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忠奇是2017屆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生,畢業後入職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最近,他因《28歲人大博士生就任川大副教授》一文走紅網絡。
8月22日晚,他接受了南都記者的獨家專訪。
「鄧老師」讀博前後對比照。
南都記者與鄧忠奇聯繫上已是晚上11時51分,他說最近在幫Springer出版社校稿,所以睡的較晚。談到有關他的各種報導,鄧忠奇稱稀裡糊塗地成了「網紅」。
「替我澄清兩點」
最近關於鄧忠奇的報導,讓他本人倍感壓力。在他看來,相關報導的內容基本屬實,但有兩點不夠準確。
鄧忠奇告訴南都記者,第一是年齡。「我的生日是公曆1989年11月7日,不算嚴格的90後」。第二,他的聘書上並非寫著副教授,官方職稱是副研究員(副高7級)。「雖然我也沒有完全弄明白這跟副教授的區別,但畢竟名字不一樣。」
「沒有痴勁,是很難混學術圈的」
讀碩士期間,鄧忠奇的老師建議他去攻讀博士,而他本人想去工作。短暫體驗了一把工作後,他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學術,於是選擇了繼續深造。
說到他為什麼就業選擇四川大學,鄧忠奇稱喜歡川大經濟學院自由的氛圍。在他看來,這個選擇也是緣分。「我其實就參加過一次工作面試,就是這兒了。」
點擊播放 GIF 0.0M
在鄧忠奇發表的論文中,刊於《經濟研究》上的《服務業生產率真的低嗎?》一文獲評很高。該文在中國知網上被下載總數超過了2500次。據悉,這篇文章還受到了川大面試官的讚賞。
說起學術履歷,鄧忠奇比較謙虛,「我沒有過硬的研究成果,更沒有代表作。目前有兩點勉強可算是貢獻:一是定義了一個新概念,二是提出了一個新公式。但這兩篇文章都尚未見刊。「新概念」的那一篇已投到《Economics Letters》上了,處於審稿期。而新公式的那篇英文論文,就是他在面試川大時的試講論文。
鄧忠奇認為沒有痴勁是很難混學術圈的。「我基本沒有假期,風雨無阻,除非回老家看父母,一般都在看論文。」除去午休的一小時,他通常從早上九點看到晚上十點。偶爾也會放鬆一下自己,比如看電視。
他告訴南都記者,「閒的時候也看看電視,幾乎什麼類型都看。但有的跟我寫論文一樣,花兩個月寫個模型出來後發現有硬傷,也就棄了。」
「我不是網紅」
談起這次突然「走紅」,鄧忠奇告訴南都記者,「我平常生活挺低調的,可能人際關係還不錯,一個勁地被他們(老師和朋友)推介。」
不過看到很多人對學術有興趣,鄧忠奇也感到欣慰。他覺得如果可以藉此機會喚起別人的學術興趣,那也就無所謂了。
鄧忠奇已在川大入職一個多月,他說接下來自己只想安心做學術,希望能發表好文章,不負大家的期許。對於有志於學術研究的後輩們,鄧忠奇的建議是「多學多看多做,然後不斷克服難題,超越自己。」
採寫:南都見習記者 毛淑傑 秦楚喬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