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一看到介紹臺釣大魚雙鉛線組,就會馬上的「想當然」為下鉤是跑鉛的配置,從而引發出更「想當然」的靈頓、甚至釣小魚怎麼樣的「說法」,更有甚者上來就說這會纏線……其實,這些言論都太過於「想當然」。下邊,咱們就結合大家的問題,專門的給大家解讀這個:輕鬆就能把普通線組變成雙鉛線組;抗流水更有效;釣大魚別人沒口你有口~號稱釣大魚最靈敏的「臺釣雙鉛大魚線組」——尤其,如何正確使用,和關鍵的如何調釣~(近期我們還有專門的調漂演示視頻)。
此線組介紹的擴展連結:最靈敏的雙鉛釣法,卻多數釣魚人沒見過,詳解臺釣的大魚線組
下圖為配單鉛子線全貌:
首先說前提,因為凡事都要有前提,否則那就成了抬槓或不成立。臺釣的這個雙鉛線組,定位於兩點前提,一個是釣大魚;一個就是抗流水。反而第一不適用的方面就是釣小魚。這個線組只需要正常的換子線步驟,就能輕鬆地實現常規線組變成「雙鉛」線組。而且針對不同的魚情和不同的使用,調釣也是很容易的。不過許多朋友不太理解,甚至懷疑不說調釣和用法是保密,那麼,咱們今天就來個「解密」。這是圖文版,之後馬上就上視頻版。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下。
「雙鉛懸墜釣法」實用的調釣解密
這種釣法常被應用於垂釣較大青魚或草魚的時候,尤其大家普遍反映魚口不好甚至全領域沒口的時候,這種釣法往往能發揮出「神奇」的效果。因為大魚的線組過於粗壯,進而在魚下底不好或試餌嚴重的時候,常規的「笨釣」根本看不到「魚口」。所以此類線組的這種釣法,就成了許多垂釣青魚、草魚高手的制勝法寶。
「雙鉛懸墜釣法」線組狀態——釣魚時,主線配鉛上移到合適位置(飛鉛),子線配鉛上移至頂端(挨近八字環)。此時主線鉛的飛鉛位置由起浮魚層和半水流層的位置而定。子線配鉛的「用量」宗旨是起浮魚層高或水流小,越少配鉛;主釣底層或下層有水流就多配鉛。子線配鉛雖然懸浮,但會明顯增加線組的穩定性。
此時調釣策略——空鉤半水、上鉤掛餌確定調目,而後下鉤帶餌找底,開釣。由於我們使用此類線組主釣偏大的青魚和草魚等「大物」,所以使用的釣餌多為螺螄、玉米、皮筋顆粒等,很容易實現上鉤帶餌調漂。實際舉例,我們空鉤半水上鉤掛2粒大小適中的玉米調5目,之後,我們只要下鉤再上餌找底,確定釣6目左右即可。此時的鉤餌狀態就是上鉤玉米懸浮、下(長)子線接近垂直狀態,下鉤餌觸底。根據實際的需要,還可以上拉浮漂,叫下餌明顯躺底。
(下圖和視頻為了演示出子線帶鉛,所以下移到這個位置。實際此釣法垂釣,子線鉛最常用的狀態是挨近八字環)
抗走水、大風天氣的「大跑鉛」調釣解密
這裡依舊要說前提,因為有人回復,水庫開閘你還跑鉛釣?是,這種前提釣箱都衝跑了……凡事都是基於前提和範圍存在的,釣魚的方方面面也不例外。這裡說的是跑鉛釣法可以有效對抗水流和大風走水的前提下,此線組的「大跑鉛甚至雙跑鉛」,能實現穩定性更好。
「大跑鉛」線組狀態——釣魚時,主線高飛鉛甚至上移到漂座位置,子線鉛墜躺底;甚至此時可以雙子線加鉛躺底,這樣是相對最穩定的線組跑鉛形式。注意,此時的子線鉛量不宜過小。
此時調釣策略——無鉤半水調漂確定調目,主線鉛此時在八字環位置,只要保證主線鉛為懸浮即可。而後找底確定釣目,再綁上子線開釣即可(注意,此時的找底可以是主線鉛找底,也可以是子線加鉛後找底,意思一樣,區別僅是八字環是觸底還是離底)。舉例,此時線組不帶子線調5目,而後找底到6目(主線鉛找底),這時,上推主線鉛墜,再加上配有單鉛或雙鉛的子線,確定釣目,開始跑鉛垂釣即可。
注意,此時由於子線配鉛較大,甚至雙鉛,入水下底速度較快,水線必然更加傾斜一些,會常見導致釣目小於6目,但無需糾結那因為水線傾斜的一兩目。反而此時要注意下邊雙鉛的用量要結合實際調整,原則是「夠用」就行,不要過大。
(下圖僅為池底雙鉛示意,漂桶裡拍不出來實際效果,就用了個老圖)
兼顧魚情最強的「不靈不頓」調釣解密
這種調釣是許多人最「糾結」的此線組狀態。即,上鉤懸浮,下鉤鉛到底跑鉛的形態。這一般應用於魚情不明,甚至賭魚開口較好的綜合性使用;也作為應對一般性風天和走水的時候使用。
「不靈不頓」線組狀態——釣魚時,主線配鉛位置隨意,可根據實際隨便調整位置(尤其抗水流,一般需要上提主線鉛的位置)。子線狀態此時是上鉤帶餌懸浮,下鉤子線跑鉛。這被稱為此線組的「不靈不頓」狀態。
此時調釣策略——先取下子線上的配鉛,而後上鉤帶餌,空鉤半水找調目。之後,加上子線配鉛,調整好鉛墜在長子線上的位置即可找底垂釣。實際舉例:此時上鉤帶餌、半水調漂5目後——下子線加配鉛,調整好上下太空豆的位置,而後找底釣3-5目。如果此種調釣是應對走水的應用,或追求穩定性的釣法,此時的子線配鉛更不宜太小。
後續提醒
提醒,釣魚的調釣相關可以用基礎物理知識理解,但一定不要嘗試用初級的理論物理去「生搬硬套」實際的狀態和運動,因為理論物理的前提是:理想狀態或真空環境下,只認為一個抽象的點或線——那和實際的線組狀態、調釣、運動的現象反而可能是不一樣的。否則也不會有更高級的實用物理的系列學科了。
簡單舉例,實際我們釣魚過程中的水線都是帶有弧度、彎曲的、傾斜的,絕沒有一些朋友腦子或認識中的「繃直」。舉例就像風箏力度快把人拉起來了,此時的線也是個很大的弧度。實際的垂釣,許多也不同於我們試漂桶中的狀態,因為許多環境幹擾下的線組和實驗現象不一定完全一樣。這就像一些視頻中拍攝的魚就餌現象,那反而只代表其魚情和環境,而不能代表廣義、異地的垂釣。
誰的?誰的?結尾
最後用一個問題解答結尾:這個線組,是從臺釣盛行開始時候就有的,不是達奇老牛發明的。只是我本人也使用20來年的一種線組而已,近些年重點重提,是如今各地區釣「大物」都有盛行的趨勢。其實在包括達奇網站在內的許多地方,網上我也都說了好幾年了——說這些,是重申這線組我只是介紹給大家……包括餌料配方,也都是談不上誰發明的……這需要我們首先的認識,許多東西絕不是您第一次看誰用或誰出名就是誰發明的。其次,我們應該在條件和魚情下,正確的認識和使用線組包括釣法。這些使用、適用的前提一定要看清,這其實才是我們科學、理智、客觀釣魚的根本。也是本文提醒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