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這則新聞嗎?
美國有一個媽媽,原本通過宮內節育器進行避孕,也就是俗稱的節育環。但不知道為什麼,受精卵仍然成功「躲過一劫」順利著床受孕。所以,這位原本不打算再生育的媽媽,覺得這孩子一定是上帝送來的禮物,最終還是將小寶貝生了下來了。
與小寶貝一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還有那枚「失職」的節育環。助產士覺得很有意義,就讓寶寶和節育環一起拍了一張合影
故事講到這兒,看照片哈哈大笑的你有沒有一絲好奇,既然都放置了節育環,為什麼還會懷孕呢?
這是因為節育環的避孕效果為98%-99%,也就是說,它本身就存在1%-2%的「意外」概率。
比如說有效期過了、節育環鬆弛了、錯位了,甚至意外脫落了等等都會導致避孕失敗,咱們開頭提到的這位媽媽,就是因為節育環鬆弛導致的意外懷孕。
一些朋友看到這裡可能一臉懵,這個節育環,究竟是什麼神器?確實,相比於保險套、避孕藥等避孕措施,節育環這三個字很有年代感。
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推行計劃生育,1980~2009年的20年間,我國有約2.86億女性使用了宮內節育器(據國家衛計委公布數據)。
相比於其他避孕措施,宮內節育器價格便宜、效果好、使用時間長,因為最早期的節育器是銅環狀的,所以後來就俗稱「節育環」了。它的作用原理是通過有活性的銅離子,讓子宮內膜產生一種無菌性的反應,使受精卵在子宮裡無法紮根,從而達到長期避孕的目的。
但是再長期也有限定期的,超期服役的節育環反而會成為健康隱患。除了避孕失敗,有不少婦科症狀也可能與使用節育環有關。具體哪些情況要考慮及時取出節育環呢?
每個女性的身體情況都不一樣,建議採取節育環方式避孕的女性,每3年到醫院進行專項婦科檢查,如果出現以下問題,需要考慮進行「節育環取出術」。
比如:
節育環已到放置期限;
節育環仍在體內,卻出現意外懷孕;
發生婦科併發症,經藥物治療無效;
準備改用其他方式避孕,如口服避孕藥、安全套、結紮等;
專家建議,育齡女性的最佳的取環時間為月經後的3~7天,這個時候進行手術不容易感染,因為卵子尚未形成,也能減少對子宮的傷害。
這裡特別要注意的是,常見節育環的使用期限因為材質有所區別,其中:
塑料型節育環的放置年限約為3~5年,
金屬型節育環的放置年限最長不能超過20年。
「超期服役」就存在老化腐蝕的可能,意外懷孕之外甚至可能引發宮外孕或損傷生殖系統。
圖注 | 常見節育環的放置年限參考
很多老年女性選擇的,則多為早期老式的金屬型節育環。
「上環」二三十年後,很多女性幾乎已經忘記了自己體內還有一個「外來物」,說到取環,很多阿姨都表示:都這個歲數了,就別受那二茬罪取環了吧。
這要從節育環的工作環境說起:
假如女性的子宮是一個充滿彈性的倒置梨形橡膠瓶,那子宮腔就是瓶體,宮頸和陰道就是瓶頸,而節育環就卡在瓶底。子宮本身充滿彈性,所以節育環並不會對女性的身體造成傷害。
但女性更年期絕經後,卵巢會逐漸萎縮,子宮慢慢變小,陰道的彈性也隨之下降,但節育環的大小卻是不會改變的,這個時候它就會和子宮產生「摩擦」,引起腰痛、腹痛、小腹下墜甚至不規則流血等問題。
由於子宮和宮頸口的持續萎縮,加上節育環的老化,它還很容易長進子宮肌層造成嵌頓,從而引發宮頸損傷、子宮穿孔等婦科炎症。很多老人在絕經後出現腰酸、腹痛、陰道流血等症狀去就診,才知道竟然是節育環在作怪。
案例一:
西安市58歲冀女士,10年來經常肚子疼、發燒,讓她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源於自己宮內的節育器殘留導致炎症。
案例二:
北京某70歲患者,絕經後20年一直沒取環,後來生病做核磁時發現環已經不在子宮裡,經腹腔拍片後手術取環,最終在腸子中間找到,差點腸穿孔!
雖然目前的醫學手段已經能夠緩解節育環的嵌頓問題,但取環手術依然存在很大風險。絕經時間越長,節育環嵌頓越嚴重,取環手術也就會越困難,甚至會引起宮頸損傷、大出血和發生宮腔感染。
要避免這些情況,專家表示,老年女性最佳的取環時間是在絕經後半年到兩年之間,最遲不要超過60歲。
一個關於「節育環」的展覽日前正在北京舉行,並引發媒體熱議。
藝術家周雯靜搜集到的世界各國的節育環形狀,用粗細不一的銅線,按原大小比例製作完成了300多個真實尺寸和形狀的節育環,並將其做成一份藝術品,希望喚起人們對女性節育問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