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教育創新首屆峰會發布:《人本主義教育宣言》

2021-02-08 校長傳媒

"LIFE教育創新首屆峰會"在北京舉行

發布《人本主義教育宣言》

文|國際在線記者鐘磬


2015年4月24至25日,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新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 「LIFE教育創新首屆峰會」在北京舉行。


本次峰會以「從應試教育突圍,為生活重塑教育」為主題。旨在探討全球化的語境下,作為世界教育創新的一部分,中國的教育創新如何面臨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如何從滿足基本需求到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為此,峰會特邀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總裁Stavros N. Yiannouka先生、被稱為「PISA之父」的OECD教育技能司司長Andreas Schleicher先生、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教授Gad Yair先生、芬蘭駐華大使館教育與科學參贊Mika Tirronen先生、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督學尹後慶先生等嘉賓,以「什麼是好的教育」為題進行了多國對話,探討教育公平與教育創新的關係等話題。


本次峰會「LIFE教育創新」平臺分享了最近的部分教育創新案例,包括:上海成功教育管理諮詢中心、深圳明德實驗學校、北京蒲公英中學、北京日日新學堂等,展現自下而上的微改變、微公益、微創新,並進行「學校改革如何從現實中突圍」、「課程改革走向何方」、「多樣化的辦學方式」、「無處不在的藝術教育」、「多元文化的傳承」、「教室裡的革命2.0」、「零零後零距離:傾聽學生的聲音」、「網際網路時代的個性化學習」、「教師如何創新」、「教育如何培養思辨能力」、「教育公平3.0」、「為職業做準備的教育」、「新父母,新教育」等13場專題深度討論。


「LIFE教育創新首屆峰會」還發布了《人本主義教育宣言》。宣言指出,「我們現在的學校系統是1893年設計的」,「我們必須為明天培養人才,從而創造未來而不是複製過去。」宣言呼籲通過推動教育創新,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改善教育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教育效率,幫助教育邊緣化群體獲得有質量的教育,彌合城鄉之間、階層之間、性別之間的教育差距,同時通過技術創新促進教育的個性化、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走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創造力為中心的教育,走向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

(來源:國際在線)


人本主義教育宣言

(楊東平,2015,北京,首屆LIFE教育創新峰會)


以1905年清廷廢科舉、興新學為起點,我國的教育現代化已逾百年。積百年之功和近30年來的改革發展,我國教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社會現代化事業提供了充沛的人力資源支持。


與此同時,教育落後於社會發展的問題仍很突出。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了全民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網際網路時代,但教育的「軟體」還是舊的。智育至上、唯分數論的升學競爭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損害著民族的活力和創造力。國家主義、功利主義、精英主義的教育價值和制度安排,模糊了人的價值、暗淡了人的光芒。


教育現代化歸根結底是「軟體」的現代化,是促進人的健全發展。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回答:什麼樣的教育才能興國立國。我們需要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從應試教育突圍,恢復教育樹人育人的宗旨。同時,要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網際網路時代的挑戰,改革和創新教育,建立教育在社會中的主體性,以及人在教育中的主體性,走向以人為本的教育。


以人為本的教育


人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最高和最終的目標。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成為任何形式的工具。蔡元培認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其原則是「展個性,尚自然」。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我國於1991年籤署的《兒童權利公約》,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通過增進和解放兒童內在的精神力量,發展兒童的個性;使兒童成長為能夠對鄰裡、祖國和人類承擔責任的合格公民,以及能夠意識到個人尊嚴的人。


現代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養合格公民。我們需要重溫百年前梁啓超的《新民說》:「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苟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要通過有效的公民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公民知識、公民價值、公民道德和參與技能,養成他們「清醒而富有理性的精神,深思遠慮,不肯盲從的品質;明辨是非,而不恂利害的氣概」(竺可禎語)。


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用陳鶴琴的話來表達,就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一個有根的現代中國人,同時也是世界公民。他必須要有「健康的身體,創造的能力,服務的精神,合作的態度和世界的眼光。」


新世紀以來,國家已經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以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為本,而不是以少數人為本、以升學率為本。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於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在二十一世紀,想像力是第一生產力。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是民族的未來。要堅持「兒童優先」的原則,保障兒童的教育權利;要善待兒童,保護兒童的想像力、創造力,提供使兒童免於恐懼的教育。學校不是工廠,教育不是灌水,也不是訓練和塑造。教育是啟蒙,是喚醒,是點燃,是開悟,是解放。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面向未來的教育,要培養青年適應變革的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教育的四個支柱是:學會學習(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


為生活重塑教育


當前,我們首先需要從死讀書、讀死書,培養少爺、小姐、書呆子,「大規模消滅民族生存力」(陶行知語)的應試教育突圍,為生活重塑教育。


考試至上、智育至上的應試教育,其價值基礎是學科中心、知識本位的。而以人為本、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是生活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是一種「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為此,需要更新影響至今的凱洛夫教育學,改變「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陳規,破除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理論與實踐的藩籬。學校應當圍繞青少年成長的實際需要——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組織教學,促進教育的人文化和生活化,從而「把教育變成生活,把生活變成教育」(陶行知語)。


兒童中心的教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育,是親切與具體的。要摒棄空洞、抽象的說教,重視情感、活動和經驗。要從以教為主轉為以學為主,手腦結合、教學做合一;要用合作取代競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發展「最多樣化的個性」(洪堡語)。


1、促進教育人文化


教育不只是考試、分數、升學和謀生。要改變長期以來教育重理輕文、智育至上的價值,充實教育的人文內涵,使教育充滿愛的情感和生命溫度,成為對孩子頭腦和心靈的培育,成為追求幸福的事業。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要高度重視體育,使「健康第一」成為學校教育的現實。張伯苓認為「強國先強身」,不懂體育者,不可以當校長。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讓學生在多樣化的體育活動中展現特長與個性,發現自我,享受自我,並將運動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通過閱讀促進母語教育。閱讀不僅是母語教育的基礎,也是基礎教育的基礎,乃至社會文明的基礎。通過閱讀奠定學生一生的精神底色,構建充盈豐富的內心世界,發展他們分析、表達、反思、鑑賞等各種基本能力,是提升社會基礎文明的百年大計。


教育不僅要開創未來,而且要安頓人心,涵養性情。美育是幫助人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發展學生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可以提升人生趣味和生活理想,彌補價值真空,從而提升生命質量。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是創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徵,其核心精神是求真、公正、開放、反思。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合理判斷;不是壓倒對方,而是追求真理,找到更好的理念,做出合理的行動,從而使學習不再是追求標準答案,而是探究和發現的過程。


2、促進教育多元化


中國文化本身是多元性的文化。教育需要尊重和保持這種多元性,傳承不同民族的文化,幫助不同文化群體學會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相互尊重和寬容,使中國傳統文化、現代教育、民族教育和諧發展,實現文化教育的平等,達至「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費孝通語)的理想。


要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克服行政化弊端,改變千校一面,萬教一法的局面。促進教育家辦學,使多樣化的教育理念、辦學模式、教學模式百花齊放,公辦教育、民辦教育、草根的創新教育和諧發展,從而促進教育創新,增加教育的豐富性、多樣性,滿足學生和家長的選擇性需求。


3、促進教育社區化


改變學校與社區和社會生活無關、成為「懸浮的孤島」的狀態。學校要向社會開放,鼓勵家長、社區和社會力量參與學生活動和學校管理。重視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開拓社會實踐、旅行、遊學、環境教育、自主學習、在家上學等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學習渠道。


傳承鄉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實行有根的教育。使學生認識家鄉的山川自然、歷史人文、物產習俗,培育孩子愛父母、愛祖先、愛鄰人、愛家鄉的真摯情感,使家鄉成為有溫度、有歸屬感的精神家園,並將鄉愁化為力量,達成對民族、國家和人生的熱愛。


嚴格控制中小學規模,推行「小班小校」。工業化時代形成的學校教育,具有為追求效率而犧牲個性的特徵。大規模學校缺乏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注,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導致強制性的管理主義走火入魔。「小班小校」是現代教育的基本標誌。提升教育品質,教育需要回歸人的尺度,回歸「小的是美好的」這樣的常識。


促進教育創新


我們現在的學校系統是1893年設計的。而15年之後最熱門的工作,要麼現在還不存在,要麼再也不復存在了。我們必須為明天培養人才,從而創造未來而不是複製過去。


全球化、信息化和網際網路時代,為人的自由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信息技術和網際網路的革新,各種搜尋引擎、內容網站、在線圖書、知識分享工具、學習工具、電子設備和終端,視頻課程、大型在線課程(MOOC)、虛擬課堂等在線學習形式的出現,使得知識的生產、傳播和獲取發生了巨大變革。基於網絡的非正式學習、自主交互的社會化學習、打破時空限制的移動學習正在成為現實。以知識記憶、強化訓練、考試至上、追求高學歷為特徵的應試教育模式正在被歷史所拋棄。


我們需要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改革傳統教學,改善教育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教育效率,幫助教育邊緣化群體獲得有質量的教育,彌合城鄉之間、階層之間、民族之間、性別之間的教育差距。同時,通過技術創新促進教育的個性化、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走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創造力為中心的教育,走向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


這意味著並不是用21世紀的技術去強化19世紀的教學。網際網路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是一種文化。我們要汲取網際網路所體現的自主性、開放性、互動性、去中心化、去權威化、服務至上、公眾參與、信息公開、資源共享等價值,將它們融入現行教育,從而產生革命性的反應。


教育本質上是一個因地制宜、自下而上的生長過程。佐藤學認為,主要發生在教育內部和基層的「靜悄悄的革命」,「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 需要形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新的變革機制。今天,我們身邊正在出現越來越多自下而上、局部的、零散的、非制度化的自主創新和教育探索,這種微改革、微創新、微公益顯示了網際網路時代教育創新的新特徵:通過每一個人的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參與,促進教育範式的整體轉變。


教育變革需要新學校、新教育、新父母、新企業。走在風氣之先,勇於變革和創新的企事業機構應當率先拋棄迷信文憑的用人制度,重視人的基本素質、學習能力和發展潛力。應當鼓勵有理想、有條件的企事業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自主創辦以人為本的新型幼兒園和中小學。我們不僅可以「用腳投票」逃離應試教育,也可以腳踏實地,通過「教育自救」創新教育。


教育家和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創新最重要的動力。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教興學的巨大熱情和深厚傳統。需要改革教育治理方式,簡政放權,促進教育的下放、開放和解放,恢復學校的自主性和辦學活力,形成教育家輩出的環境和土壤,使教育重新成為社會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重新煥發文明古國的教育之光。

(來源:中國教育網)


為生活重塑教育,我們要改變什麼?

文|楊東平(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首先我代表主辦方向各位的到來,表示最熱烈的歡迎。


在這裡我們感受到了教育創新的氣息,聽到了花開的聲音。但是在會場之外,八百萬高中畢業生,正在進行最後一個月的嚴厲的衝刺,參加今年的高考。在這個周末,也和每個周末一樣,成千上萬的城市兒童,對他們來說是沉重而疲憊的一天,他們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以至於有一個小學的女孩兒很嚴肅的跟她媽媽說,你為什麼要生我,就是為了讓我每天都參加考試嗎?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意識到教育,中國的教育已經必須要改革。尤其是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實現大眾化以後,中國教育正在面臨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從滿足基本需求到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這就意味著要改變我們具有1300年歷史的科舉教育的傳統,改變從19世紀在大工業生產時代性的學校教育制度,改變60年以前移植蘇聯的教育制度,走向以人為本的教育,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為生活做準備的教育,為生活重塑教育。


今天,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真正的困惑是教育真的能改變嗎?我們除了批判和抱怨,除了出國留學之外,真的是別無選擇嗎?21世紀教育研究院,西部陽光農村發展基金會,新教育基金會,聯合舉辦的LIFE教育創新論壇,就是企圖提供一個答案。我們希望構建這麼一個平臺,集中全社會的智慧反思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並尋求創新性的解決方案,發現、交流、推廣,集成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地方政府、公益組織,企業等各級機構教育創新的優秀案例,展現勇於改變現狀的教育家精神和自下而上變革教育的力量。促進體制內外不同群體的了解與合作,促進教育界內外更多的人起來行動。


在全球化和網際網路的世界,中國的教育創新也是世界教育創新的一部分,我們非常高興與卡達的世界教育峰會,就是WISE成為密切的合作夥伴,WISE的總裁Stavros N. Yiannouka今天也會到現場,我們和OECD組織的Andreas Schleicher先生也成為密切的合作夥伴,我們與全球教育合作組織,就是GPE也建立了緊密的聯繫關係。我們希望通過LIFE教育創新的平臺,能夠分享世界範圍內最新的教育思想和創新的成果,也可以使中國教育創新的案例走向世界。我們相信這次會議不僅是一次交流、分享,也是一次檢閱,也是一次動員,是一個新的起點,讓我們一起用行動改變教育,改變生存,改變世界。

謝謝大家!

(來源:搜狐教育)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您的信賴和支持是校長傳媒最大的動力,謝謝!

校長傳媒研修群:344689295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微社區-教育圈」輕鬆交流

相關焦點

  • 2017年河南首屆AI教育創新峰會完美落幕
    12月7日,「破局·出新河南首屆AI教育創新峰會」在河南電視臺600演播廳完美落幕。本次峰會由河南廣播電視臺都市頻道和河南省民辦教育研究會主辦,河南弘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鄭州創恆實業有限公司聯合承辦,大山教育集團、冠英教育集團、星源外國語、美克創客、現代外語教育集團等機構支持。
  • 首屆MEET教育科技創新峰會啟動 匯聚全球大咖共探智能教育未來
    11月14日,騰訊教育正式對外宣布,將於12月4日在北京香格裡拉大酒店舉辦首屆MEET教育科技創新峰會(以下簡稱「MEET教育峰會」)。本屆MEET教育峰會由教育主管部門指導,騰訊聯手合作夥伴共同舉辦,旨在集結產、學、研各方力量,探索科技對教育的助力之路。
  • 是人本教育,還是神本教育?
    只要稍微了解人本主義教育對孩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基督徒父母就會重新思考要提供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道德教育中的人本主義價值觀強調,所有的道德價值觀都是主觀的,因人而異的,取決於個人的需要和興趣;沒有絕對的、客觀的價值觀和真理。人本主義教育具體體現在使用「澄清價值觀」(Value Clarification)的方法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道德價值觀。新紀元宗教運動推廣的基於人本主義理論的、稱為「超個人教育」已經滲透到公立學校的課程裡,廣為傳播。
  • 首屆中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峰會開幕
    ');}-->   27日,為期兩天的「首屆中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峰會」在重慶市人民小學開幕。首屆中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峰會開幕式現場。活動主辦方 供圖  本次峰會由中國勞動關係學院、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重慶市文明辦、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中小學管理》雜誌社主辦,重慶市教育學會、重慶市統籌城鄉教師教育研究中心、重慶市渝中區教育委員會、重慶市人民小學校共同承辦。  「本次大會的召開,將為重慶市勞動教育工作吹響號角。」
  • 北京有牧者談神學教育:神本主義與人本主義要平衡
    神學教育對於教會的發展意義深遠重大。北京一家庭教會的牧者喜樂牧師有著多年神學教育和培訓的經驗,日前,基督時報的同工邀請他分享了自己對於神學教育的一些感受與觀點。
  • 建構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區別
    在教師招聘備考的過程中,各大理論流派的區分是讓學員們異常頭痛的點,每一個理論有很多人,很多人又有很多觀點,都需要我們一一區分,在各大理論對比時,最讓人頭疼的就當屬新課程改革的兩大理論基礎: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了。
  • 2017首屆中國數據安全峰會——數據安全宣言
    (原標題:2017首屆中國數據安全峰會——數據安全宣言) 數據安全宣言發起人
  • 人本主義課程理論
    今天,我們就對人本主義課程論的知識點進行一下梳理。首先人本主義課程論是奠基於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價值之上的,除此之外,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還有喬丹、西蒙等人。在課程目標方面,人本主義的基本觀點是課程的功能不僅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通過知識達到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潛能,反對布魯納培養社會精英的目的追求,認為培養社會精英的目的追求會導致人的畸形,所以人本主義的教育目的培養的是「完人」,功能完善的人。
  • 堅守光明品質,新鮮致敬未來,首屆中國奶業新鮮峰會順利召開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2019年11月26日,首屆中國奶業新鮮峰會在上海東郊賓館舉行。這是國內首次聚焦以新鮮巴氏乳為主題召開的奶業峰會,峰會由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主辦,光明乳業及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承辦。全國奶業專家、乳企代表及全國媒體齊聚上海,共商振興新鮮巴氏乳重要議題。
  • 蒼白的人本主義——淺談兆壽《非常日記》中的教育意義
    蒼白的人本主義——淺談兆壽《非常日記》中的教育意義 2002年12月11日13:22:46 網易教育 剛傑·索木東   藝術和真實生活間是有區別的。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畢卡索和女傭畫的小偷。警察根據女傭的畫像很快抓到了行竊者,而根據畢卡索畫出的卻無法抓到,因為前者是寫實性的畫像,而後者是集所有小偷特徵為一身的藝術作品。
  • 人本追求激發教育活力
    原標題:人本追求激發教育活力   ■孫其華 本報記者 繆志聰   5月18日,距離高考不足20天,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高三(7)班學生依然走進微機房上藝術課,學習PS(修圖)技術。根據學校安排,高考前畢業班每周要有一節藝術課和兩節體育課。「很放鬆。」學生們說。
  • 我校參與主辦首屆國際護理健康促進與科教創新峰會
    我校參與主辦首屆國際護理健康促進與科教創新峰會 2020-12-08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教育學中的「人本」主義
    江蘇是教育改革走在前沿的省份,教師招聘的題目也隨著教育改革的活躍變的「熱鬧」起來,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改,課改的核心是「以人文本」,結合2019年江蘇各地區主觀題考情,先匯總所有「人本」知識點,幫助考生從迷霧中走出困境。
  • 首屆中國奶業新鮮峰會
    今天我們召開首屆中國奶業新鮮峰會,會上我們還將兄弟企業共同發布上海宣言,發出新鮮倡議,未來希望我們攜起手來,讓新鮮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創新,更成為每一位乳業人的責任。我相信新鮮發展之路必將一片光明。謝謝大家!主持人:謝謝濮董。下面讓我們有請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劉亞清女士致辭,有請!
  • 西門子在中國發布全新品牌宣言「Ingenuity for life」
    北京2016年3月18日電 /美通社/ -- 西門子公司今天正式在中國發布全新的品牌宣言「Ingenuity for life」,闡述西門子以廣泛的工程技術為客戶、員工和社會創造價值的公司定位,表達公司在電氣化、自動化和數位化領域引領技術創新,助力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承諾。
  • 人本主義心理學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屬於心理學界的「第三勢力」,主張從人的直接經驗和內部感受來了解人的心理,強調人的本性、尊嚴、理想和興趣,認為人的自我實現和為了實現目標而進行的創造才是人的行為的決定因素。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目標是要對作為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人進行描述。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有馬斯洛和羅傑斯。
  • 教育解析:人本視閾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對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進行了梳理,針對現實中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幾大困境,從人本主義視角出發提出了完善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在實踐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採用貼近學生的教育內容和方式,並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 首屆中國VR·AR·MR品牌跨界創新峰會在成都落幕
    中新網4月23日電 4月21日,由四川省各級政府指導,87870網主辦的首屆中國VR·AR·MR品牌跨界創新峰會在成都市中國西部博覽城9號廳召開。本次峰會邀請了數百位來自VR/AR/MR產業的企業代表,以及來自時尚、地產、教育這些對虛擬實境感興趣的傳統行業代表,各界精英匯聚一堂,共同探討VR/AR如何與傳統產業有機融合。IGS組委會主席劉鵬飛經歷了過去三年的發展,VR技術日趨成熟。但隨著資本熱潮的褪去以及殺手級VR內容的缺位,VR在消費級市場並沒有如預期般爆發。
  • 心理學三大勢力之馬斯洛的人本主義
    西方的性惡論認為,人性是由動物的本能所決定的,認識追求經濟利益的動物,只有通過法律才能制約人的行為,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而性善論觀點則認為,人具有潛在的善性和美德,通過教育和藉助理想的社會,完全可以發掘人的這種美好的天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大多繼承了西方人性論中的性善論觀點。
  • 南山植物園 | 應邀參加首屆中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峰會
    新時代如何將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構建勞動教育理論和實踐基地發揮校外勞動實踐的具體作用已經成為了當前重點思考的問題2020年11月28日首屆中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峰會在重慶市人民小學舉行首屆中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峰會 會上南山植物園黨委書記時堅以《勞動實踐基地的當代價值與實踐思考》為主題,分享了我們在勞動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實踐效果與理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