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晚從隋唐開始,中國的錢幣鑄造不再主要採用以前的平板範豎式澆鑄法和疊鑄法,而開始改用母錢翻砂的鑄造工藝了。
清錢有祖錢、母錢、樣錢等留存下來,又有錢樹發現,所以可以確定清代翻砂法是造幣的方法之一。
下有一張法國文獻的圖案資料,可以與相關中文文獻呼應。
圖片源自《Preuves des Antiquités de Chine》一書(中文書名:《達古齋古證錄》),作者:HOUO-MING-TSE, PAUL(中文名:霍明志)。1930年第一版。
霍明志在北京開了一家古玩店,名叫「達古齋」。因他曾是張勳部下,所以和前清的遺老遺少、格格、貝勒們頗有交情。這些沒落貴族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將家中古董珍玩變現。那時變賣家中古物是一件很沒面子的事。所以很多人委託霍明志來辦,「達古齋」因而有了高檔貨源。民國初年,由於社會制度的變更,湧現了一批新貴,他們實力雄厚,又附庸風雅,急需古玩字畫裝點門庭。因此買方、賣方都需要霍明志這樣的人物出現。霍明志為人精明,他對上家、下家都敬為上賓,視為朋友。為各方保守隱私,誠實交易。儘管馬夫出身,由於贏得了信譽,把「達古齋」做成了一家遠近聞名的信得過的古玩店,並有《達古齋古證錄》一書傳世。建國後,霍明志把自己的珍藏捐獻給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清朝鑄錢局每局長乃三品官,局內組織是:
1、每爐額設爐頭1人;
2、所需工役有八行:
1)看火匠;
2)翻砂匠;
3)刷灰匠;
4)雜作匠;
5)剉邊匠;
6)滾邊匠;
7)磨錢匠;
8)洗眼匠。
鑄好以後,上呈領導審核檢查
從圖中可以知道鑄錢是在室內操作,內有火爐,熱度高,工匠都是脫掉上衣工作。
僅有爐頭一人監工,沒有脫掉衣服。
從圖中可以看到鑄錢過程,及各匠工各司其職。
最早對母錢工藝有較詳細記錄的首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在其「冶鑄」篇中專闢鑄錢一章, 對鑄錢工藝進行描述如下:
……凡鑄錢模以木四條為空匡(木長一尺二寸,闊一寸二分)。土炭末篩令極細, 填實匡中,微灑杉木炭灰或柳木炭灰於其面上,或燻模則用松香與清油。然後以 母錢百文(用錫雕成),或字或背布置其上。又用一匡,如前法填實合蓋之。既合 之後,已成面背兩匡,隨手覆轉,則母錢盡落後匡之上。又用一匡填實,合上後 匡,如是轉覆,只合十餘匡,然後以繩捆定。其木匡弦原留入銅眼孔,鑄工用鷹 嘴鉗, 洪爐提出熔罐, 一人以別鉗扶抬罐底相助, 逐一傾入孔中。冷定解繩開匡, 則磊落百文,如花果附枝。模中原印空梗走銅如樹枝樣,夾出逐一摘斷,以待磨 銼成錢。凡錢先錯邊沿,以竹條直貫數百文受銼,後銼平面則逐一為之。……
看不懂吧?沒關係,我們還有圖!
為形象深刻地展示中國古代鑄錢技術的發展全貌和特點,中國錢幣博物館於2006年3月31日隆重推出「中國古代鑄錢工藝展」。
母錢翻砂鑄錢工藝一般分成 製作錢模(即母錢)、製作範型、合範固定和澆鑄錢幣等四個步驟。
第一步:製作錢模。
將一塊銅塊(或其他材質)由人工雕刻成錢型(即雕母),然後雕母先翻制若干個錢幣(即母錢),並用它來充當鑄錢的錢模。
第二步:製作範型。
固定木框,用砂土將木框填實,放置錢模。
填砂夯實之後,將砂箱翻轉過來,去掉木底板。
再將另一個填實砂土的木框疊放在上面,翻制面範和背範。
然後取出母錢,並製作澆口、直澆道、分澆道。
第三步:合範固定。
將面範和背範對合疊放,然後捆綁固定。
第四步:澆鑄錢幣。
將熔化的銅液用坩堝盛起,對準澆鑄口進行澆鑄。冷卻後開範取錢,再進行清理、修整、打磨,錢幣的鑄造就完成了。
由於砂型不再需要緩慢陰乾和焙烘,生產效率獲得了極大的提高。
來源:銀元探秘
悄悄告訴我,你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