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杭州市賣魚橋小學迎來了來自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師生家長團隊179人來訪。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1915 年創立,辦學團體:香港聖公會。校訓:發揚「信、望、愛」精神 —— Faith, Hope and Love.
賣魚橋小學於文瀾校區二樓報告廳隆重舉行了歡迎儀式。歡迎儀式由戚紅丹副校長主持。參與歡迎儀式的有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副校長朱嘉穎女士,課程顧問楊燕淑主任,總務主任唐少玲女士,諮詢科技主任陳偉權先生,以及賣魚橋小學校長王怡芳女士,副校長蔣建國老師,拱墅區進修學校課程處徐瑰瑰老師,文瀾校區主任徐燕老師,學生處主任周李萍老師和陳霄老師,同時還有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老師、同學們和家長們。
附小來訪學生共五個班,每班25人,總計125人,他們的年齡是11-12歲,出生於2004或2005年。六甲:男生14人,女生11人六乙:男生13人,女生12人六丙:男生13人,女生12人六丁:男生13人,女生12人六戍:男生13人,女生12人。朱嘉穎副校長帶隊,每班有三個老師管理。另有三位主任跟隊,總共教師人數為19人。每班還有6位義工家長跟班,全團有5位團醫家長,家長總人數為35位。
歡迎儀式上謝美蓉老師帶領的向日葵管樂團的同學們為大家帶來的極有氣勢的合奏。王怡芳校長致歡迎詞。賣魚橋小學六年級李元亨和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兩位六年級的同學做了代表發言。接著雙方交換了紀念品。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送來了紀念牌,學校建築水晶縮影,來訪全體學生製作的許願樹等等。賣魚橋小學送出了學生親手書寫的字、親手畫的畫、親手製作的手工作品,以及學校錦旗、學校宣傳片。
接著就是學生交流互動時間了。大家移步到小操場進行體育趣味田徑活動。甲乙丙丁戊和六年級五個班的同學組成了新的活動群體,進行了毛毛蟲接力,以及障礙運水兩大集體項目。兩地同學玩得開心又盡興。
結束了趣味活動,休息10分鐘後,賣魚橋小學六年級紅領巾志願者帶領著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六年級同學參觀校園。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老師和家長們跟隨陳霄老師參觀校園。
參觀完校園,六年級學生代表帶領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學生至相應上課教室。一名志願者帶領家長們至圖書室入座。一名志願者帶領老師至會議室入座。三個場地同時進行著學校學生課程體驗,課程交流,家委會工作交流。
六年級五個班每班分別安排十五位同學與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同學一起體驗五個不同課程的學習:魅力皮影、傣鄉情、藏書票、越劇小百花、扇韻。
謝美蓉老師,朱順來老師《魅力皮影》: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它的表演者在幕後操縱剪影、演唱,或配以音樂。在過去電影、電視等等媒體尚未發達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同學們先了解了皮影的歷史和製作方法,然後分組進行角色的製作和角色表演。接著中港學生一起合作表演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片段《三打白骨精》。港方同學那帶有濃濃廣東口音的普通話演繹的劇本真是別有一番韻味。最後中方同學將他們的皮影作品和原創劇本作為禮物送給了對方。雙方之間的友誼更深了一步。
高瓊瓊老師,陳翠翠老師《傣鄉情》:傣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與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關,與緬甸的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和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阿薩姆阿豪姆人有歷史和文化淵源,語言和習俗也與上述民族接近。上課伊始介紹了傣族的基本文化歷史以及傣族潑水節。傣族常用的樂器葫蘆絲和象腳鼓的介紹,一年級小朋友現場進行了演奏葫蘆絲。然後進行了傣族孔雀舞介紹,觀看楊麗萍孔雀舞視頻。了解了傣族的圖騰文化,傣族服飾文化後,小組合作完成傣族服飾。最後再陳翠翠老師帶領下,兩地同學進行了傣族竹竿舞的學習。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鼓語伴奏。
申屠文竹老師,徐依群老師《藏書票》:藏書票是一種微型版畫,以藝術的形式標明藏書的所有者,因其豐富的藝術形式而被譽為「版畫珍珠」。同學們先了解了什麼是藏書票,再認識了下藏書票的發展歷史,再教師示範後學生動手製作藏書票。先用鉛筆在吹塑板上刻稿,接著用滾筒蘸取油墨,均勻覆蓋在吹塑板表面,然後進行拓印,最後等其晾乾即可。在體驗課即將結束前,中港學生互贈了自己製作的藏書票與預先準備的小禮物留作紀念。中港學生都是即將迎來畢業的六年級,在這六年中一定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而版畫的一個特點即是它的可重複性,刻完一張版後可反覆拓印多次,學生可以把這六年中的美好記憶通過製作藏書票封存下來,也可以與朋友互贈藏書票留作紀念。
阮心怡老師,趙思倩老師《越劇小白花》: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 ,有第二國劇之稱 ,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 ,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在化蝶音樂的背景下,兩地的同學們開始了越劇這一課的學習。同學們先了解了越劇的起源,唱腔等。然後在老師的引領下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和賣魚橋小學的同學共同舞起了水袖,在舞動的過程中,也逐漸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然後一邊解讀一邊欣賞了越劇《梁祝》。最後選取了《梁祝》中著名的《十八相送》,香港的同學和我們賣小的同學共同演繹了它的唱腔。在優美的曲調中結束了這個越劇課程。
高宗楊老師,張燕老師《扇韻》:扇子是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係。歷來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語文老師張燕老師生動地為大家講述了中國扇子的歷史文化,以及扇子的造型、材質,還用給了大家任務學習單,中港兩方的學生一起討論完成了關於「你知道歷史中的哪些人物喜歡用扇子」的學習單,活躍了課堂氣氛。接下來由美術老師高老師進行扇面創作的指導,從中國白描畫引入線描的元素,再聯繫到黑白裝飾畫中的點、線、面的元素,中港學生共同臨摹線描畫,更多的同學在扇面上發揮了自己的創想。港方的跟隨老師也被精美的扇面吸引,也忍不住動手參與了進來,一起畫扇面。
同時,家長們移步閱覽室。賣魚橋小學的家委會和香港家教會的家長們進行了親切的交談。首先賣魚橋小學的德育處主任周李萍老師和家委會的會長對遠道而來的客人們表達了熱烈的歡迎之情,雙方對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及家委會的工作安排進行了交流。
接著,大家圍繞著如何發掘和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平等意識、如何培養孩子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意識、如何開展家庭青春健康教育這些問題進行了激烈的探討,雙方都希望能建立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課程的建設在學校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校在課程的開發實施之路上一直以來不斷地進行著探索和前進。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副校長朱嘉穎女士,課程顧問楊燕淑主任,總務主任唐少玲女士,以及賣魚橋小學校長王怡芳女士,副校長戚紅丹老師,拱墅區進修學校課程處徐瑰瑰老師,課程處主任朱雅萍老師和許霜霜老師參加此次會談。雙方都拿出學校的精品課程進行交流討論。一個小時轉眼即逝,意猶未盡。
韶光逝,留無計。珍惜彼此的相遇,來日後會相予期。
此次參訪,讓杭州賣魚橋小學與香港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之間的教育架起了一座橋梁。這是一次教育智慧的交流,是學校成長碩果的分享。並希望今後通過更多的交流活動以促進雙方共同發展,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