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翻出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發現對中國學生的錄取通知書的稱呼用的是「你」,而錄取國外學生的通知書上,稱呼用的是「您」,於是,有人藉此認為,北大「內外有別」。
關於北大錄取通知書「內外有別」的問題,幾天前就有人發文談到。有些人比較平和,只是就事論事;有些人則有帶批判傾向,站在道德制高點,一番批駁,結果引來很多人「一致聲討」。
其實這事兒挺無聊的。
北大通知書對內用「你」,對外用「您」,這種格式,從來源上說,都屬於國內大學的通用格式,並非北大一家如此。
內地大學在給內地學子發放錄取通知書的時候,雖然各家都是自行設計,花樣翻新,但內容其實大同小異。就我的了解來看,基本上對錄取學生的稱呼都是用的「你」。為何用「你」而不是「您」,其實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是高高在上,而是一種自然、親切、親熱。錄取了,就成了自家人,學校以後就是自己的母校,如果來自母校的錄取通知書很客氣地稱呼「您」,這怎麼看都覺得有些怪異。
而且,內地大學對內的通知書都是有校長籤名的,由校長代表學校錄取學生。相比於青年學生,校長往往既是長輩又是校友,如果稱呼青年學生用「您」,您覺得合適嗎?
而各個內地大學對於國際學生發放的錄取通知書,則往往並非自行設計,而是來自統一的對外格式,只是各個學校會變更一下學校名稱,也就是變一下logo,都是統一的用「您」來稱呼被錄取的國際學生的。
對外錄取通知書上是沒有校長籤名的,通知書就是一個「通知」,禮貌、客氣,但其實在彼此之間是有距離的,因為說白了,通知的對象就是客人,也是外人,通知用「您」,就是用的對待一個外人的必要禮節,禮貌需要,客氣也需要,唯獨沒有親切、親熱。反正我在這種通知書上沒有看出有什麼不妥的。
就我自己來說,我讀本科不是在北大,但本科母校的錄取通知書用的就是「你」,我拿到手,並沒有覺得母校的這種稱呼就有高高在上的隔膜感,恰好相反,而是感覺一種很自然的親近。入學後,母校發自內心地把我們當自家人看待的那種「待遇」,我想,那些國際學生恐怕永遠也沒機會體會到。
而在進入燕園讀研時,北大的錄取通知書同樣用的是「你」,我也同樣沒有感覺到什麼高高在上,而是一種自家人的認同。同胞進了燕園,就是燕園的主人,自己人何須客氣?從對同胞的「你」中能解讀出「高高在上」的意味,以及從「通知」國際學生的「您」中能解讀出「奴顏媚骨」的人,是不是腦迴路太清奇了?
其實北大的所謂「內外有別」,解讀起來很簡單。對待自家人,當然無需那麼客套,而外人始終是外人,必要的禮節而已。外人就是外人,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