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指的是哪十三部經典著作

2020-12-19 蔡駟問好

「十三經」作為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十三經即十三部經典著作,它是浩如煙海的儒家思想典籍的代表。始創於春秋時期,最初為6部,即孔子、孔子弟子等所編著的六經。到了南宋發展定型為13部,就是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十三經」。

一、六經

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的合稱。始見於《莊子--天運篇》。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這六部經典著作的全稱依次為《詩經》《書經》(即《尚書》)《禮記》《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其中的《樂》早在戰國後期即已失傳。

對於這六經的作者究竟是誰,在經學史上自漢朝以來就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古文經學派則認為,在孔子之前已有六經,是周公所作,孔子只是對這些經典進行了刪定。二是今文經學派認為,六經都是孔子根據古代文獻資料進行整理、編著而成的,是先有孔子而後有六經的,因此有孔子著作六經之說。這兩種對立的觀點,至今爭論不休而無定論。

實際上兩種意見合起來,是沒有必要釐出你我,實質上是兩者不可分,有周公,更有孔子和孔子的弟子。這些對於今天的研究者來說,更注重的是六經本身的歷史文獻價值。

二、五經

六經變成五經,是因為《樂》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失傳,所以到了漢武帝時只立了《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博士。這些博土就是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負責各自經書的研究和傳授學生。到了西漢末年,研究五經的學者逐漸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稱五經十四博士。

三、七經

由於漢朝統治者標榜「以孝治天下」,至東漢時,又在五經之外把《論語》《孝經》定為讀書人必讀之書,這樣儒家的經典便擴大為七經了。

四、九經

到了唐朝,科舉考試興起,儒家經典被列為國家官辦學校的學習科目,於是便誕生了九經之說,即《詩》《書》《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左氏傳》等九部經書。同時讀書人還必須研讀《論語》和《孝經》,這兩部經典被稱之為「兼經」。

五、十一經

唐文宗年間(公元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經以及《論語》、《孝經》都刻在石碑上,總共十一部書,稱為十一經。這些經書刻石至今保存下來,就是有名的「開成石經」。

六、十三經和《十三經註疏》

在宋朝,理學家們把《孟子》和《爾雅》也提高到經書的地位。北宋哲宗年間的科舉考試中就包括《孟子》了。從此儒家的經典就以十三經的形式固定下來,再也沒有變化。十三經之中,《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春秋左氏傳》合稱「春秋三傳」。

對於這十三部儒家的經傳,漢朝及其後的學者們做了大量的注釋工作,人們稱之為注或箋。唐宋時期,由於時間久遠,人們對漢代的注釋也難以理解了,於是一些學者不僅註解經傳的正文,而且對前人的舊注也進行解釋和闡發,習慣上就稱之為「疏」或「正義」。

南宋以前,注和疏本來都是單獨成書的。南宋紹熙年間始有匯集唐宋之前具權威性的十三經注、疏及正義合刻在一起,形成整套經書及其注文,稱為《十三經註疏》。這十三部經書的註疏作者分別如下:

《周易》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詩經》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春秋榖梁傳》晉範寧注,唐楊士勳疏;

《春秋左氏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論語》魏何晏集解,宋邢疏;

《孝經》唐玄宗注,宋邢疏;

《孟子》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爾雅》晉郭璞注,宋邢疏。(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十三經」指的是哪幾本書?和傳統的六經 九經有什麼不同
    ­  國學愛好者一定對「十三經」不陌生,但「十三經」的形成也經歷了許多曲折而又有趣的過程。本文不揣譾陋,對「十三經」形成過程中的幾個階段略作述評,希望能對讀者朋友們有所啟發。­  說起「經」,在先秦兩漢時代,人們一般說「六經」,指的是《易》、《書》、《詩》、《禮》、《樂》、《春秋》這六部經典。
  • 國醫十三經簡介
    「十三經」原指十三部儒家經典,由五經發展而來,最終形成於南宋。後來,道家、佛家都界定了各自的十三經。
  • 明代「四大奇書」之首指的是哪部著作?
    《西遊記》《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是魯迅對《西遊記》的評價。《金瓶梅》《金瓶梅》,中國明代長篇白話世情小說,是中國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是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被列為明代「四大奇書」之首。
  • 國學經典著作眾多,除了經史子集四部外,國學還涵蓋這些內容
    二、傳統經史子集四部1、經部國學經部,領袖之學,路春之始,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現在很多雞湯文、成語典故大部分都可以從中找到影子,經部可以說是中國有人類以來的智慧結集。五經指的是先秦時代《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五種儒家經典。經部還包括歷代學者為十三經所作的註疏本,還包括一些訓詁、字書和韻書等。
  • 問答│「經史子集」分別指什麼
    經:經書,指儒家經典著作;史:史書,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詩詞彙編。   經部   經部收錄儒家「十三經」及相關著作,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
  • 阮元《十三經註疏校勘記》平議
    五代馮道據唐石經刻印九經,成為儒家經典刊本之祖。兩宋以降,刻本漸繁,但經書文本歧異並未消弭。儒家經典相沿有「五經」、「九經三傳」、「十三經」諸說,加之權威注釋義疏,蔚為大觀。諸經之經注與義疏,原本別行,南宋坊刻本為便利起見,匯合經注、義疏、釋文於一書。南宋之後,十三經的組合方式,經、注、疏、釋文的文本結構,逐漸形成固定搭配,並成為士人閱讀的最基本文獻,影響深遠。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 2020山東省各地市事業單位招聘公告職位表陸續發布,為了幫助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了事業編招聘備考資料,下面為大家分享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
  • 佛教最基礎的,4部經典著作,你讀過幾本呢?
    而在佛教中有4部非常基礎的佛教經典著作,對佛法感興趣的你,又讀過幾本呢?一、《心經》現如今所流傳的《心經》版本,可以說是所有經書中,文字最少的一部佛經,僅有260個字。雖然字數短小,但是卻濃縮了整個般若部的智慧精華。
  • 《儒藏·經部》分序
    「經部」著錄以「六經」(或「五經」「七經」「九經」「十三經」)為主體、並以這些經典為研究、闡釋本體的文獻,即「經學文獻」。在經部文獻形成過程中,既有經典從「舊法世傳之史」向「道德仁義」之經的升華,也有從「四經」到「六經」,再到「十三經」的擴展,還包括研究和闡釋這些經典而產生「傳」「記」「故」「訓」「章句」「註疏」等形式的演變。
  • 儒家文化經典: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
    儒家文化中有許多經典文學,那麼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呢?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幾百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書。
  • 經典著作的持久魅力
    這部人類學裡程碑式的經典著作,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馬林諾夫斯基。關於這位「馬老師」,國人知道的可能不太多,但是如果你看過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回憶文字,就會知道這位「馬老師」是費孝通留學英國的業師,也是人類學、民族學的一代宗師。 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1884~1942)英國社會人類學家。
  • 90歲的院士,完成100部著作
    日前,90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和振動工程領域的著名學者、東北大學教授聞邦椿完成100部著作。作為一位理工科學者,他希望通過書籍傳播新思想和新知識,為社會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著作,多年前他提出了要完成撰寫100部書的目標。
  • 國學經典:儒家十三經《左傳》名言名句30句,句句都是經典!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1、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譯文:多幹壞事,一定會自取滅亡。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經典著作有哪些?如何學以致用?
    筆者也是初學傳統文化,並且才疏學淺,只是從這三家學派做個初步的解讀,使我們初學者由淺及深,因為傳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各派經典著作也是很多。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以孔子思想主導,在《大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教育人們通過修身養德而成為聖賢的一門學問。
  • 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編與導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大量著作,大學生除認真學習各種文化理論知識外,還必須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觀點、方法,用以指導其世界觀、人生觀。這就需要從經典文本入手,來深入理解、詮釋、闡發馬克思主義,精心選編一批名篇、名章來加以導讀性地闡釋,以為大學生們提供一部內容既簡明又突出重點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