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複習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一、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題目中的"傷"意即悲傷哀痛。體現了作者傷感的感情基調。
本文是一篇隨筆,敘事部分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然後進行議論,揭示道理。本文敘事先揚後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韓愈、柳宗元,宋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
二、讀準下面加點字的字音。
世隸耕lì或以錢幣乞之qǐ日扳仲永pān環謁於邑人yèyì
不能稱前時之聞chèn泯然眾人矣mǐn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邪yé
三、重點實詞。
世隸耕(屬於)稱前時之聞(相當)仲永之通悟(通達智慧)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聚、團結)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眾人矣(完全)賢於材人(賢:勝過。材人,有才能的人)環謁於邑人(四處拜訪)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文採和道理)稍稍賓客其父(漸漸)或以錢幣乞之(求取)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沒有達到要求)父異焉(對……感到驚異)即書詩四句(寫)
邑人奇之(以……為奇)稍稍賓客其父(以賓客之禮相待)或以錢幣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以……為利)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扳"通"攀",牽,引)還自揚州(從)
復到舅家問焉(復: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況)卒之為眾人(最後)固眾人(本來)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是:從此。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扳"通"攀",牽,引)
賢於材人遠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種詞類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詞類活用
形容詞作意動詞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為奇"的意思
"父異焉"之中的"異",是"對……感到驚異"的意思
名詞作意動詞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為利"的意思
"賓客其父"之中的"賓客",是"把……當作賓客"的意思
名詞作狀語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中的"日"名詞作狀語,是"每天"的意思
動詞用作狀語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動詞"出聲哭"的意思,這裡作狀語"哭著"的意思
③一詞多義
自:1.並自為其名(名詞,自己)2.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介詞,從)
聞:1.餘聞之也久(動詞,聽說)2.不能稱前時之聞(名詞,名聲)
其:1.其詩以養父母(代詞,這)2.稍稍賓客其父(代詞,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詞,這樣)2泯然眾人矣(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賓客:1稍稍賓客其父(動詞,以賓客之禮相待)2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名詞,客人)
為:1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動詞,成為)
④古今異義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古義:此,與"自"組合意為"從此"。今義:判斷動詞)
或以錢幣乞之(古義:不定代詞,有的。今義:或許,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古義:文採或道理。今義:表示文章,內容或語句方面的條理)
稍稍賓客其父(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泯然眾人矣(古義:平常人。今義:許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結構。
一、(1-2):敘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①"不使學"是泯然眾人矣的原因。
傷仲永後天教育的重要
②由神童到平庸,為議論鋪墊。
二、(3):闡明作者觀點,點明原因,議論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的敘事部分一氣貫通而層次分明,詳略有致而結構緊湊,內容集中而意旨鮮明。請認真閱讀敘事部分後填空。
⑴從"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觀者"詳寫仲永才智極盛。
⑵從"十二三矣"到"泯然眾人矣"略寫仲永才智枯竭。
⑶從"父利其然"到"不使學"略寫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填空題。
1、本文就是通過記敘方仲永由幼年時天資過人到後來變得平庸無奇的故事,闡明了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對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這種敘議結合,就事說理的好處是以真實生動的事例說明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給人以意味深長的思考。
2、安排材料,詳略得當。課文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略寫父親的貪利之舉導致他才能衰退,並最終淪為平庸的情形。這樣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內容集中而意旨鮮明。
3、先揚後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寫幼年時方仲永天資聰穎、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學"為下文埋下伏筆是"抑"。採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表明作者對"不使學",不讓人才"受於人"這一錯誤做法的否定、批判態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語言精當,言簡意豐。例如寫幼年方仲永的表現時,用"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寫其父行為時,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貪圖錢財、目光短淺的特點;用"環謁"一詞形象地刻畫出他貪則自得,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筆墨凝練,言簡意豐
5、事實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從鄉鄰的"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其二,從其父的角度來看,"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其三,從方仲永本人來看,"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引號內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問題。(共13道題)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貫、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2、第一段中刻畫出方仲永的父親貪利而自得,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3、方仲永五歲作詩能"指物作詩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十二三歲時作的詩已經"不能稱前時之聞";二十歲就"泯然眾人矣"。
4、幼年時的方仲永有令人稱奇的表現是:
A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B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C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5、父親"不使學"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6方仲永最終"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不使學.
7、點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個字是:不使學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轉變為"凡人"的原因的語句是: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來,方仲永"卒之為眾人"的原因是: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10、點明方仲永天賦消失的一句話是:泯然眾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時候是位"奇才",長大後卻變成一位平庸無奇的人的原因的語句是: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12、仲永變成普通人的個人、直接原因的語句是:不使學。
13、仲永變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語句是: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寫《傷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15、在學業上,不管天生聰明與否,應該採取的正確態度是:"受於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有三個階段,請分別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⑵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⑶泯然眾人矣。
17、作者認為"仲永之通悟"是由於:"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於"受於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認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兩個因素中,後天教育因素對於一個人的成才更為重要。
18、"不能稱前時之聞"中的"前時之聞"具體指: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八、回答問題。
1、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傷"?
答:傷是哀傷、嘆息的意思。因為仲永原本天才,沒有得到後天良好的教育,而變的平庸。
2、"世隸耕"三個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答: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和對方仲永天資過人的有力襯託。
3、開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貫、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麼含義?
答:"奇"是"以……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會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縣人的承認。
5、從"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答:貪圖錢財,目光短淺,愚昧無知。
6、作者為什麼極力渲染方仲永幼時的天資?
答:為了強調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對人的才能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讓讀者領悟到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
7、"餘聞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答:承上啟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麼?"受之人"又指的什麼?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後天教育。
9、作為家長,在發現孩子天資聰慧時應該怎樣做?方仲永的父親是怎樣做的?他為什麼會這樣做?
答:因材施教,及時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不使學";父利其然也、世隸耕、"邑人"的"捧殺"。
10、"泯然眾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對方仲永"泯然眾人"感到哀傷、惋惜。
11從最後一段的議論看,作者通過方仲永從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意在說明什麼道理?
答:說明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的關係,強調後天的學習更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資過人到平庸無七的變化過程說明了什麼?(仲永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答: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如果不繼續努力學習新知識,也很難取的成就。
13、方仲永這一故事的結局是什麼?讀完本文,你悟出什麼道理?(本文作者要講述的道理是什麼?)
答:泯然眾人矣。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後人成材的關係。人的才能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14、你怎樣看待方仲永的父親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卻斷送了仲永的前途,這是相當愚昧無知的,是讓人鄙棄的。
15、文章最後一段議論講述了什麼道理?對作者的評論你有什麼看法?
答:強調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說明了後天學習對人發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並非天生不變,教育和學習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認為資質聰明的人怎樣才能成才?
答:不驕傲,勤努力,發揚自己的長處,繼續發展。
17、你認為人的天資和後天教育培養是什麼關係?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輔相成,後天教育更為重要。
18、如果你天資聰穎,是一個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將怎樣做?
答:如果我是個神童,我也會努力學習,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不學習將會落後,我要勇於進取,敢為人先,將來更好地回報社會。
19、如果你學習成績一般,你是否會自暴自棄?
答:如果我成績一般,我也會加倍努力,以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
20、請你結合本文內容寫幾組不少於五言的對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資智,朱買臣全靠勤奮功。2、聰慧無為傷仲永,勤奮有成勉後生
課外古詩欣賞:1、《山中雜詩》中描寫山峰環繞,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寫鳥在人家的房簷上飛,最有趣的是雲彩從窗戶裡飄了出來的是: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2、《竹裡館》的作者是王維,詩中寫詩人"獨坐""彈琴""長嘯"的是: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寫夜靜人寂,明月相伴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3、《峨眉山月歌》中連用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著痕跡,這五個地名分別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州。
4、《春夜洛城聞笛》中寫詩人聽到《折楊柳》曲調,不覺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的一句是: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5《逢入京使》一詩表達了詩人遠涉邊塞的思想懷親之情,請寫出這首詩: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6、《滁州西澗》中以飛轉流動之勢,襯託閒淡寧靜之景的是: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7、《江南逢李龜年》中言過去之衰,為下文作了鋪墊的是: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