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總是充滿淘汰和更換,在新中國的歷史,勤勞的中國人早也創造了很多知名品牌,但事與願違,跌跌撞撞這麼多年,最終還是沒能走到今天。今天我想把這些品牌介紹給你們,見證一下中國汽車製造業輝煌的昨天。
1、上海牌轎車
上海牌的原型車來自一輛梅賽德斯220S。當時上海最強大的幾十個工業企業對汽車進行了仔細的「解剖」,研究它的技術,不到一年,1958年9月28日,上海汽車裝配廠試製成功第一輛汽車,命名為「鳳凰。」與一汽的「東風」汽車南北呼應。
經過三年的經濟困難,「鳳凰」正式更名為「上海」牌。上海牌採用上海汽車發動機廠生產的680q發動機,功率90馬力。後來,通過生產工藝的改進,上海牌汽車終於以手工敲制的方式完成了生產方式,當年小批量生產了50輛汽車。
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上海牌轎車都是中國汽車工業的象徵。直到1985年,上海大眾的誕生,上海牌轎車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2、長江牌吉普
長江吉普是在1958年5月推出的,它也是新中國最早的汽車。1959年新中國首次國慶大典,在當年的閱兵式中,「長江」46型號吉普車出現在閱兵式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由於技術落後,長江牌吉普是工人手工仿製美國吉普車製造出的。
截至1963年,長江吉普共產生1390臺46型吉普車。到年底,「長江牌」46型吉普產品和技術數據被轉移到北京吉普工廠,這成為了北京吉普的前身。
3、北京二汽130卡車
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改變北京城市的面貌,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裡提出了三條要求:第一,馬車不進城;二是黃土不露天;第三是路橋要立交。因此,北京迫切需要機動車取代馬車作為城市交通的主力軍。BJ130就出生在這種情況下。1966年4月20日,兩輛BJ130型2噸輕型載貨車出廠。後來,幾乎每個省都有一個「BJ130廠」。在1970年和1996年之間的26年,BJ130汽車總產量超過50萬輛。
4、天津大發
在1984年9月25日,第一輛由中日合作生產的微型汽車,天津大發成功地在天津汽車廠開始製造。大發是日本的廂式貨車,送貨拉人兩用,並且低油耗,低價格,提供了一種替代汽車的產品。
據數據顯示,截止1999年,天津汽車製造廠生產了30萬輛大發汽車,其中90%被用作計程車。後來,隨著其他經濟實惠的車型出現,天津大發逐漸失去其競爭力。2002,天汽與一汽合併。一汽集團停止了天津大發的生產。從此以後,「小黃車」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5、南京菲亞特
1999年4月,南京菲亞特成立,總投資30億元,由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和義大利菲亞特汽車公司分別持50%股份。自2002以來,南京菲亞特推出了派力奧轎車,西耶納轎車和周末風旅行車。派力奧也成為中國市場上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最終將以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告終。2007年12月,上汽集團收購南京汽車,南京菲亞特成為新的上海大眾生產基地,至此南京菲亞特退出中國歷史舞臺。
6、華浦汽車
本公司成立於1999年,在2002年8月,吉利控股集團收購後,正式更名為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根據吉利控股集團的戰略安排,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高端轎車市場,其產品包括海域,海迅,海尚、海濱等系列汽車。2006年,江湖上傳來了吉利董事長李書福和上海華普董事長徐剛的隔閡,因此出現了「品牌糾紛」的集團內部矛盾。
7、奧克斯汽車
2003年,民營企業進入汽車行業,奧克斯集團與瀋陽農機集團達成協議,花4000萬元購買了瀋陽雙馬汽車有限公司95%的股權,以獲得生產許可證。當時,奧克斯集團做的SUV只是一個暫時的解決方案,最終目的是為了轎車,其目標產品為造型新穎、功能齊全、性價比高、排放量高達2至3升的高檔轎車。
在2004年2月,他們宣布正式進入汽車行業,原動力的和瑞途汽車同時上市。當時奧克斯雄心勃勃,誰知在2005年3月,奧克斯的汽車夢就戛然而止。
8、波導汽車
2003年,民營企業進入汽車行業的浪潮十分激烈,波導不能坐以待斃。在同年的十月,一直想進入汽車行業波導與南京汽車聯姻,投資人民幣1億元設立無錫汽車有限公司。2004年2月,第一兩廂車新雅途浮出水面。但當年8月,波導公司就全面退出。2006年10月,波導與長豐集團籤署了合作協議,並成立了湖南長豐汽車技術有限公司。
但時間不久。在長豐集團和波導合作的同時,長豐集團將自己的汽車品牌推向市場後,就沒有了與波導合作的必要,至此,就該分道揚鑣了。
9、廣州標緻
廣州標緻第一款車型型505型旅行車於1986年推出。一經推出,便銷售良好,超過900輛汽車迅速售罄。1989年9月11日,廣州標緻投產505sx轎車,使廣州標緻達到巔峰。當年,因為一汽大眾尚未建立,上海大眾也沒成氣候,標緻505系列在全國市場走紅。
然而,由於環境的劇變,在中國整個汽車行業積壓了大量的產品,廣州標緻警惕性不夠。自1992年開始,銷量急劇下降;到1997年底,年銷量不到1000輛,積壓了9000輛汽車,累計虧損29億元。最後,標緻被迫暫停生產,成為中國第一個退市的合資品牌。
10、北汽三菱
2004年,作為克萊斯勒的合作夥伴,三菱利用北京吉普進入中國市場。它在八個月內銷售了超過12, 000輛汽車。後來,由於北汽集團的戰略調整,北京奔馳成為發展重點,克萊斯勒的合作夥伴地位逐漸下降,最終導致三菱也逐漸停產,北汽三菱最終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