡檢查有分普通腸鏡和無痛腸鏡,普通腸鏡比無痛腸鏡便宜,但檢查過程比較難於承受,如果是年紀比較大或是有其他疾病的被檢查者,建議選擇無痛腸鏡,在腸鏡檢查前需要注意飲食,儘量在前一天吃流食,在檢查前喝電解質水,直到排無渣無色或是淡黃色的液體為止。
預防腸癌,善用兩件「法寶」
腸癌死亡率的下降得益於腸癌的篩查,目前臨床用於篩查腸癌最有效的兩種檢查項目,就是腸鏡檢查和直腸指檢。
臨床證明,有90%的距離肛門7釐米以內的腫瘤,可以通過直腸指檢發現,尤其是直結腸癌,而直腸癌有70%以上是低位直腸癌,只做直腸指檢即可發現。
腸鏡檢查作為腸癌篩查和檢測的金標準,可以及時發現息肉等癌前病變,阻止息肉惡化成為腸癌,因此,大便潛血陽性的人一定要及時做腸鏡檢查。
所以,不論是腸鏡檢查還是直腸指檢,對於降低腸癌死亡率都有不可代替的位置,一旦發現癌變,及時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醫療技術不斷提升,無需再「談癌色變」,早發現早治療是一切癌症的關鍵,腸癌也不例外。
參考資料:
[1]《你知道,普通人一次結腸鏡篩查可保幾年無緣直腸癌嗎?》.醫學論壇網.2020-06-2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