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公交事業歷經一百多年,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並留下了許許多多有意思的車輛、線路的歷史。雙層車、環城電車等等這些上海公交的獨特記憶,你了解嗎?
上海雙層公交溯源
1930年代中期,雙層公共汽車行駛在街頭
如今一談起上海的雙層公交線路,很多人立即會想到911路。你可能不知道,雙層公交車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駛上上海街頭了。上海是東亞地區第一個出現雙層公共汽車的城市。1933年,英商中國公共汽車公司定製了40輛雙層公共汽車,並在1934年4月1日,將13輛雙層車先行投入1路(由兆豐公園至虹口公園)汽車線上運營,這比香港開始有雙層巴士運營要早15年。這種雙層公共汽車車身全為精鋼製成,造價高昂。上層設38坐席,下層設32坐席、12立位,每輛可載客82人。上海的雙層公共汽車在當時堪稱世界先進。
上海引進的雙層車
911路開通於1993年,最初叫雙層1路,自老西門至上海動物園。當時上海公交企業投入2條雙層專線,即雙層1路、雙層2路,後分別改為911路和912路。911路途經上海知名繁華商街淮海中路。
上海首條公交線路是什麼?
上海英商有軌電車線路最早開始行駛
上海的公交肇始於1908年3月5日開通的有軌電車線路,該線來往於靜安寺與黃浦灘(設站在上海總會,即廣東路外灘)之間。最初並無線路名稱,後定名為1路。因此,上海的公交創始線路是1路。我們拿今天的20路無軌電車線路來與早期1路有軌電車對照,發現二者總體走向相仿,但又不盡相同。因為當年哈同花園的南京西路一側圍牆外是沒有「噹噹車」(上海人對有軌電車的暱稱)開行的,而今天的20路電車走的幾乎是南京西路全程。
60年代初無軌電車「稱霸」南京東路
20路無軌電車線開通於1928年9月27日,從最初的靜安寺至兆豐公園(中山公園)的「短駁線」發展成為威海衛路(威海路)、福州路一線主力公交。1963年8月15日,因南京路全線停駛有軌電車,20路無軌電車以鼻祖公交1路有軌電車替代品的角色實現了華麗轉身。就在2019年國慶期間,20路車廂還被打造為「移動公交博物館」。
中國無軌電車第一線
早期的14路無軌電車
1914年11月15日,英商上海電車公司(簡稱英電)開闢了上海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同時也是中國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而且,更不得了的是:全球持續運營時間最久的無軌電車線路。該線自鄭家木橋(今福建中路延安東路口)沿福建路至老閘橋(今福建中路北京東路口),線長1.127公裡,後定名14路。
90年代後期東新橋終點站處的「飛翼」空調電車
14路終點站臨近洋涇浜,市面熱鬧。一旁的東新橋舊橋址北部的北海路、湖北路、海口路、浙江中路交會處,又曾是皮革業、紙紮業聚集成市的地方。由於這裡的地形有利於電車轉彎、調頭、停靠,交通日趨繁忙,形成著名的交通樞紐。從50年代至到90年代,14路經歷了多次延伸調整。1997年春節期間,14路所在的公交二電公司還自行研製了全國首輛冷暖空調電車,並投入到14路線路上運營,給這條中國無軌電車第一線又增添了一個新的光環。
持續運營時間最久的無軌電車線路就是上海14路電車線路(張淵源 攝)
滿眼「城門」的環城圓路
1950年公交指南中可見1路環城圓路汽車滿眼「城門」的線路示意圖
環形公交線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在1960年代以前上海人還稱環線為「圓路」。如1928年11月11日調整開闢的華商有軌電車3路圓路,其起終點都在小東門,沿中華路、今人民路繞城一周;1945年12月10日上海市公用局公共汽車管理處開闢公共汽車1路圓路,起終點設在老西門,同樣也環城一周。
1953年老西門中華路上行駛的21路無軌電車
1953年7月1日,上海電車公司開闢21路無軌電車環城線路取代了1路圓路汽車線,並創下了一個記錄:新中國成立後全國第一條使用國產電車車型和架空設備的線路。實現了架空線網自行設計、架空配件自行製造的目標。同時,開啟了上海市中心以無軌電車取代公共汽車的發展方針,利用有限的汽車資源和能源開闢更多的公交線路,在短期內迅速擴大公交線網,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90年代中期的11路經典款SK561G型無軌電車
11路環線的老乘客可能還會記得,除了沿線經過的眾多座「城門」(老西門、小北門、老北門、新北門……)外,在11路的站牌和行車報站都會將該線終點表述為「環城圓路」。事實上,這個環城圓路並不是一條道路的名稱,也不是中華路和人民路的合稱,而就是指的11路公交環線。因為這條「圓路」是循著原來上海古城的城牆外繞行一周的,所以稱之為「環城圓路」。用今天的話來解讀,就是「繞城環線」。1962年9月1日開闢的11路環城電車線在2006年8月28日又取得了新的記錄:上海首條使用超級電容車的公交線路、首條實現快速充電技術商業化的公交線路。
2006年投入使用的超級電容車
中運量公交的前世今生
中運量71路是上海首條中運量公交線。但是,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在調整為中運量線路之前,71路本身就是一條很有歷史的公交線。
穿行在延安西路江蘇路口的中運量71路電車(張淵源 攝)
1946年3月,上海市公共汽車公司籌備處開闢自北京東路外灘至中正西路(延安西路)江蘇路的3路公共汽車線路,1947年3月29日又新闢中正東路(延安東路)外灘至平涼路臨青路的11路公共汽車線路。此二線於1956年初合併為31路汽車線,由平涼路軍工路至天山新村,堪稱當時全市最長公交線。
1956年11月,31路更名為71路。1957年2月,71路分拆為75路(延安東路外灘至軍工路)和新的71路(高陽路周家嘴路至天山新村,後又縮線為北京東路外灘至天山新村),1958年起延伸至天山支路,後又將東端終點站調整至延安東路外灘。1992年,71路延伸至茅臺路水城路,深入仙霞新村新居叢中。延安高架路建成後,於1999年利用高架道路資源開闢了71路B線。2005年71路繼續向西延伸至雙流路,2006年71路B線停運。最令人矚目的就在2017年,自延安東路外灘至申昆路樞紐的中運量71路開通,同時將原71路調整為中運量配套短駁線,並更名1250路繼續運營。
茅臺路水城路71路終點站
資料:上海市測繪院·圖溯上海
編輯:周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