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疆地處中國西北地區,位於亞歐大陸腹地,"絲綢之路"在此將古代中國與世界聯繫起來,使其成為多種文明的交流薈萃之地。歷史上的新疆一直是多民族聚居地區,自漢代開始,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如今,更是成為中國56個民族共同的家園。
親享自然
新疆地貌可以概括為"三山夾兩盆":崑崙山和阿爾泰山分列南北,天山橫貫中部。天山以北是準噶爾盆地;以南是塔裡木盆地,其中部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在天山的東部和西部,還有中國陸地最低點海拔-154.31米的吐魯番盆地和被譽為"塞外江南"的伊犁谷地。
人間仙境——喀納斯
努爾加大峽谷
空中草原——那拉提、
人體草原——喀拉峻
巴州胡楊林公園
可可託海國家地質公園
衝積扇 崑崙-阿爾金山
阿勒泰市小東溝
世界自然遺產
新疆天山
新疆天山,即天山山脈東段,包括託木爾峰(阿克蘇地區)、喀拉峻-庫德寧(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音布魯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格達(昌吉回族自治州)4個片區。新疆天山具有獨特的地質奇觀和自然美景,從紅層峽谷到山地冰川,從原始森林到河流湖泊,與相鄰的沙漠景觀形成強烈反差,將炎熱與寒冷、乾旱與溼潤、荒涼與秀美、壯觀與精緻奇妙地匯集在一起,展現了獨特的自然美。新疆天山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系統自上新世延續至今,完美體現溫帶乾旱氣候區生物生態演進過程。典型的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南北坡景觀差異和植物多樣性,展現了帕米爾—天山山地生物生態演進過程。新疆天山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眾多珍稀瀕危物種、特有物種的重要棲息地。
天山
天山天池
回溯歷史
新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5000多公裡古"絲綢之路"的南、北、中三條幹線上,分布著為數眾多的古城、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等人文景觀。1900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發現了新疆羅布泊地區的樓蘭古城;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沃爾克·貝格曼發現了樓蘭附近的小河墓地,寫下近現代考古史上的重要篇章。
小河墓地
吐峪溝
喀什古城
世界文化遺產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
絲綢之路促進了世界許多偉大文明的發展。2014年,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這段路網始自中國漢唐古都長安(今西安市)和洛陽市,向西延伸至中亞的七河地區,跨越近5000公裡,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直至16世紀仍在使用,連接了多種文明地帶、促進了東西方不同文明之間持續而廣泛的商貿、宗教、科技、文化、藝術等交流活動,尤其是亞歐大陸上草原遊牧文明與農耕/綠洲/畜牧定居文明的交流。此段路網涉及33處遺產點,包含了亞洲大陸上不同歷史時期的諸多帝國或汗國的都城或宮城、中心城鎮、商貿聚落或城鎮、佛教石窟寺、古道、驛站、關隘、烽燧、長城、城堡、墓葬等考古遺址和多種宗教建築與遺存,其中位於新疆的有北庭故城遺址、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蘇巴什佛寺遺址、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尕哈烽燧等六個遺產地。
交河故城
高昌故城
克孜爾尕哈烽燧
北庭古城遺址
蘇巴什佛寺遺址
克孜爾石窟
克孜爾石窟壁畫
多彩生活
新疆民族風情濃鬱,各民族在文化藝術、體育、服飾、飲食習俗等方面各具特色。新疆素有"歌舞之鄉"美稱,維吾爾族的賽乃姆、刀郎舞,塔吉克族的鷹舞,蒙古族的沙吾爾登舞等民族舞蹈絢麗多姿。
塔吉克族鷹舞
蒙古族薩吾爾登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木卡姆最初意為「古典音樂」,後逐漸發展為一種結合音樂、舞蹈、文學、說唱和戲劇等多種形式的綜合藝術,因其豐富多樣的內容、舞蹈形式、音樂風格和樂器種類而獨具特色。新疆維吾爾木卡姆主要包括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四種風格流派。維吾爾族人民將歷史、詩歌、英雄故事、哲人箴言和民間故事等融入木卡姆的唱詞中,因此,木卡姆也被稱為維吾爾民族生活和社會風貌的「百科全書」。
木卡姆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麥西熱甫
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民族中間,流傳著麥西熱甫。麥西熱甫是維吾爾人民文化傳統的最為重要的承載者。完整的麥西熱甫活動包括一系列豐富的習俗和表演藝術,如音樂、舞蹈、戲劇、民間藝術、雜技、口頭文學、飲食及遊戲。人們身著炫目的民族服飾,彈奏著當地的特色樂器,唱著祖輩傳下來的歌謠,擺動起優美的舞姿,一起加入這場歡騰的盛會。
麥西熱甫
《永遠的麥西熱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