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數學]西方的勾股定理之父

2020-12-12 搜狐網

  在古希臘早期的數學家中,畢達哥拉斯的影響是最大的。他那傳奇般的一生給後代留下了眾多神奇的傳說。

  畢達哥拉斯生於薩摩斯(今希臘東部小島),卒於他林敦(今義大利南部塔蘭託)。他既是哲學家、數學家,又是天文學家。

他在年輕時,根據當時富家子弟的慣例,

  曾到巴比倫和埃及去遊學,因而直接受到東方文明的薰陶。回國後,畢達哥拉斯創建了政治、宗教、數學合一的秘密學術團體,這個團體被後人稱為畢達哥拉斯學派。這個學派的活動都是秘密的,籠罩著一種不可思議的神秘氣氛。據說,每個新入學的學生都得宣誓嚴守秘密,並終身只加入這一學派。該學派還有一種習慣,就是將一切發明都歸之於學派的領袖,而且秘而不宣,以致後人不知是何人在何時所發明的。

  畢達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是畢達哥拉斯的另一貢獻,他的一個學生希帕索斯通過勾股定理發現了無理數,雖然這一發現打破了畢達哥拉斯宇宙萬物皆為整數與整數之比的信條,並導致希帕索斯悲慘地死去,但該定理對數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此外,畢達哥拉斯在音樂、天文、哲學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貢獻,首創地圓說,認為日、月、五星都是球體,浮懸在太空之中。

  小故事:

  畢達哥拉斯有次應邀參加一位富有政要的餐會,這位主人豪華宮殿般的餐廳鋪著是正方形美麗的大理石地磚,由於大餐遲遲不上桌,這些飢腸轆轆的貴賓頗有怨言;但這位善於觀察和理解的數學家卻凝視腳下這些排列規則、美麗的方形磁磚,但畢達哥拉斯不只是欣賞磁磚的美麗,而是想到它們和[數]之間的關係,於是 拿了畫筆並且蹲在地板上,選了一塊磁磚以它的對角線 AB為邊畫一個正方形,他發現這個正方形面積恰好等於兩塊磁磚的面積和。他很好奇.... 於是再以兩塊磁磚拼成的矩形之對角線作另一個正方形,他發現這個正方形之面積等於5塊磁磚的面積,也就是以兩股為邊作正方形面積之和。至此畢達哥拉斯作了大膽的假設: 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邊的平方恰好等於另兩邊平方之和。那一頓飯,這位古希臘數學大師,視線都一直沒有離開地面。

 

 來源:高中數學

(責任編輯:汪春)

相關焦點

  • 勾股定理到底是中國人發現的,還是「數學之父」畢達哥拉斯發現?
    據說勾股定理現在大約有500種證明方法,是數學定理中證明方法最多,也是人類最早發現並證明的重要數學定理之一。 那你知道為什麼叫「勾股定理」嗎? 其實是因為,中國古代稱直角三角形為勾股形,並且直角中較小的邊為「勾」,較長的邊為「股」,斜邊為」弦」,所以稱這個定理為:勾股定理,也有人稱商高定理。為什麼又叫「商高定理」呢?
  • 中國最早發現勾股定理,但西方為何不承認
    勾股定理就是指在任何一個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的平方之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勾股定理是中學數學幾何內容需要學習到一個定理,這個定理在我們解決很多幾何綜合問題時都需要用到,而且很多時候還是解題的關鍵。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勾股定理除了拿來做題,更對整個數學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科普:勾股定理為什麼叫勾股定理?
    此書中將大量的關於數學的樸素的思考,以周公和商高的對話的形式展現出來。其實就類似《詩經》,中國很多古代經典文學,科學,思想著作,都是收集整理當時廣泛流傳的民間智慧,再以集中的形式表達。所以實際上,對勾股定理最早的洞察,並不一定是周公本人。
  • 吳國平:中國最早發現勾股定理,但西方為何不承認
    您知道勾股定理嗎?我想這個問題隨便去問十個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能回答出來。勾股定理就是指在任何一個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的平方之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勾股定理是中學數學幾何內容需要學習到一個定理,這個定理在我們解決很多幾何綜合問題時都需要用到,而且很多時候還是解題的關鍵。
  • [趣味數學]陳子測日與勾股定理之發現
    然而,他的測日法所反映的數學及測量水平卻是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的,而且他的測量方法(後來叫做重差術)至今仍被使用著。所以,人們稱陳子為測量學之祖,毫不為過。  求得了日高及髀到日下點的距離之後,髀到太陽的距離即日遠,陳子是怎樣計算的呢?據《周髀算經》記載,有一次榮方和陳子問答,陳子說:「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勾,日高為股,勾股各自乘,並開方而除之,得邪至日者。」
  • 2018初中數學公式之勾股定理的來源和歷史
    下面是《2018初中數學公式之勾股定理的來源和歷史》,僅供參考!   來源     畢達哥拉斯定理是一個基本的幾何定理,傳統上認為是由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所證明。在中國,《周髀算經》記載了勾股定理的公式與證明,相傳是在商代由商高發現,故又有稱之為商高定理;三國時代的趙爽對《周髀算經》內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詳細注釋,又給出了另外一個證明。埃及稱為埃及三角形。
  • 八年級數學,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考點及知識點
    勾股定理是數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西方又稱畢達哥拉斯定理.它是歐幾裡得幾何的重要定理之一,有的數學家形象地稱勾股定理為歐氏幾何的「拱心石」.數學大師陳省身先生說:「歐幾裡得幾何的主要結論有兩個,一個是畢達哥拉斯定理,一個是三角形內角之和等於180℃.」華羅庚教授曾建議把它送入其他星球,作為地球人與外星人交談的語言,以探索宇宙的奧妙。
  • 初中數學《勾股定理》課程設計
    一、單元設計理念勾股定理這一章側重培養學生主動探尋並善於抓住數學問題的背景和本質的素養以及善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現象和過程進行合理簡化和量化,建立數學模型的素養。為實現這一目的,在授課中本著學透勾股定理這個根本,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 【八年級下】數學·勾股定理的證明,這些方法真不賴!
    我相信大部分的答案一定是「勾股定理」個人覺得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中國是發現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國家之一沒錯,就是這麼個簡單的理由正因為涉及到自己國家並且勾股二字也出自中國當然,除此之外勾股定理是改變世界的十個數學公式之一
  • 科學網—「勾股定理」的由來
    這個定理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幾乎所有文明古國(希臘、中國、埃及、巴比倫、印度等)對此定理都有所研究。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相傳是古希臘數學家兼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於公元前550年首先發現的。但畢達哥拉斯對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已經失傳。著名的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在巨著《幾何原本》(第Ⅰ卷,命題47)中給出一個很好的證明。
  • 誰是第一個發現勾股定理的人? 勾股定理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誰是第一個發現勾股定理的人? 勾股定理是怎樣推導出來的?時間:2016-04-13 20:13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誰是第一個發現勾股定理的人? 勾股定理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 教案:數學《勾股定理》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用測量和數格子的辦法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主動探究的習慣,並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了解勾股定理的由來,並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 明明中國人早發現了「勾股定理」,卻為什麼被認為西方人證明的?
    為什麼中國人比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了「勾三股四弦五」,但勾股定理作為定理卻被認為是由西方人證明的呢?主要原因就在於勾股定理的證明採用了科學的邏輯思維的方法,而這一點,中國古代的「科學家」、「數學家」是欠缺的。注意是證明勾股定理。
  • 八年級數學《勾股定理》知識點總結,考點考試題型都在這
    用數格子(或割、補、拼等)的方法體驗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量關係,會初步運用勾股定理進行簡單的計算和實際運用 ;經歷「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數學過程,並體會數形結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在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中,體驗獲得成功的快樂。
  • 中考數學,「勾股定理」必考點
    勾股定理的由來: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我國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較短的直角邊稱為勾,較長的直角邊稱為股,斜邊稱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數學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
  • 中國社會科學報:勾股定理與畢達哥拉斯定理證明思路不同
    西方學者一直使用畢達哥拉斯定理的說法,少有勾股定理的用法。即便終身傾力於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的李約瑟,在《中華科學文明史》中也採用「畢達哥拉斯定理」的稱謂,甚至有「《周髀算經》中對畢達哥拉斯定理的證明」的提法。而身處中國的我們,也認為勾股定理就是西方的畢達哥拉斯定理。
  • 人教版數學教材:愛因斯坦和他的勾股定理?
    原創 Helen 羅博深數學作者 | Helen文 2459字 閱讀時間 5分鐘導語人教版的教材驚現「利用相對論證明了勾股定理」大烏龍,網友:你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
  • 八年級數學,畢達哥拉斯定理,又稱為勾股定理
    於是一個偉大的定理從此誕生了!這個人就是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這個定理也以他的名字而命名,叫做「畢達哥拉斯定理」,在我國叫做「勾股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畢達哥拉斯證明勾股定理,用的圖形就是著名的「勾股樹」的樹根圖,就是如下的圖形。可是畢達哥拉斯是怎麼證明勾股定理的呢!聰明的你能做到嗎?
  • 2019年初中數學手抄報-勾股定理
    初中數學手抄報怎麼做?很多初中生都不太會,沒事,教育網小編來幫你!為大家帶來的初中數學手抄報圖片簡單又漂亮,希望大家喜歡。 舉個《初中數學手抄報-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在任何一個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長的平方之和一定等於斜邊長的平方。
  • 為什麼要證明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千古第一定理之譽並不為過。將公眾所熟悉的定理(數學與數學以外)排一下,此定理絕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