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湖南省常德市芷蘭路口,尖峰時段民警曾祥富用獨特的哨聲,穿梭在奔流不息的車 流中,緊張有序地疏導交通。圖/記者張雲峰
芷蘭路口,是常德市城區交通流量最為繁忙的交通路口之一。日均近4萬臺車流量在此交匯,交通壓力可想而知。但從2016年到2019年,常德市機動車的保有量數據在增加,芷蘭路口的擁堵指數卻下降了60%,交通事故減少了30%。
在芷蘭路口執勤3年多的老交警曾祥富,或許可以說出這一變化的原因。三年來,他結合芷蘭路口的交通流量特點,改良交通哨,簡化交通指揮手勢,通過自創的「口哨交通指揮五部曲」交通疏導法,向司機或者行人傳遞五種交通信號。這一工作中的改變,讓芷蘭路口的擁堵情況,有了質的改變。曾祥富也被當地老百姓稱為「口哨哥」。
2019年12月6日,曾祥富被中宣部、公安部授予全國「最美基層民警」榮譽稱號。
都市車流裡的指揮家
1月6日下午5點半,常德武陵區芷蘭路口,已是晚尖峰時段,車流量逐漸在路口匯聚。冬日的細雨減緩了車輛移動的效率,長長的車流從四個方向匯聚,排著隊等著過紅綠燈,性子急的司機在不停地鳴喇叭。
54歲的曾祥富站在十字路口,身著明黃色警服外套的他,在四面車燈的交匯下,儼然有種舞臺指揮家的氣勢。嘟嘟……配合著快速揮動的手勢,哨音、身影、動作簡明快捷,車輛開始協調有序,仿佛舞動的旋律。曾祥富用他自創的「五部曲」,去演繹一部恢弘的都市奏鳴曲,一呼一吸間全是汗水與功夫。這聲聲哨音,是駕駛員和行人聽得懂的一種特殊語言。
很快,車流在他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從各個方向順利通過。直至晚上7點半,晚高峰正式過去,曾祥富抹去臉上的雨水,小跑著進入路邊的交通崗亭休息。這是曾祥富在路口執勤的日常。
2016年,曾祥富原本有機會調回機關,結束在一線工作的機會,但他拒絕了,並且主動申請來到交通壓力更大的芷蘭路口,成為常德交警直屬四大隊的一名執勤民警。這一站,就是3年多。
花費30元成本改良口哨
2016年,來到芷蘭路口執勤一段時間後,曾祥富發現,芷蘭路口周邊有常德最大的中小學校常德芷蘭實驗學校,還有密集的居民區,每天的車流量近2萬臺次。該路口由於南北方向道路狹窄無法設置提前左轉道,尖峰時段僅憑信號燈仍無法暢通出行,路口經常出現擁堵。
為了解決路口擁堵問題,曾祥富想到了用哨音加指揮手勢,輔助信號燈的方式,但交警常吹的口哨聲小,長時間吹很費力。他想到了改良口哨,跑了很多地方,總算找到了30元一隻的塑料口哨,這種口哨口徑寬扁,可以讓氣息完全連貫起來,但塑料口哨的響聲不響,他便想到了嗩吶中的墊片,在塑料口哨的吹口加入一塊小墊片,聲音一下子亮堂了許多。他先後實驗了6種,最終找到最合適的「基礎哨」,再通過8次試驗改良終於將口哨聲音提升了20分貝。
改良了口哨,曾祥富還不滿足,傳統的交通指揮手勢,動作幅度大,但車流量密集的時候,做完一種手勢動作的時間,僅夠幾臺車輛通行,他想到了簡化交通指揮手勢,加上自己的改良版交通哨,編成了「口哨交通指揮五部曲」。
「停車急促的哨聲是32分音符,左轉彎待轉慢下來是16分音符……」曾祥富告訴記者,簡單來說,不同的頻率代表著不同意思。「停止、直行待駛、直行、左轉彎待轉、左轉彎」,曾祥富用吹哨子+打交通手勢的方式,向司機和行人傳遞五種交通信號,看到哪邊車流量大,就優先放行。這個方法從聲、影、動作等方面加強了交通指揮的靈動性和直觀性。
人物背後 曾有明星夢,把工作當成自己的舞臺
「有些駕駛員遇到紅燈就看手機,我一吹哨子就把他的注意力拉回來了。」曾祥富測算過,用哨聲配合著紅綠燈,再加上直觀的手勢,讓一個綠燈只能過七八臺車的路口,提高到可以快速通行20到30輛車。
吹口哨,並不是一件輕鬆活,記者嘗試吹了一下曾祥富執勤用的口哨,幾分鐘下來,兩腮就有些酸痛。曾祥富說,高峰期時,口哨聲幾乎停不下來,得一直含在口裡。下了班,兩腮都是酸痛的,一句話都講不出來。
熟通音律,是曾祥富能夠改良口哨,創造出口哨交通五部曲的原因之一,曾在湖南省戲劇學校(現為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學過六年的漢劇表演的他,擅長很多樂器和聲樂,。「年輕的時候,曾有過明星夢,想登上舞臺表演。」曾祥富怎麼都沒想到,時隔三十多年後,那個愛演奏樂器的小夥子成了老交警,卻因為自己的口哨音,成了網紅「口哨哥」。
33年的一線執勤工作,曾祥富被群眾親切的稱為「口哨哥」,鄒元華是曾祥富執勤路口附近的一位盲人按摩師,他和同事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芷蘭路口,只要曾祥富看到他們,就會吹響口哨,牽著他們走過斑馬線。「我們雖然看不見曾哥,但是他一吹口哨,那個聲音我就知道他來了。」鄒元華說,只要聽到曾祥富的哨聲逐漸走近,他們就會將手放心地交給曾祥富,「這是他帶給我們的『安全感』。」
在曾祥富看來,方圓500平方米的路口就是他的舞臺。他把自己的藝術夢想寄托在工作舞臺上,群眾對他的支持理解,就是最好的賀彩。
「還過幾年,我就要退休了。」站在芷蘭路口,曾祥富的語氣充滿著不舍,「退休了,我還是會回來,當個交通義務勸導員,給大家引引路,疏導一下交通。」
(瀟湘晨報 記者 陳詩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