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新生寶寶出生後,都會給家庭帶來無限的樂趣。因為剛出生的寶寶身體各方面沒有發育完全,所以會出現很多的原始反射,這些原始反射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有的會讓家長覺得很暖心,有的則會讓人捧腹大笑。
最近,就有一位媽媽上傳了自己剛出生的寶寶的視頻,被稱為了「最豪橫」寶寶。
畫面中,寶寶抓過媽媽的氧氣管,緊緊地攥在了自己的手裡,還一臉無辜地盯著媽媽。大人想把氧氣管從寶寶手裡拿出來,但是寶寶手抓的牢牢的不肯放開。
整個過程讓人令人忍俊不禁。
看到這個畫面,網友們紛紛表示,這孩子是打算先練習一下,將來老了用,手不抖嗎?
還有的網友表示,可能是寶寶在肚子裡的時候抓臍帶抓習慣了,不抓點東西沒啥安全感。
也有的網友打趣:現在拔有點太早了,斷奶了再拔也行。
而出生時逮到什麼抓什麼的寶寶還不止一個。
下圖這位寶寶,剛被剪完臍帶,就緊緊抓著醫生的衣服不撒手了。
還有一位之前紅極一時的「掌握了自己命運」的寶寶,因為媽媽在生完大寶之後就選擇放置節育環避孕,結果媽媽再度懷孕。
醫生給媽媽做剖宮產手術時,發現節育環正在胎盤旁邊,於是將節育環取出放在寶寶手裡,並拍下照片,引起網友的瘋狂轉發:這是個掌握自己命運的孩子。
許多媽媽都知道,寶寶碰到什麼抓什麼,並不是出生後才有的,而是在媽媽肚子裡就有的習慣,只不過在媽媽的肚子裡,只有肚臍可以給他抓著玩,出來之後,可抓的東西就多了。
不過,寶寶抓氧氣管或者臍帶,並不是因為寶寶缺乏安全感,而是因為寶寶天生自帶的原始反射——握持反射。
握持反射又稱抓握反射,是出生時自帶的原始反射,健康的寶寶因為有這種反射,所以抓握會非常有力,剛出生的時候,多數寶寶是握著拳頭的,因為寶寶的大腦皮層發育不成熟,對手部肌肉活動調節能力比較有限,屈肌的力量強於伸肌。
當家長拿一根手指放在寶寶手裡時,寶寶便會反射性地抓住家長的手指。同樣拿著別的物體觸及寶寶的手掌時,寶寶也會緊緊抓住不放。
一般來說,握持反射會在2-3個月開始逐漸消退,代之有意識的握物。3個月左右寶寶的拳頭以及放鬆,喜歡抓或者碰桌子上或者懸掛的物件。
如果握持反射沒有出現,或者隨著年齡的增長並沒有及時消退,比如握持反射超過4個月,則提示可能存在有神經病變。
比如孩子有腦性癱瘓時,孩子的握持反射持續時間延長,手經常呈握拳狀。家長可以及時帶孩子去看醫生。
寶寶握持反射消失逐漸變成有意識的抓握的過程,提示寶寶的精細運動在不斷的發育。而精準抓握是鍛鍊精細運動的重要一環。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手指頭上。
精細運動發展的好,寶寶的抓、捏、拿握、手眼協調,可以讓寶寶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對寶寶的大腦發育也有不可忽視的好處。
這個階段還處於握持反射階段,家長可以用方便寶寶抓握的玩具或者大人自己的手指,碰觸寶寶的手,讓寶寶緊緊抓住片刻再放開,通過這個遊戲跟寶寶互動。
媽媽還可以多撫摸寶寶的手,讓皮膚充分接觸,促進寶寶觸覺的提升。
2個月的寶寶,手不再一直緊握著,有時候會鬆開手,想要拿東西,或者在吃奶的時候用手去抓奶瓶或者碰觸媽媽的乳房。
這個階段,家長可以選擇不同質地的玩具或者物品,給寶寶抓握,訓練寶寶的手部動作。
比如先用不同材質的物品碰一碰寶寶的小手,讓他感受一下不同質地,跟寶寶講一講這是什麼物品,觸感是柔軟還是粗糙還是光滑的,再將玩具放入寶寶的手中。
吃奶時允許寶寶的手放在媽媽的乳房或者臉上,讓寶寶觸摸,提升寶寶手部的觸覺敏感度。
2-3個月寶寶,握持反射逐漸消失,寶寶會有意識地去抓握物品。
這個階段可以給寶寶提供顏色鮮豔,或者有聲音的玩具,引導寶寶主動碰觸、抓握。2-3個月開始,寶寶也進入初期的手眼協調階段,許多寶寶會把手準確地塞進自己的嘴巴開始吃手。
吃手也是寶寶感到不安或者煩躁時,安撫鎮靜自身情緒的一種方式,所以家長不要急著幹預,可以把寶寶的手洗乾淨,讓寶寶放心吃。
寶寶握持反射基本消失,開始抓握物品。這時寶寶的手常呈張開狀,會去扒或者碰觸手邊的物品,並且可能把物品放到口中舔一舔。
家長可以把玩具掛在寶寶能夠抓到的地方,讓寶寶自己練習抓握能力。
這個階段寶寶手部動作日趨成熟,許多寶寶開始喜歡撕紙。家長可以提供不同材質的紙張,讓寶寶動手撕一撕,既能鍛鍊寶寶的精細動作,也能鍛鍊寶寶的雙手協作能力。
這個階段寶寶的手指很靈活了,可以捏起細小的物品,還喜歡摳洞洞。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家長可以不阻止寶寶摳洞洞,或者給寶寶提供洞洞書之類的繪本,讓寶寶愉快地摳個夠。
寶寶開始喜歡拿著筆在紙上塗塗畫畫,雖然對大人說畫出來的畫面有點「慘不忍睹」,但是別急著破壞寶寶的興趣,也別急著教寶寶怎麼畫 ,可以讓寶寶自由發揮。
除了撕紙和畫畫,也可以給寶寶買來積木,讓寶寶自己搭一搭,鍛鍊精細能力。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