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篇138:最全高中地理計算公式,學霸都在用!
地理中的一些計算題總是讓學文科的童鞋很頭疼,其實很大部分原因在於沒有掌握好做計算題的必備公式。為大家整理了重要的高中地理計算公式,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極晝極夜的範圍=90-太陽直射點的度數
相對高度小於(n+1)*等高距,大於等於(n-1)*等高距。其中n為等高線的條數。
(1)根據太陽照射情況形成的時刻,如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位於晝半球中央)為12點。
注意:地球自轉會造成照射情況的變化,地方時就變化
(2)圖上計算:經度每相差15度地方時相差1小時(或1度/4分鐘、經度1分/4秒鐘),東早(加)西晚(減)
注意:過日界線時日期還要再加(向西)減(向東)一天
(3)公式計算:(甲經度-乙經度)*1小時/15度=甲地方時-乙地方時
注意:東經度寫成正數,西經度寫成負數。正負經度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異。
(1)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將全球經度劃分為24個時區,各時區以其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時區的共用區時。
(2)某經度所在的時區計算:經度/15度=商餘數。
如果餘數<7.5,所在時區=商數
如果餘數>7.5,所在時區=商數+1
(1)時區每差1個區,區時相差1小時,東早(多)西晚(少)
注意:過日界線日期要先加減一天
(2)公式計算:甲時區-乙時區=甲區時-乙區時
注意:東時區寫成正數,西時區寫成負數。正負數已經考慮了日界線兩側的日期差別。
(1)正午太陽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陽高度,即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
(2)計算公式(與直射點相比):90度-某地H=直射點緯度與某地緯度的角度差的絕對值
技巧:可以將北緯寫成正數,而將南緯寫成負數。
(3)計算公式(與任意緯度相比): 甲H-乙H=(甲緯度-乙緯度)的絕對值
注意:北緯度寫成正數,南緯度寫成負數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注意:
a. 比例尺本身沒有單位,但計算時要注意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要先換算統一。
b. 比例尺大小實際上是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數值上表現為比值的大小。
c. 比例尺的縮小或放大是距離的縮放、並非面積的縮放。
d. 圖上距離往往需要在地圖上量取。
(1)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2)在經緯網圖上:經線上跨緯度1度=111千米
緯線上跨經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緯度
人口密度=該地常住人口(人)/該地土地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耕地密度=該地常住人口數/該地耕地面積
人口自然增長率=(某時段末人口數-該時段初人口數)/該時段初人口數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總人口/總人口
兩地之間的太陽高度角的差=兩地之間的緯度差
(1)晝長=日落時刻-日出時刻
注意:前後時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時,比如都是北京時間
(2)晝長=(12-日出地的地方時)*2
晝長=(日落地的地方時-12)*2
注意:均指該地地方時
(3)圖上計算:晝長=24小時*晝弧/360度
(4)北緯某地晝長=對應南緯的夜長
(5)夜長=24-晝長
日出時刻=(24-晝長)/2
日出時刻=12-晝長/2
日落時刻=24-日出時刻
日落時刻=12+晝長/2
某地晝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
某地夜長=24-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夜長=與該地緯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緯度的晝長
即緯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長+夜長=24小時
出生率=(年內出生人數/年平均人口數)×1000‰
人口自然增長率=年自然增長人數/該年年平均人口數×1000‰
總和生育率是指一定時期育齡婦女各年齡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數表示。映育齡婦女在15至49周歲總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為如果一批婦女按照目前各年齡的生育水平度過整個生育期,則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數。
降水量=徑流量+蒸發量
某地正午太陽高度=90-|當地緯度-太陽直射點緯度|
人口總負擔係數指被撫養人口與15—64歲人口的比例。
被撫養人口:指0—14歲和65歲以上的人口。
性別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數與女性人數之比。通常用每100個女性人口相應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我國人口性別比是106.74。
耕作制度是指農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與之相配套的農技措施的總稱。
複種指數是一農業地區一年內作物播種面積與耕地面積之比。
墾殖指數則是一國或地區已開墾種植的耕地面積與其土地總面積的比例。
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別反映出某地農業生產力水平、耕地重複利用和開發的程度。
人口算術密度是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與總面積之比,
人口生理密度是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與可耕地面積之比。
耕地比重=人口算術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複習回顧:
137:高中地理易混淆知識點梳理,助你清晰對比
136:地理高考答題核心術語
135:地理高考選修必背答題術語
134:高考地理解題大全,全部安排!
133:高考地理必背核心術語(一)
更多地理往期內容可在對話框回復「地理」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