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今天習總書記來人民日報了,還有這些事你不知道
你收到總書記通過人民日報客戶端送出的元宵節祝福了嗎?今天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人民日報社,開啟了猴年的首次調研。總書記來人民日報,看了啥,說了啥?人民日報客戶端獨家披露調研細節。
【習近平饒有興致了解人民日報發展歷程】
19日一早,習近平總書記抵達人民日報,首先來到社史展臺。《嚮導》、《紅旗》、《解放日報》……發黃的紙張記錄著黨報的歷史沿革。習近平一邊駐足觀看,一邊仔細詢問,詳細了解人民日報的光輝歷程。展臺上,《中青年幹部要「尊老」》的文章吸引了大家目光,這是32年前習近平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往事歷歷在目,習近平說,這是我當縣委書記的時候寫的。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習近平寄語人民日報編輯記者:堅定信念、不忘初衷、與時俱進】
在人民日報編輯樓夜班平臺,習近平詳細了解人民日報夜班流程,他鼓勵說,你們很辛苦,也取得了很多成績。在和部門主任、業務骨幹交流時,習近平強調說,人民日報是黨的陣地。毛澤東同志當年親自給人民日報題寫報名。全黨全國人民都從人民日報裡尋找精神力量和「定盤星」。要適應變化、不斷壯大,關鍵是堅定信念、不忘初衷,新聞輿論陣地既要堅守也要與時俱進。希望大家永遠朝著新的目標不斷努力。黨中央支持你們,我也支持你們。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總書記來電話了」】
調研期間,習近平通過人民日報客戶端向全國人民致以元宵節祝福。坐在電腦前,他面對麥克風錄製音頻:「大家好!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即將到來之際,我向大家致以節日問候,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闔家幸福!」隨後他點擊按鍵發布,前方大屏幕上立刻顯示信息發送成功。人民日報客戶端這條消息成為網上熱點,網友紛紛留言「總書記來電話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短短2小時,人民日報客戶端這條音頻網友留言突破兩萬條。
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攝
【習近平在人民網連線赤溪村:滴水穿石、久久為功】
習近平來到人民網視頻直播間,同兩千公裡之外的福建寧德赤溪村視頻連線。村黨支部書記杜家住匯報了赤溪村令人驚喜的變化,全村的貧困率從上世紀80年代的92%下降到現在的1%。當年在福鼎縣委宣傳部工作的王紹據深情回憶同習近平一起下鄉的日子。習近平說,看到寧德鄉親們很高興、很親切。「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發展變化,凝聚著大家的心血和汗水。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的實踐印證了現在的扶貧方針,就是要精準扶貧。扶貧根本要靠自力更生,要靠強勁的內生動力。赤溪村的歷程也是全國扶貧歷程的縮影,要不斷總結,不斷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繼續努力。黨和國家一直會關心你們,幸福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習近平在人民日報調研:新聞戰線要接地氣】
在人民日報調研時,習近平先後來到編輯樓和新媒體大廈,編輯記者們簇擁過來,熱烈鼓掌、爭相同他握手。在編輯樓大廳,員工們自發打出橫幅「總書記辛苦了」「圓夢中國」;在編輯樓夜班平臺,員工們熱情呼喊「歡迎總書記再來」;在人民網編輯部,員工們高呼「總書記新年好」;臨別時,新媒體大廈大廳仿佛一片熱情海洋,員工們紛紛湧上來同總書記合影。在調研的一個多小時中,習近平先後4次同人民日報員工合影留念。他多次寄語在場的編輯記者,「要創造機會多到一線去」,「新聞戰線要接地氣、深入調研,了解真實情況」。
新聞多一點:
雖然今天到人民日報社調研,是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後第一次來人民日報,但他和《人民日報》的故事其實很早就開始了。今天,我們就帶你一起回顧。
習近平第一次登上《人民日報》
1984年6月17日第二版刊登的《正定翻身記》,是習近平首次作為被報導的對象出現在《人民日報》。
這篇文章介紹七十年代初,河北省正定縣曾以我國北方糧食高產縣而名噪一時。從那時起,它被「逼上糧山」,沉重的包袱背了十幾年,結果成了聞名全國的高產窮縣。最近,記者訪問這裡,強烈地感到:高產窮縣已成歷史,商品生產正推動全縣城鄉大踏步向高產富縣邁進。縣委書記習近平高興地對記者說:「依託城市,引進智力,加速『兩個轉化』的新戰略,使我們扭轉了多年的被動局面,也給正定帶來了新的起飛。」
習近平首次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
1984年12月7日第四版的《中青年幹部要「尊老」》一文,是習近平首次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這篇評論分析了在當時機構改革一大批老幹部主動退居二、三線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好新老幹部合作和交替的問題。
習近平在文中指出:在我們幹部隊伍內部,實現新老交替不是個人或對立集團之間的權力轉移,不是什麼權勢之爭,而是為著同一個目標、同一個事業。因此,新老幹部的交接班必須是既合作又交替。這裡,「尊老」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交替的基礎。
寫這篇文章時,習近平時年31歲,剛履新河北正定縣委書記一年。文章真實記錄了習近平作為一名剛剛走上領導幹部隊伍不久的年輕同志的心聲。對今天的年輕領導幹部們仍然具有積極的學習借鑑意義。
《人民日報》的報導曾讓習近平兩次流下熱淚
1966年,習近平13歲,上初中一年級。談起這段往事,習近平動情地說:「1966年2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我當時正上初一,政治課張老師念了這篇通訊,我們當時幾次都泣不成聲……」
1990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讀了《人民日報》頭版的《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再次灑淚,連夜填寫了《念奴嬌》一詞。這首詞發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報》上,詞中寫道「……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因為《人民日報》的一篇文章,他牽起兩國情
1992年,《人民日報》舉辦」海外記事」徵文比賽。旅居美國的鐘翰先生將他在美國認識的加德納太太向他講述的丈夫與中國的故事寫成了《啊,鼓嶺!》一文。
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看到此文後,當即找到鍾先生,並邀請鍾先生和加德納太太一起訪問福州鼓嶺。
2012年2月15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問美國時,在華盛頓一次演講中再次提到這篇文章。「我相信,像這樣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美兩國人民中間還有很多很多。」習近平對包括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內的中美友好人士說,「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中美兩國人民的交流,厚植中美互利合作最堅實的民意基礎。」
習近平讀人民日報多仔細,你可能都想不到
2014年1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黨外人士代表歡聚一堂,共迎新春。習近平在講話時說,再過幾天,就是農曆馬年春節了。我念兩幅報紙上刊登的春聯送給大家,一副是「駿馬追風揚氣魄,寒梅傲雪見精神」,另一副是「昂首揚鬃,駿馬舞東風,追求夢想;鬥寒傲雪,紅梅開大地,實現復興」。
習近平所念的這兩幅春聯是1月18日(周六)《人民日報》八版副刊「大地」刊發的中華梅州「客天下杯」楹聯大獎賽部分獲獎作品,作者為美籍華人和退休工人。可見習近平閱讀《人民日報》之細緻,連周末的副刊版也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