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百年的質子半徑之謎,終於被破解了!

2021-02-13 環球科學

在現代物理學中,物理學家往往把電子看作半徑為0的點粒子,而把質子看成由三個夸克以及一些膠子組成的圓球。這個圓球的半徑不等於0,但質子半逕到底是多少?這個問題不僅沒有明確的答案,還引發了一個爭議:通過兩種方法測得的質子半徑,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

現在,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中,這個謎題似乎有了眉目:研究團隊通過質子-電子散射測得的最新質子半徑為0.831飛米(1飛米=10-15米),比先前的測量值小了約5%。這時,兩種實驗手段得到的質子半徑,終於達成了一致。

撰文 | 張華

編輯 | 吳非


1918年,時任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的物理學家盧瑟福首次發現了質子。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時,閃光探測器記錄下氫原子核,也就是質子的跡象。不過,當時的實驗手段檢測不出質子的半徑。

量子力學的出現,使得科學家有了描述質子的新途徑。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說,質子也是一種微觀粒子,也就是具有波粒二象性。從理論上說,微觀粒子的大小可以通過康普頓波長來描述:

在這裡,h是普朗克常數,而m是質子的質量,c是光速。將質子的質量代入上述公式,可以算出質子的康普頓波長為1.32飛米。這個數據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將其理解為質子可能的最小直徑。在這個估算中,質子內部的組分是以光速運動的,但其實際運動速度低於光速,所以估算值比實際值要小一些。

因此,用康普頓波長來估算質子的大小,並不是非常嚴格。對於質子來說,它本身是夸克與膠子強相互作用構成的束縛態。要算出質子的精確半徑,必須找到這個強相互作用的解析解或者數值解。但由於這種相互作用很複雜,「在所需的精度要求內,目前人們尚未從第一性原理出發,直接準確地計算出質子的半徑。」北京師範大學物理學系青年研究員劉曉輝表示。


雖然質子半徑的計算存在困難,但人們已經通過實驗測定接近了質子的真實半徑。目前,質子半徑的測量方法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利用蘭姆位移的光譜學實驗方法。所謂蘭姆位移,是指真空電磁場影響下氫原子光譜的精細結構。由於質子不是點粒子,而是有一定大小的,當電子穿越質子時,蘭姆位移(也就是原子的能譜)會受到質子大小的影響。通過這個影響,再結合精確的量子場論微擾計算,就可以從蘭姆位移中獲取質子的半徑數據。

另一種方法,是通過其他帶電粒子與質子的散射來定義質子的半徑。這樣的測量方式,與一個名為「形狀因子」的關鍵物理概念有關。簡單地說,形狀因子是電荷在動量空間的分布。在散射過程中,當傳遞電子與質子相互作用的虛光子質量趨近於0時,形狀因子這條曲線的斜率正比於質子的半徑。所以,只要通過實驗測出形狀因子,就可以得到質子的半徑了。

通過這兩種實驗手段,科學界一度得到了一致的結論。在10年前,兩種方式測得的質子半徑都在0.8768飛米左右。但是,到了2010年,分歧出現了。

在一項光譜學的質子半徑測量實驗中,研究人員用μ子替代了電子。μ子性質與電子相近,但質量是電子的200倍。它們在質子中停留的時間更久,因而能級受質子大小的影響更顯著。因此,相比於電子,通過μ子算得的質子半徑應當更加精準。這時,實驗給出的質子半徑是0.84184飛米——質子半徑變小了。

此後,更多的光譜學實驗進一步印證了偏小的質子半徑。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於《科學》的一項研究中,加拿大約克大學的研究團隊就指出,不僅是μ子——在改進了實驗設備後,用普通電子的蘭姆位移測得的質子半徑,也只有0.833飛米。而通過散射實驗得到的質子半徑,卻始終停留在0.8768飛米左右。

這5%的差距,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對於「質子半徑之謎」,物理學家始終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

而現在,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的最新研究中,這兩種測量方法的結論似乎終於達成了一致。


這項研究是由來自美國、烏克蘭、俄羅斯和亞美尼亞的合作小組完成的。他們使用美國維吉尼亞州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實驗室中的加速器裝置,重新進行了質子-電子散射實驗。

實驗裝置圖。最右側的混合式量熱計(HYCAL),是提升實驗精度的關鍵之一。

這是一次精度更高的電子與質子彈性散射實驗。劉曉輝介紹道,在實驗過程中,科學家需要精確控制散射時產生的虛光子的「質量」——只有在虛光子的「質量」非常接近於零時,碰撞才是彈性的,這時形狀因子才可以與質子的半徑對應起來。

那麼,怎樣才可以在實驗中實現這一點呢?

在實驗中,研究小組用一束高能電子撞擊低溫冷卻的氫氣,然後用一系列探測器測量電子在散射後的出射角度以及它們的能量,未散射電子則通過一個小孔自行飛走。在這個過程中,測量散射電子的出射角度非常關鍵:如果出射角度接近0,那麼其對應的虛光子質量趨於0,這時就能準確測得質子半徑。

研究小組使用量熱計而不是傳統上使用的磁譜儀來檢測散射電子的角度,這大大減少了實驗不確定性,提高了實驗精度。另外,研究小組改進了氫氣氣流的進氣方式,這也有助於更加準確地測量電子被質子彈性散射後的角度。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小組測得的質子半徑是0.831飛米,這個結果無限接近此前通過光譜學蘭姆位移得到的0.833飛米。因此,通過這兩種途徑測得的質子半徑終於可以相互驗證了。

原始論文:

A small proton charge radius from an electron–proton scattering experiment ,Nature  Vol 575 7 November 2019

參考資料:

Bezginov et al., Science 365, 1007–1012 (2019)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big-is-the-proton-particle-size-puzzle-leaps-closer-to-resolution/

《環球科學》+《萬物》聯合訂閱

雙十一限時優惠

僅需428元

點擊圖片或閱讀原文

直達購買頁面

相關焦點

  • 質子到底有多大?揭開「質子半徑之謎」
    什麼是「質子半徑之謎」 近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試圖用氫原子來解決質子半徑上的實驗結果之間的矛盾。 但是要讓物理學界接受這一結果並不那麼容易,因為物理學家無法解釋方法II的錯誤之處(通過它測得的質子半徑與未改進的方法I測得的結果一致,因而是有問題的)。
  • 外媒選讀|質子半徑之謎終揭曉
    2010年,因為測量方法的不同,科學家測得的質子半徑比預期小了4%。自此,質子半徑之謎困擾人們近十年。近日,科學家們終於解開了這一謎題。標題中,muonic是形容詞,其名詞形式為muon,即「μ子」,在中文中音譯為「渺子」。渺子是一種基本粒子,性質與電子相似,但比電子重約200倍,因而可將渺子想像為「加重版」電子。歷史上曾將μ子稱為μ介子,但現代物理學認為μ子並不屬於介子。
  • 質子的半徑始終無法準確測量,新測量方法能否解開質子之謎?
    質子,它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不是一種神秘的物質,有過初中物理知識的同學都知道:質子是一種微觀粒子,質子與中子構成原子核,原子核與電子又構成了原子,而原子則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能見到的各種物質,提起質子之謎,可能大家會覺得很奇怪,因為從物理學家發現質子到現在已經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了
  • 質子電荷半徑之謎真的解決了嗎?
    質子究竟有多大?十多年前,測量質子電荷半徑的兩種方法——光譜學法與散射法給出了基本一致的測量結果,0.88飛米(fm,1飛米=10^-15米)。然而在2010年,用μ子-氫原子光譜法測得的質子電荷半徑卻給出了0.84飛米的結果,質子變小了!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這個不同尋常的「質子電荷半徑之謎」。
  • 質子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初步解決質子半徑之謎
    物理學界近10 年來出現了質子半徑之謎,原因是2010 年時科學家測量出質子半徑比預期還小4%。現在,一項耗費8 年時間的物理實驗測出質子精確半徑,並表明質子比我們以前認為的還更小。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質子是由2 個上夸克與1 個下夸克組成的強子,所以質子並非基本粒子;確切形容的話,質子沒有明顯表面,不是教科書在介紹原子時示意的那種光滑小球體,從技術上講,質子既然由3 個帶電夸克借強核力捆綁而成,實際上更像「模糊的雲」,我們怎麼定義雲的半徑?物理學家依靠電荷密度,類似雲中水分子的密度。
  • 我們快要解開質子半徑之謎了
    近日,一項新的測量方法證實了 2010 年的發現:質子比之前認為的要小。2013 年用量子顯微鏡拍攝的氫原子電子軌道圖。近十年來,物理學家們一直試圖用氫原子來解決在質子半徑上的相互矛盾的實驗結果。圖|氫原子電子軌道圖(來源:APS/Alan Stonebraker)多倫多約克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在過去 8 年裡精心進行了一項敏感的實驗,用來測量質子的電荷半徑,希望能解決過去10 年裡進行的幾次類似實驗得出的相互矛盾的數值難題。這個難題被稱為「質子半徑之謎」。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中國科學院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核心,已成為許多研究和實驗的主題,但質子電荷半徑究竟有多大,一直是個未解之謎。十多年前,科學家藉助光譜學法與散射法給出了基本一致的測量結果:0.88飛米。然而2010年,科學家用μ介子—氫原子光譜法測得的質子電荷半徑卻是0.84飛米,質子「變小」了4%!因此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努力研究這個不同尋常的「質子電荷半徑之謎」。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在高解析度氫光譜中激發氫原子,首次將量子動力學的測試精確到小數點後13位,在此過程中測得質子電荷半徑為0.8482(38)飛米(1飛米為10-15米),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無處不在的質子,位於每個原子的核心,已成為許多研究和實驗的主題,但質子電荷半徑究竟有多大,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 科學家測量出真實質子半徑!粒子界將被重新定義!
    在剛剛一項期待已久的實驗結果中,科學家首次發現質子的真實半徑,測量值比之前普遍接受的值要小5%左右,為0.831飛米。這一發現一經公布立刻轟動粒子界,這一歷史性的發現將有助於重新定義該粒子的大小,自2010年以來一直令物理學家迷惑的「質子半徑之謎」正式被揭曉!
  • 《Science》:百年難題!質子到底有多大?
    然而,伴隨著對原子結構研究的深入,一個謎題也已經困擾了物理學家百年之久。作為原子關鍵組分之一的質子,到底有多大?而氫原子的整個能級結構可以由兩個未知數得出:一是代表所有原子物理和化學的能量尺度R∞,另一個就是質子半徑rp。
  • 量子電動力學前所未有的準確性,解決質子半徑難題的巨大飛躍
    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物理學家們利用氫光譜學將量子力學的精確度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在此過程中,他們更接近於解決著名的質子電荷半徑難題。然而,它仍然是一個未知的謎。 質子大小之謎 氫原子中的電子「感知」質子的大小,而質子的大小在能級上的最小變化中得到反映。幾十年來,無數次對氫的測量都得出了一致的質子半徑。但對所謂的介子氫的光譜研究揭示了一個謎。在這種氫中,電子被比它重200倍的介子取代。這些測量是在2010年與蘭道夫波爾合作進行的。
  • 前所未有的的精確測量:在量子電動力學中用雷射求解質子電荷半徑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研究組對原子氫的1S-3S躍遷進行了雙光子紫外直接頻率梳光譜分析,以闡明所謂的質子半徑之謎,並證明這種方法的潛力。質子半徑之謎是指介子氫和常規原子氫所得數據之間的顯著差異,這在量子電動力學框架內無法解釋。通過將研究組的結果與之前對1S-2S躍遷頻率的測量結果相結合,研究組得出了裡德堡常數的最新值。
  • 迄今最精確質子電荷半徑測出 精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德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利用高精度頻梳技術... 氫是宇宙中最常見、最基礎的元素,但其質子電荷半徑大小仍是未解之謎。
  • 金字塔建造之謎終於被破解了
    當然,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金字塔的建造工藝有些特殊,有些不可思議,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不僅是因為這種建築特異的形狀,更重要的是,屹立在沙漠之中4500年不倒,高超的工藝水平足以令世人折服。因為無從破解,許多人認為那是外星人曾經降臨過地球的證據。而經過科學家的一番努力,這個未解之謎終於解開了:    最關鍵一點便是,古埃及人靈活的運用了浮力。
  • 時隔百年,歐洲最神秘的外星人之書終於被破解了!
    還有人會想起苗寨的紅崖天書,至今無人破解,可是你們聽說過一本叫做伏尼契手稿的書嗎?自從這本書從1912年被發現以來,他生生就把全世界的這種頂尖學者全都虐了一遍。一度讓人懷疑這本書不是出自人類之手,或許就是外星人所寫。打開這本書,首先你看的是一些看不懂的蝌蚪文。而且裡面圖文並茂,各色各樣的花花草草,讓你看得眼花繚亂,首先給人的第一感覺像是一門醫學書籍。
  • 金字塔建造之謎終於被破解了,這次的解釋近乎完美!
    當然,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金字塔的建造工藝有些特殊,有些不可思議,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因為無從破解,許多人認為那是外星人曾經降臨過地球的證據。而經過科學家的一番努力,這個未解之謎終於解開了: 最關鍵一點便是,古埃及人靈活的運用了浮力。 這便是金字塔的「地基」,埃及人首先用水做出金字塔石塊的運輸路線和堆積形狀。這樣極大解決了石頭沉重的問題。▼
  • 為了破解野人之謎,他投入20年的時間,來看看收穫了什麼?
    人類第一次發現野人的時間已經無從考究,但可以確定的是近百年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關於野人出沒的聲音不絕於耳。從眾多野人目擊者的描述來看,野人大多是擁有比一般成年男性還要高大的直立行走動物,因此在還未確定野人是否真實存在之前,許多觀點都認為野人是猿人未完成進化的版本。
  • 百年紅學醜聞(29):破解史湘雲「閒花落地聽無聲」之謎!
    【鄭重申明:本文乃260多年來,由紅學磚家(賴曉偉)首次破解和公開。其智慧財產權以及研究成果所有者為:賴曉偉。轉載請務必註明原文連結出處】定於明天早上8點18分,即龍抬頭這一天,發表「寶璽學」開山之作,敬請關注!現在進入倒計時:第一天。
  • 《科學》:最精確的質子半徑測量結果揭曉 | 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物理學 ·質子半徑的最精確結果氫是宇宙中最常見和基礎的元素,但它的質子半徑大小仍是一個謎團。此外,他們進一步靠近了質子半徑大小的答案,其測得的質子半徑大小的結果為0.8482(38)飛米(1飛米=10^-15米),精確度是此前所有測量結果的2倍。
  • 詳細的北緯30度之謎與破解嘗試
    北緯30度之謎可謂是世界上最大的謎團,其中包括地理、歷史與人文的諸多奇觀與事件,吸引了無數人的好奇與探索。人們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位於北緯30度這條線附近的奇觀、事件,但未必知道得全面。這裡為此做一下全面的羅列,並嘗試破解這一謎團。北緯30度之謎的奇觀、事件大致分布在北緯25—35度之間,涵蓋地理、歷史和社會人文的諸多方面。