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有這麼個段子:
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
答:在美國肯定夠了,在海澱肯定不夠。
這條不知道出處是哪兒的朋友圈被轉發到微博上,4歲娃,1500的單詞量這兩個對比強烈的數字很快就火了起來,大家也紛紛開啟了對海澱家長的調侃模式。
其實不止海澱家長,在競爭激烈的2020年,家長們都攢足了勁培養孩子的學習技能,英語學習更是家家都落不下,但同時英語學習不得法也讓很多家長倍感焦慮。
孩子學英語,謹防掉進這3大坑
第一:單詞為王,讓娃使勁背單詞
還記得讀書時被單詞支配的恐懼嗎?
俗話說,日背單詞50個,不會做詩也會吟。但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嗎?
其實在學英語的早期,重要的是語感的掌握,興趣以及語言場景對應能力的培養,當孩子聽到某句話,能夠和特定的場景、狀態或動作聯繫起來,並做出反饋即可。一味盲目的追求詞彙量,也許會事倍功半。
英語單詞數以萬計,同一單詞又總是一詞多義,還沒理解就讓娃使勁背,對於孩子來說也有些太難了吧?
第二:熱衷讓孩子中英互譯
不少家長檢驗孩子英語學得怎麼樣,你肯定用過這個方法,讓孩子提早體驗「翻譯工作」!看到什麼家長們都要發出靈魂提問:「寶寶,你看這個用英文怎麼說?」
但這種「還不會走就要跑」的學習方式,很可能會誤導孩子,阻礙孩子英語語感和思維的形成。久而久之,會影響孩子英語表達的流利性,使他們無法脫口而出和靈活運用。
第三:讓剛學英語沒多久的孩子,瘋狂輸出
孩子終於學英語了,老母親必須得找機會就得讓娃展示:✦家裡來了親戚,寶寶來表演一首英文歌。✦出門玩耍路遇到國外友人,寶寶快和他打個招呼,這可是聯繫口語的好機會!
孩子剛學英語不長時間,就急著讓他輸出,不僅得不到家長想要的答案,更可能打擊孩子學習的興趣!
其實對於剛接觸英語的孩子來說,前期的輸入比輸出更重要!家長們注重的「聽說讀寫」當中的「聽」就是指輸入,這在初期的語言能力中佔比非常大。所以家長無需著急讓孩子開口說,應該等他們具備了一定的聽覺輸入後,再慢慢進行輸出練習。
想學好英語,家長一定要注意這3個「不要」
第一:千萬不要「學英語」
當我們在學母語的時候,不會有人在你耳邊說:「我們要學中文了。」但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就自然學會了中文的「聽和說」。
同樣,在3歲左右的幼兒剛開始接觸英文,不要讓孩子產生學習的壓力感,而更應該在家薰陶,慢慢的進行,千萬不要聲張,更不要揠苗助長。
本來,語言就在是玩耍、猜測、交流的環境薰陶中,自然而然就會了。唱童謠,聽兒歌,看動畫片,精彩的繪本等,都是很好的薰陶素材,把「學」變成「玩」,也許才邁開了學習的第一步。
第二:千萬不要著急開口「說英語」
在外語基礎沒打好之前,硬要急著開口說外語,其結果可能是拿著幾個外語詞彙,混雜著中式英語從嘴巴蹦出來。而且,由於沒有人及時給孩子糾正錯誤,於是這些出錯表達都會弱化一層,讓錯誤的表達越練越熟,說得越多,說得越流利,實際上就錯得越驚人。
有人說,不練怎麼行?任何技能都需要練幾百遍才能有提高。你不說,豈不是永遠都不會說?其實也不盡然,你試圖「練習」語言,可你的大腦根本不知道哪個是合理的表述,你無法越練越偏,越練越找不著北。
第三:千萬不要盲目「讀英語」
雖然老師們總是說:閱讀很重要,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英語閱讀,但是放在初學英語的孩子面前,則是很大的災難。一旦涉及「閱讀」,其前提就是:認識字詞,認識句型。
無論是識漢字,還是識外語詞彙,都是用腦子來探討跟記憶。而6歲以前的兒童,是運動感、平衡感、視覺、聽覺系統演進的關鍵期,通過肢體運動到讀書和體驗才是天性,手巧才能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