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來了,水光浮動
這幾天
新修建完成的主樓噴泉閃亮登場
吸睛無數
我們在第一時間
實地探訪了這處校園新景觀——
◇
主樓噴泉
主樓噴泉原為一旱噴泉,清華大學修繕中心從8月中旬開始對其進行改造,改為高出地面的深色疊水池,可形成鏡面效果和間歇噴湧泉效果。池底與池壁用黑色花崗巖進行鋪裝,體現校園莊重感。出於噴泉周邊本身的良好綠化環境,學校保留了周邊所有現狀植物,保持軸線主要格局。
主樓噴泉
從11月7日開始,主樓噴泉將正式運行。配置的九個噴頭計劃每天分三個時段(8點-9點,12點-13點,16點-17點)噴水。其餘時間為鏡面水池景觀。
更莊重:改為鏡面水池後,春夏秋三季水池形成鏡面水膜,可映出天空、主樓、銀杏大道的靜謐壯觀,配合間歇的小型噴湧泉,形成動靜相宜的景觀;冬季無水時,深色池臺本身也能成為一道莊重、大氣、簡潔的景觀。
更安全:新的鏡面水池噴泉不再使用水下電泵作為噴水動力,排除了觸電風險;噴泉噴頭被安裝於水池的中心位置,濺出的水花不會打溼通道,池水會緩慢溢流到水池周圍的溢流槽中,不會造成路面積水。本次改造還加大了水池南側停留空間,為觀賞休憩提供了更充足的空間和舒適的環境。
景觀效果圖-由南向北視角
更環保:充分考慮節能環保的要求,本次改造實現了水的循環利用功能。噴泉水池四周地下有溢流槽,溢出的池水將通過收水系統重新流回水池底部,這樣既能保證水的循環流動,又能實現池水的循環利用,減少水資源浪費。
◇
說起校園景觀
清華的「水」一直功不可沒
尋美清華園
今天
我們帶你打卡清華水系
在很多人心裡
清華園的水,不只是一道風景
凡是提到水
總能想到與清華園的種種情愫
水如時光,串聯起那些美好
流淌到你心上
清華大學建校之初,「園中草木扶疏,溪水清澈,丘陵仍舊」,整個校園山環水抱,鍾靈毓秀。而在清華大學歷次校園規劃中,多次出現建立分布均勻體系完整的水系構想,將水作為重要的連接性要素,串聯校園功能。如今,清華校內河湖水面總面積有7.2萬平方米。
01
校河
校河萬泉河由西門流入校內,一分為二,一條北流,至生物館北面向東流,經大禮堂後面繼續往東;另一條向東流,經停車場、二校門,至機械工程館東南轉向北流,在新水利館東側兩支流匯合,流向北門外,兩條河的水面共有4萬平方米。
校河四時
如今,清華大學尊重校河歷史風貌,在充分分析現狀改造潛質的基礎上,對河道形態進行優化,並對重要節點處進行重點改造設計,豐富空間類型,創造校河與人的良好互動關係,塑造更健康的河道生態系統、更豐富的親水活動、更具張力的水岸形態。
校河各段
02
水木清華、荷塘
「水木清華」是清華園最引人入勝的一處勝景,四時變幻的林山,環攏著一泓秀水。山林之間掩映著兩座玲瓏典雅的古亭,本為工字廳的後廈,一變而為「水木清華」的正廊,正額「水木清華」四字,莊美挺秀。「水木清華」四字出自晉人謝混詩:「惠風蕩繁囿,白雲屯曾阿,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水木清華
「近春園」遺址的環湖「荷塘」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而聞名。近春園的前身是康熙時「熙春園」的中心地帶。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火燒圓明園,近春園內建築遭嚴重破壞,淪為「荒島」,前後達百餘年。
1927年仲夏,住在附近(「西院」住宅區)的朱自清教授感於世變,夜不成寐,來到這一帶環湖散步,以精妙的構思和生花之筆寫下《荷塘月色》,為這處古址增添了新的文化特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朱自清《荷塘月色》
如今,經過改造後的「荒島」已成為一處富有歷史和文化特色的勝跡。除「晗亭」、假山、瀑布、草坪、魚池之外,臨水建一座「臨漪榭」,按園內原有同名建築仿建而成,以清宮法制,歇山起脊,金線蘇彩,是遺址內唯一象徵性的舊物恢復。
荷塘
03
伴隨園子裡的水,花常開,水長流,月常圓滿,秋蟲可語冰。
工字廳前,校河分支
熙春路、清華路交界處
地質之角
有時候,我凝斂成一顆石子,潛伏澗底。時光水一般在我身上淌瀉而過,我只知身在水中,不覺水流。靜止的自己,仿佛在時空之外、無涯無際的大自然裡,僅由水面陽光閃爍,或明或暗地照見一個依附於無窮的我。
——楊絳
逸夫館前
綜合體育館南
雕塑園南
藝術博物館前
清華園裡的河、流、溪、塘,
總是泛著溫暖的微波,靜靜流淌,
仿佛秋天的月光,仿佛故鄉。
時光如水般從清華園中流過,
浮雲白日,有關青春,
還記得那年坐在河邊,
跟你聊起遠方的時候,
水面上,
棲息著無數閃亮的星辰。
策劃、圖片統籌 / 苑潔
素材 / 修繕中心
文字 / 趙姝婧 李婧
頭圖 / 李召麒
圖片 / 何康 苑潔 王建一 皇甫碩龍 司京生 崔粟晉 毛子卿
視頻 / 魏明倫 高一瀟 皇甫碩龍
編輯 /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